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评价法的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课例探析
2019-11-26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张晓丹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张晓丹
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开口说话迟,语言发展慢,语音不清,交流技能低,语言理解困难等。语言功能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般来说,智力损伤的程度越严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也越低。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与认知能力发展密切相关,语言发育迟缓严重影响儿童的日常沟通与社会参与。因此,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是特殊教育与康复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S-S语言发育评价法(以下简称“S-S”评价法)是目前我国应用于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诊断的主要方法。最早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语言科从日本引进,并根据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习惯进行修订,编制了汉语版S-S评价法,临床效果良好。该方法将语言行为的评定分为三个方面:“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基础性过程”“交流态度”,其中,“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是本方法的核心,它按照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将语言能力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评估,这五阶段依次是:阶段1:对事物、事物状态理解困难;阶段2:事物的基本概念;阶段3:事物的符号;阶段4:词句,主要句子成分;阶段5:词句,语法规则。通过该项评估,可以明确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目前正处于哪一阶段,并以此为训练起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及方案。因此,在进行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时,教师应依据S-S评价法五阶段的发展架构及其内涵,兼顾认知相关的基础性过程及交流态度,设计个别化康复训练活动。
本文选取一名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唐氏综合症儿童作为训练对象,依据S-S评价法五阶段的内涵及代表性内容,设计并实施个别化语言康复训练课,以此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
一、研究对象
本案对象胡某,男,7周岁,唐氏综合症,语言发展迟缓,处于阶段2:事物的基本概念阶段,语言符号尚未获得,仅能发出类似“不要不要”的模糊的音,但能对一些常用生活用品进行简单的功能性操作;有较强的沟通意愿,常用动作表达需要获取成人的关注;具有较好的动作模仿能力;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好动,容易被新异刺激吸引。目前,胡某就读于杭州某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入学前在康复中心进行过一年的康复训练,但效果不佳。
二、个别化语言康复课例设计
根据研究对象胡某目前的语言能力及其他认知能力发展现状,对其个别化语言康复训练课进行如下设计,每次训练1小时(中间休息10分钟),每周1次:
第一环节:师生问好
师:胡某,你好(同时做摆手动作)。
生:模仿摆手的动作并尝试发“好”。
师:我们开始上课了。小手放好!(同时做手放好的动作)
对于刚刚进入一年级就读的胡某,教师首先是要引导他意识到“上课”,建立课堂常规。通过“师生问好”这一固定的开场环节,将胡某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身上,并做好上课准备。同时,借由胡某比较喜欢的简单的肢体语言,跟胡某形成沟通互动,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第二环节:音乐律动
教师播放一组由“事物+拟声词”或“动作+事物”组成的儿歌,如:“小鼓,咚咚咚”“小喇叭,小喇叭,滴滴答滴答”“拍皮球,拍皮球,拍呀拍呀拍皮球”等,带领学生听音乐,做动作。
旋律欢快,语句简短的儿歌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对活泼好动的胡某更是如此。在听儿歌做动作的过程中,胡某能够快速地,并且非常热情地投入课堂中,加深了与教师的互动,也增加了对语文课的兴趣。这一环节在欢快的形式下也蕴含了康复训练的目的。由于胡某目前处于“阶段2:事物的基本概念阶段”,无表达性语言,依据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理解先于表达的特点,教师应先进行听觉理解的训练。本组儿歌中的语句均是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拟声词”或“动作+常见事物”组成,语法结构简单,教师在听儿歌的同时,借助实际物品的动作操作,帮助胡某直观感知事物,并进行功能性操作,进而理解事物的概念。
第三环节:袋中探宝
教师准备一个不透明布袋,在其中放置4~5样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或模型)。
师:胡某,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百宝袋,里面藏着几件宝贝,你来找一找吧。
生从布袋中依次拿出物品,进行功能性操作;若无法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示范和辅助。
这一环节依据S-S评价法五阶段的发展架构及其内涵,以胡某目前所处的语言发展阶段,即“阶段2:事物的基本概念阶段”为起点,选取代表性内容“事物的功能性操作”进行重点训练。具体的训练形式采用游戏化设计“袋中探宝”,符合胡某好动,且易被新异刺激所吸引的特点,每拿出一件新的物品,教师就会让胡某进行操作练习,同时将物品的名称输入给胡某,如拿出小牙刷,教师就会问“什么”,之后说出“牙刷”,再让胡某用小牙刷做刷牙的动作。做动作的过程中,教师会反复向胡某输入“牙刷”的概念,借助事物的功能性操作帮助胡某理解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胡某偶尔也会努力模仿发音,在理解的同时也尝试向表达过渡。当布袋中的4~5个物品都进行了功能性操作之后,教师需进行听指令选物品的训练。备选项数目有少到多,可先进行“二选一”,然后过渡到“三选一、四选一、五选一”,逐渐加深训练难度。只有当胡某在有干扰项的情况下,能够准确选取指定物品,才表明他真正理解了物品所对应的概念,教师需及时进行记录,下一节课可替换新的物品进行训练。对没有正确选取的物品,下一节课则需要再巩固练习。这一环节的游戏形式可延伸到家庭训练中,由家长选取不同的物品进行练习,扩大胡某词语理解的数量,也更有利于概念在生活中的泛化。
第四环节:声音模仿秀
教师依次播放常见动物(如老虎、小猫、小狗、鸭子、牛、羊等)的图片和叫声,带领胡某看图片模仿声音。
这一环节教师选取儿童喜欢且常见的动物形象,利用动物的叫声激发胡某对声音的兴趣,在模仿叫声的过程中活动下颌、唇、舌、软腭等构音器官,为口语发音做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在模拟叫声的过程中,不要强求胡某的发音是否准确,因为这一环节重点在于诱导胡某对发音的兴趣,且在一定程度上活动构音器官。
第五环节:嘴巴做运动
教师借助小玩具或图片,带领胡某进行基础的呼吸训练;下颌、唇、舌的口部运动训练。
师:胡某今天的表现很棒,老师给你准备了一些礼物。(打开小盒子,依次拿出物品)
①吹卷龙:引导建立正确的腹式呼吸方式,增加呼吸支持;练习圆唇。②照镜子:微笑动作,展唇练习;微笑-亲吻,圆展唇交替练习。③夹饼干:牙齿夹住长条形饼干,保持3~5s,重复5次,下颌上位练习。
④舔棒棒糖:舌尖向前、向上运动练习,重复5~10次。
⑤拼音宝宝开火车:出示小火车玩具,依次贴上拼音卡a、i、u,边开火车,边长长的发音:a——,i——,u——。
前文已经提及,由于胡某目前尚无表达性语言,训练要以语言理解优先,但同时也要兼顾口语表达能力的诱导。正常儿童口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一般是2~3岁,而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一般开口说话迟,构音器官没有得到充分的运动练习,往往存在运动障碍,这也是导致他们发音不清晰的直接原因。因此,要诱导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发出语音,一定要先进行下颌、唇、舌等构音器官的运动练习,特别是与语音相关的运动模式的练习。此外,呼吸为发音提供气流支持,训练初期一定要引导儿童建立腹式呼吸方式。因此,本环节利用一些小玩具,对胡某进行了腹式呼吸方式以及下颌、唇、舌的运动练习,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三个单韵母a、i、u的发音练习,并要求胡某尽可能长长的发音,提高言语状态下的呼吸支持。需要注意的是,下颌、唇、舌的运动练习有各种不同的动作,在训练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现状,由易到难,重点训练不灵活、不稳定或无法独立完成的动作。之后随着训练的推进,练习的动作也要随着学生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总结与思考
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个别化训练课目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教材及训练流程,不同的康复机构或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是由语训教师自己设计训练内容及流程,一些缺乏经验的老师在设计训练活动时往往会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本文的课例以S-S评价法五阶段的发展架构及其内涵为依据,兼顾语言理解与表达两方面的训练内容,可以为一线康复教师提供参考。
1.以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现状为起点
由于本文的训练对象胡某目前是处于“阶段2:事物的基本概念阶段”,因此课例中的各环节是以此阶段为起点的,其中环节一、二、四、六是相对固定的常规环节,蕴含的康复及教育目的是基础性的;环节二、五是训练的重点环节,每次上课需根据学生的能力进展情况再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替换。如果训练对象处于其他发展阶段,教师应围绕其所处阶段的代表性内容,设计不同难度和形式的训练任务。
2.以游戏为训练的载体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也应成为康复训练最好的“包装”。教师应通过游戏化的设计,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让其在玩中学,在玩中练,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提升训练效率。
3.合理运用行为支持策略
语言本质上也是一种行为。教师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应合理运用行为支持的相关策略,如强化、塑造、辅助等,及时强化儿童好的表现,激励儿童努力参与训练,帮助儿童在训练任务中取得成功,从而保持较好的训练积极性。
4.注重家庭训练的延伸
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情境,要注重生活中的积累与使用,因此教师一定要联合家长,让课堂上有限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时刻的学习中去。例如,在引导儿童理解词语,形成事物的基本概念时,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多看、多听、多说,也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做,在功能性操作的过程中理解词语的概念,逐渐扩大词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