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应用价值探析
2019-11-26秦荣
秦 荣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讲话中提及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并强调指出能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我们毋庸置疑,《原理》课并未过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相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张力就在于它一直根植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也决定了“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老祖宗不能丢,很重要的就是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不能丢。”[3]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叶,如若我们单纯的以时间的先后来判别理论的先进性,就等于直接抹杀了理论自身内涵的生命张力。《原理》课程的三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围绕如何解释现实生活世界和解开现实生活世界之谜而展开的,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
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就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解决问题,注重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出发看问题,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握本质、掌握规律。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科学世界观的养成,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更是高校大学生能否科学认识问题并最终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并不在于他会讲几句哲学话语,而主要在于他是否具有在真正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前提下所形成的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精髓的,并且渗透在人的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起支配作用的几种自觉意识或精神。”[4]我们应看到,在《原理》课程的内容体系中,处处都体现着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比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理论的重大力量,又要使思想与实际相一致;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要求我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用科学的眼光预示事物的发展前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要求我们应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高校大学生,从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来看,虽已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但由于长期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下长大,很难独自面对大学生活中将出现的寝室生活问题、同学关系问题以及恋爱感情问题等,大学虽给了他们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却没有真正体验和经历过,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抽象化、理想化的,再加之互联网时代下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冲击,很容易使一些大学生在压力和困境面前迷失方向。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这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扩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驾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各种复杂的现象、问题和思潮,一是要注重运用“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钻牛角尖,不走死胡同,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多种因素和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对问题作简单化和片面化的理解。二是要运用重点论,找突出问题,抓关键问题。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有大局意识、集体意识、问题意识,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抓住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进一步思考,着力解决突出的矛盾,注重抓关键环节,善于抓主要矛盾。三是要有辩证思维的眼光,能够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二.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从知识层面讲,《原理》课肩负着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使命;从生活层面讲,《原理》课的教学效果尤为突出的体现在学生待人、待物、待事的态度上;从实践层面讲,《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即要实现大学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代视域下,衡量一名大学生优秀与否,不再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应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即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地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健康的体魄等多个方面去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科学的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它在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原理》的内容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前提。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做与不做、会与不会,而是更深层次的态度问题和意识问题。传统的打压式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面对大学生,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诱导和尊重,这既是《原理》这门课程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也是这门课的应用价值之所在。在《原理》课的教学体系中,客观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的发挥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前提,正确的真理观和价值观是学生正视社会现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并最终获得长足发展的前提。《原理》课程的内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从宏观上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其次,《原理》课程的方法论是培养大学生全面能力的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的体系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正如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张力就在于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对于大学生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大的。我们在《原理》的学习中,了解了唯物辩证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分析和综合辩证统一的方法、历史的看问题的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论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全面能力的理论基础;再次,《原理》课程的学习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进和健康人格的理论依据。经过思政课改革,《原理》课程的授课已不再是单纯的书本学习,它更注重向当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实际问题、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等方面贴近,因此,《原理》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比如课堂讨论:谈一谈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对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指导价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习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指导价值;比如课堂辩论:科学技术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是真民主还是假民主;比如课外实践:以“小故事、大道理”为主题拍一部微电影等等。当理想式的虚化教育真正走入大学生的生活时,理论就变得鲜活并真实起来,这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时能够找到理论依据,能“将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不断转化成为自己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知行合一,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成效。”[6]
《原理》课程的应用价值是深远的,应用价值的实现是要靠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协助来完成的。在这其中,既需要学校给予平台和重视,也需要教师设计出更有利于发挥《原理》课程应用价值的教学模式,这一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改革、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