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假思考”走向“真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
2019-11-26周姝
周 姝
(江苏省南京市银城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 言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云流水、妙语连珠,学生的反馈生动活泼、精彩纷呈。但是,在热闹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状态也是如此积极、高效吗?往往答案是否定的。
一、课堂上层出不穷的“假思考”现象
(一)对问题视而不见
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不懂的问题视而不见,不追问。
教师在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的例题时,学生大多将其全部假设成大杯果汁,或全部假设成小杯果汁来进行计算。这时,有位学生提供了自己的算法:720÷6=120(毫升);120×=80(毫升);80×3=240(毫升)。这种算法是将倍数关系转化成分数关系来运用,比较难理解。在之后的讨论中,教师发现,几乎80%的学生都不能理解这种思路。但遗憾的是,当课堂上这种算法刚刚出现时,却没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或困惑。
(二)对过程敷衍了事
教师对于探究过程、检验过程是否正确,不思考。
在学习通过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时,学生得到的结论对不对没人关注。很少有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得到的结论。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检验时,也不关注检验的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正确。
(三)对结论“拿来主义”
学习只关注答案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对于“如何得到”不在意。
在教学“圆周率”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通常,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会安排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再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但实际往往是,大多学生根本不进行认真的测量,直接根据自己知道的圆周率来填写数据,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一堆令人尴尬的“3.14”。
这些现象是躲在热烈的课堂气氛背后层出不穷的“假思考”现象,反映出的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这也成为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的最大阻碍。
二、出现“假思考”现象的原因
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这么多“假思考”现象?根源就在于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思维能力的不足。而造成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师对目标、评价等问题的把握不当。
(一)知识目标的强势地位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仍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形成水平。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知识目标仍然是牢不可破的第一位目标。教材呈现的知识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学生养成了“接受”的习惯,没有怀疑,没有思考。他们习惯将“知识”这个物品存入自己的脑子里,至于知识的探究过程、思维方法,则因无法测量与量化而被选择性地忽略了。因此,学生常会选择用“假思考”来敷衍。
(二)单一评价的主线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的顽瘴痼疾,“单一评价”的问题仍然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和思想方法相比,显性的知识技能更容易被观测,也更容易显现成果。为了提高效率,学生只能将知识技能按照教材的呈现形式记住、掌握,来不及也不会去反思知识的真实性和价值所在,选择以“假思考”来应对。
(三)师道尊严的顽固残留
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教师首先要有批判的态度。但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以隐性的话语霸权的方式呈现,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权威,为了“顺应”和“迎合”教师的观点,学生要给出“投其所好”的答案,所以会选择以“假思考”来应付。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打破课堂上的“假思考”
要想打破课堂上的“假思考”,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核心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可以“打破”“假思考”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反思性思维是根据信仰或假定的知识背后的依据及可能的推论来对它们进行主动、持续和缜密的思考。”在杜威看来,“如果提议一提出就马上被接受,那么我们的思考是非批判性的,反思极少。要将它在头脑中反复考虑,进行反思……简言之,反思性思维就是在进一步探究前延迟判断。[1]”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批判”二字可以从“评判”“评估”的角度来理解,其更强调不盲目地接受现成的观点、结论,而是要经过认真思考、谨慎求证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不是什么?批判性思维不是否定。很多人对“批判”二字望文生义,将其直观地理解为“否定”,即提出否定意见、推翻现有的认识和观点,这个理解是片面的。批判性思维不等于否定,而是谨慎反思和创造[2]。简单地说,批判性思维不是下定义说“它是错的”,而是思考“它是对的吗?”
所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使其领悟如何思考,并有意识地努力参照一些模式来改善他们的思考。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处,才有可能打破课堂上的“假思考”。
(二)如何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打破“假思考”
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不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留出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批判性思维强调严谨论证、理性判断,因此要设计开放的探究活动。
1.创设有效的独立思考空间
有效的独立思考是指在学生有独立思考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思考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讨论话题,点燃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能让学生愿意思考、向往思考、主动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2.鼓励提问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生疑、勇质疑,敢于否定已有的结论,不盲目迷信权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教学中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与讨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全面科学地进行判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具有良好批判性思维的人应具备思维的发散性,要考虑到问题的各个方面,并进行综合的考量。开放性的问题具备较开阔的思维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结 语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将课堂中的“假思考”引向“真探究”,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重要过程,更是对教育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较强的思维能力,都有积极思考的意愿。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也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假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