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教学的方法论路径
——《构建翻译能力》介评

2019-11-26王孜雅

英语知识 2019年2期
关键词:口译译者培训

李 洋 王孜雅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 引言

随着语言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和翻译技术成为提高语言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然而,人们不断质疑在不久的将来机器翻译是否将彻底取代人工翻译?纵然在程式化程度高、重复性强的说明书、手册、文书等应用领域,机器翻译已逐步替代人工翻译,但是在文学翻译和一些专业领域(如科技、医疗和法律等),译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译者的翻译能力仍然制约着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近二十年来,翻译能力研究日益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PACTE小组对职业译者和翻译教师等完成了历时性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对比,最终形成了较有影响力的翻译能力模型和翻译学习模式。在此基础上,后续研究将社会文化、译著传播、认知能力等多因素纳入翻译能力构建(苗菊,2007;王湘玲,2012;金萍,2012)。然而,随着翻译本质与内涵从单纯的语言转换过渡到双语文化传播,已有的翻译能力研究不能满足多元化的语言服务需求,静态化的翻译能力模型亦不能指导翻译教学。因此,2015年Peter Lang出版了Paulina Pietrzak和 Mikoaj Deckert的《构建翻译能力》(Construc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针对前人研究的局限,探索翻译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旨在从改革翻译培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开辟翻译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2. 内容简介

本书以翻译能力与培训为中心,分为四个主题,共16篇论文。

第一部分,理论和视角。首先,本部分将中世纪的“藏经阁”的圣经翻译活动对比现在基于数据、网络、云端及项目团队的翻译活动,发现翻译活动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当前,翻译研究领域缺乏以教学为目的的翻译能力模型。鉴于此,本部分重点论述了译者能力、翻译教育者及教育目标三个关键术语的差别,旨在基于认识论再探翻译教育的方法,创新地引介了Don Kiraly的突现论模型(Emergentist Model),提出翻译能力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不可预见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从知识的权威者和传递者转变为翻译能力发展的“支架”(scaffolding)。其次,本部分指出以项目过程管理为导向,调研在真实情境中翻译学习的效果,探索行动研究在课程实施、学生和教师翻译能力提升的潜力,实现以个人翻译认知和翻译项目为中心,消除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鸿沟。之后,本部分讨论了译者培训目标与国家教育立法和高级教育机构的系统要求之间存在的差异。为了在市场和机构要求中间找到平衡,翻译培训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解决学生在翻译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师生互动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实现学生的自我期望。同时,本部分也提出将翻译理论的要素(如PACTE小组翻译能力模型的要素)与翻译教学、实践结合,论证了理论背景对于成功地构建翻译能力的必要性及其成因。最后,本部分运用认知语言学理念研究了翻译的再概念化在虚拟运动中的应用,引入了三种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化条件,包括路径、方式和运动工具,它们有助于译者理解具有虚拟运动特征的源语,并为译者在目的语中实现该虚拟运动的再概念化提供了指导方针。

第二部分,译者培训中的专门用途语言(LSP)。首先,本部分主张将体裁相同的文件整合,形成同一类主题的语料集合,在法律翻译教学中通过法律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分析真实案例中专业律师的文件,探讨对提高法律翻译译者能力的有效性。另外,本文提出基于语境化的互文文件进行翻译教学,能提升法律翻译的专业性。其次,本部分讨论了专业翻译市场的现状并指出了专业译者可能遇到的典型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各国(波兰、英国和德国)的安全数据表,以提高学生对文件的语言要求和法律要求的意识,从而有效避免翻译错误并产出功能性目的语文本。最后,本部分阐述了错误分析法在商务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基于已有的语言错误和翻译错误的类型,归纳学生在商务翻译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并分析原因,以期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三部分,口译能力。本部分首先以模拟会议的口译语境的方式进行同声传译教学,分别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模拟全天会议和以项目为依托的情境化短期口译场景,主张使学生能更多接触到仿真口译场景,区分常规口译训练和模拟会议口译训练的不同,深化译员对口译质量评估的理解。之后,本部分通过统计交替传译考试的实验数据,探究了情绪因素对口译产出质量的影响,分析学生在考试中面对焦虑和压力的反应,总结了不同情绪因素对学生口译语言行为的影响。同时,本部分也提出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估对这两种情绪因素的缓解作用和对提高口译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后,本部分针对视力受损伤的学生进行半结构采访,分析他们作为职业译者和口译员的可能性,以及应如何调整现有的以视力无伤学生为主的口笔译教学方法,以寻找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提高其口笔译能力的途径。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盲人口译员,该书作者运用亲身经历完成了定性研究。

第四部分,翻译课堂实践。本部分集中讨论了笔译培训,强调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引介了口头报告在翻译课堂中的有用性。口头报告以“有声思维”(think aloud)或“同期口语表述”(concurrent verbalisation)的方式记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反思。这有助于揭示职业译者和受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差异,找到翻译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旨在证明职业译者的口头报告有助于提高受训译者的翻译能力。其次,本部分提出了将译者的专业网络搜索技能作为翻译能力发展的一个子能力,通过对比学生在接受搜索技能培训前后的翻译表现,发现学生在信息搜索的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有明显提高。另外,本部分还以商务翻译教学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评估,讨论了如何满足学生对经济术语的需求及提高掌握术语的翻译子能力。然后,本部分强调发现翻译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对提高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具体问题包括词汇的理解与转换、多义词、古词语、语言变形等。最后,本部分提出了以翻译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译者的翻译能力,基于对翻译市场现状和需求的综合分析形成了笔译能力中重点技能的培训框架,包括文本编辑、预处理、CAT工具使用能力、字幕翻译能力、术语能力、定价与报价、质量控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3. 特点评价

本书以翻译培训为中心,先从翻译教育学的理论视角入手,引介了21世纪译者能力培训和教育领域的一些先进且典型的理论和方法,随后以翻译研究为导向,以真实案例和行业案例为分析对象,提出了一些针对各个领域专业翻译(主要是法律和商务)的独到见解。最后,本书分别从口译能力和翻译课堂实践出发,为提高译者综合能力,塑造职业译者提供了指导方针。笔者认为,本书在以下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选材新颖,展示了译者培训研究领域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有利于研究者、教师和学生据此提高翻译能力和自主训练的效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能力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依据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总结提出了翻译能力的培养途径,如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培养翻译能力(王湘玲,2012)、以翻译教学与翻译技术并重的项目为导向培养翻译能力(任大玲,2013)。本书汇集了翻译能力培养的多项新兴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如将“一概念、多术语”的研究用于发展译者的术语翻译能力、行动研究在翻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概念条件在虚拟运动翻译中的应用等。特别是,本书在口译能力研究中创新地针对视力损伤学生的口译和笔译培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鉴于该群体受训学生和职业译员的数量有限,所以以一位盲人职业译员为对象进行定性研究,提高了学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深入了解视力受损群体在口译行业中的现状与困难,找到有利于发展他们口译能力培养的途径。因此,这为今后手语翻译的能力培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第二,内容全面,主题划分清晰,从理论到实践涵盖面广。无论对翻译初学者还是职业译者,亦或教师,本书都使他们能全面了解翻译能力的内涵和意义。正如上文所提,虽然翻译能力目前仍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但大部分研究仅限于探索特定领域中的翻译能力,如科技翻译能力(范武邱,2011)。此外,已有著作主要从理论层面定义翻译能力、构建翻译能力和评估翻译能力,内容方面比较受限,缺乏实证研究的验证,如《翻译能力培养》(Schffner & Adab,2012)。相比之下,本书涉及实证研究较多,有别于对翻译能力的重复阐述,并且结合语言服务业对译者和译员的实际要求,从口笔译服务角度扩大了翻译能力的内涵,如专业网络搜索技能、翻译技术能力、翻译定价与报价、客户沟通能力等。由此,基于本书的研究成果,未来的翻译能力培养途径可从语言服务业的市场性出发,在教学中开发真实的翻译项目与任务,从翻译项目评估与报价、任务分配、源语文本格式转换与整理,到CAT辅助翻译(如Trados、Google翻译等)和译后编辑,再到目的语译稿的审校与排版,使学生摆脱把翻译视为单纯双语转换的狭隘观点,而从语言服务全过程的整体观发展翻译能力。

第三,案例真实,贴近语言服务业的需求,总结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的教学和自我训练建议。例如,第二部分的法律翻译和安全数据表翻译,分析了真实遗嘱案例中律师专业文件的翻译和各国真实安全数据表,基于源语或目的语文献之间的互文性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翻译问题的方案,为构建译者在专门领域中的翻译能力提供了具体途径,也提高了学生在专门领域中满足语言要求和法律要求的意识,从而避免翻译错误。

然而,本书的局限性体现为:一方面,通过16篇论文围绕四个彼此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缺乏理论的连贯性和创新性。相比之下,《培养翻译能力》(Schffner & Adab,2012)对翻译能力进行了系统地定义、培养模式构建和评估,各部分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衔接紧密;另一方面,针对各主题的讨论不够深入,收录论文涉及面广,对于学习者和从业者们虽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每一篇论文相对独立,缺乏深入的探讨。

4. 结语

本书中关于构建翻译能力的观点和研究发现,以及研究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对翻译培训的研究者、教师和学生都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可促进现有翻译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的改革。然而,本书以论文集的形式编撰,尽管由四大部分的主题构成,但每部分之间并非是统一结构的整体,同时每部分内部研究课题相对独立,针对某一话题欠缺深入的讨论。这是本书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纵然如此,本书以有限的篇幅集中展示了在不同层面上构建翻译能力,如因翻译模态不同的影响笔译与口译能力培养的特点,专门领域内翻译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翻译项目的管理能力。因此,本书突破了以往仅考虑翻译双语转换所需核心翻译能力的局限,如双语转换能力、工具能力、百科知识等,而是基于现代化的语言服务业通过翻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构建翻译能力,如翻译项目的定价与报价,能够有效地提高了译者和译员的翻译能力、翻译培训和翻译产品的质量。

猜你喜欢

口译译者培训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会议·培训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会议·培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