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赠友诗中的仁者忧思

2019-11-26

文学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夔州家国诗人

郑 楠

清人仇兆鳌作《杜诗详注》,将此诗按内容大意分为十段并分别评注,言之甚详;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也对其逐句阐释,力图剖解诗心。全诗意蕴丰富、线索众多,在这里不宜按前人做法逐段逐言甚至逐字开展赏析,因此笔者挑选出本诗在对象描写、情思表达等方面的一些特点,论述于后。

如在目前的风物描写。诗人在篇中语及夔州自然和生活场景之处并不鲜见,“峡束沧江起,岩排古树前。拂云霾楚气,朝海蹴吴天……春草何曾歇,寒花亦可怜。猎人吹戍火,野店引山泉。”这一段便是专咏夔地风光,用思精巧,“峡束”四句气势雄浑,极言天地造化之力,劈削出这派奇险风光。下句却陡转至“煮井”、“烧畬”,表明此地风景不同寻常,为他处所罕有。其下“有时”二句,一个“惊”字仍是写景险,使人心折骨惊;“鸂鶒”八句写幽景物情,大得异趣,此间景状与文人笔下一般的山水田园风光颇为不同,多了几分神秘深幽的感觉,词句传达出一股孤独清寂之气,诗人此时不仅是景物的观察者,而且也将自身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外化,融入独特的江峡风光中,情景并茂。“甘子阴凉叶,茅斋八九椽……缺篱将棘拒,倒石赖藤缠。”这大半段是诗人在夔州的生活情境,因为是对郑、李二位好友的答词,所以叙述至为详细,“甘子”四句说住地,有具体方位、地理特征和周边景物,“紫收”六句写饮食,如紫芋、梨子、栗子、鳣鱼,皆娓娓道来。“俗异”八句回转写居室,内外景形象生动,诗人一家穷苦困窘之状如在眼前。诗人对风物的刻画与古代山水画的构景异曲同工,难怪仇氏评价此诗咏景之句“句句可以入画。”画中会有别样山河,也会有小桥流水,野庙寒舍。

信手拈来式的典故应用。诗人天资聪颖,学力精深,谙熟古代经典,写诗中典故信手拈来,王鹏运称赞他的诗歌“无一字无来历”,虽然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其中情实。试看此诗,典故、异语层出不穷,化用、翻用,正笔、託笔不可计数,有时为涩语,有时易平淡,变化多端,曾令笔者在注解的过程中多方搜寻大费周章。如用“龙厩水”合谓飞龙厩、渭水二地,喻指西京;以“胡星”、“慧孛”指代吐蕃入寇;“著鞭”即刘琨祖逖发奋进取的故事;“求饱”戏用杨震遇到的吉兆;称赞郑、李二人用四皓安刘的事例,管宁、江总一帽一衣反映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匡衡、服虔传经的事业,安石、燕昭招引贤才的经过。至“身许双峰寺”以下篇章中,佛典、道家语更是屡见不鲜,“迦叶”、“偓佺”、“橘井”、“头陀”、“勇猛”、“镜像”,生拗曲折。这种晦涩难解的表达方式正与诗人复杂纠缠的心境相应和,由诗句意涵的千回百转可想见诗人内心的千头万绪。全诗用典如此频繁却没有赘余之感,正是因为诗人在每处通过典故恰到好处地释放出带有感情色彩的价值信息,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同时把握住了思维和情感的走向,诗境由此扩展开,达成古今神会的效果。

凄寒彻骨的伤身之慨与沉重深广的家国忧思。这首诗一如既往地承载着诗人忧思种种,一者是感怀伤身的凄凉之慨,首段“乱离”四句诗人叹息身逢世乱,辗转飘零已久,而今菁华不再;“瓜时”六句写羁客征人卧病他乡,苦中作乐病消自解;“卜羡”四句、“俗异”八句写诗人一家生计艰难,度日如年,穷寒之气扑面而来。诗人在这些“伤心语”的书写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有时即使重复咏叹某事,如夔州居室,也能别出心裁,翻为新意。表达方式上精于炼字,如“瓜时犹旅寓”之“犹”,“敕厨”、“求饱”之“唯”、“或”,凝练传神。句中诗人自叹身世,同时又苦中作乐,为言放达,令人几至唏嘘下泪。一者是感时伤世的忧患之思,“生涯已寥落,国步乃迍邅”,诗人从叹己到忧国,从自伤到伤世;“吊影夔州僻,回肠杜曲煎……熊罴载吕望,鸿雁美周宣。”诗人身在西南一隅,心系家国天下,闻国家有难则寝食不安,闻社稷有赖则欢欣鼓舞;“困学”十二句勉励郑、李二人尽忠辅主,青史留名可期。苏东坡曾言杜甫“一饭未尝忘君”,但他更是“须臾不敢忘忧天下”,勉励他人登庙堂、立功业,这也是他自身心迹的流露。其中虽有衰谢寥落之悲,空回疏懒之态,但诗人一腔热血尚未冷却,而且愈是不得志,愈是穷愁潦倒,诗人对家国天下、生民黎庶的关怀更切,哀思更甚。伤身之慨与家国忧思在诗人的笔下,在诗人的心中结合得非常紧密,伟大的人格力量增进了本诗的厚重感和感染力。

晚年两种意识的冲突周旋。自“行路”以下直至篇末,诗人多次表达了皈依佛门的愿望,“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勇猛为心极,清羸任体孱。”这里宗教意识的流露较为明显。古今很多论家认为诗人已然心向佛门,遁空出世,但在此笔者倾向认为,本诗中含有非常激烈的诗人儒家意识与宗教意识的冲突纠缠。一方面,诗人的家族有“奉儒守官”的传统,他一生视为榜样的先祖杜预、祖父杜审言都是深膺儒学的杰出人物,而他本人更是自小立下“致君尧舜”的伟大理想,向来直面人生,在诗中从不讳言民生疾苦,关心家国天下,请看本诗,“即今龙厩水,莫带犬戎膻……哀痛丝纶切,烦苛法令蠲。”“每欲孤飞去,徒为百虑牵。生涯已寥落,国步乃迍邅。”“宵旰忧虞轸,黎元疾苦骈。云台终日画,青简为谁编。”这是满纸忧国语。“别离忧怛怛,伏腊泣涟涟。”“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沉绵。”作为儒家精神的完美化身,诗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也显示着君子的高尚品德,对祖先故乡念念不忘,对亲朋好友情深意长。另一方面,早在青年时代,杜甫就接触到道、释二家的思想学说,与李白漫游时也曾一度热衷于求仙访道,后来与一些山林隐士、寺院禅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交往。此时(大历二年)诗人已到晚年时,倍觉生计窘迫、大限将至,感觉“飞升得道”虚渺不可及,于是转而产生皈依佛法以求解脱的想法,这对所有世人来说都算是极为自然的思想转化。“晚闻”四句、“金篦”二句谈论佛理,诗人皈依的愿望似乎极为坚定,对参禅解脱之事似乎怀着极大的信心,但这与诗人一向笃信的儒家道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对抗态势,遁入空门意味着割断与尘世的一切牵连,舍弃君父、亲友和苍生黎民,这在一生心怀家国天下的诗人那里是不可想象的。两相权衡,两相对举,他的心中充满矛盾的纠葛。然而最终诗人也没有选择皈依佛法,而是泛舟湖湘,老死水上,成为儒家精神的完美典范。

猜你喜欢

夔州家国诗人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诗人的家国情怀
浅谈杜甫《孤雁》之“孤”
我理解的好诗人
杜甫夔州诗中所反映出的生活悲剧
诗人猫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