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与启发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方式变革
2019-11-26杨德恒
杨德恒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解放小学,甘肃镇原 744515)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更好地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为此,教师应改变以往单纯为学生灌输知识的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开展诱导启发式教学。
同时,为了提升启发效果,教师应在教学期间采用情境模式创建方法,为小学生营造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学习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数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感受数学知识重要性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方面,教学目标较高,学生无法顺利实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常常会制订较高的教学目标,以期提高升学率。但过高的目标不利于期望的达成,反而会起到相反的结果。小学生年龄小,尚处于自我探索的阶段,身心发展并不健全,而过高的教学目标违背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降低了学习效率,不利于他们的进步[1]。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设定过高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较强,教师需要讲授较多的课程知识,难度较大,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有的教师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地讲授知识,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以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枯燥的教学方式也会使课堂氛围沉闷,进而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诱导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一)进行问题启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若教师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枯燥无趣。再加上小学数学有较多抽象的概念,无法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以致其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此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主动性。例如,在讲解“体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如果只凭借语言讲解将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体积是什么”。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有半杯水的烧杯中放入石块,直至水溢出,之后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溢出来?”部分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石块占据了水的位置。”之后教师引入“体积的概念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这样通过趣味性的启发提问可以使小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体积的含义,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准备平行四边形的纸张,之后向学生提问:“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我们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能不能试着将它变为三角形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对折纸张,还有些学生对纸张进行裁剪。在动手实践中,学生很快发现,平行四边形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组成,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再引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的解题思维,促使学生在解决其他数学问题时形成自身独立的思维解题模式,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进行直观启发
小学数学启发教学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帮助他们实现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这需要教师利用感性材料进行直观启发[2]。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及小棒等实物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感官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十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来表演买卖铅笔的情景,并提问:“商店里有9 支铅笔,卖出了3 支,还剩几支?”之后教师应利用实物引导学生发现计算方法,有的学生会通过数小木棒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利用数手指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出9 支铅笔,减去3 支,数数还剩几支……借助具体的情境和直观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进行对比启发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两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对象提出来,通过对比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确保学生在提升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知识,以防知识互相干扰[3]。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以下两道应用题:“一个村在去年计划造林160 亩,实际造林200 亩,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一个村在去年计划造林160 亩,实际造林200 亩,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减少了百分之几?”教师要求学生观察两道题目,找出异同点。两道题目的相同点是都使用除法解答,不同点是前面的题目求增加百分之几,后面的题目求减少百分之几,两题的整体不同,前者是增加的数量除以计划造林数,后者是减少的数量除以实际造林数。对比分析题目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列出算式,通过对比,学生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进行想象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想象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想象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找到解题方法。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提问:“鸡与兔关在一个笼子里,它们有20 个头,64 只脚,问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解答,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魔法师,利用手中的魔法棒让所有的鸡都飞起来停在空中,所有的兔都站起来,此时用问题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同学们算一算这时候站立在地上的脚有几只呢?”经过想象启发,学生都兴致高涨,而且厘清了解题思路,最终计算出鸡有8 只,兔子有12 只。这样的启发和引导,能使学生在发展空间思维的同时提高解题能力。
结 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测、自主讨论,帮助他们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教师应采用诱导与启发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创设情境,并引入各种生活化因素,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不断学习创新,做到因材施教,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