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究
2019-11-26黄峥
黄 峥
(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福建福州 350007)
引 言
在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引导学生收集、分析、正确解读史料,启发学生运用史料,可以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在相对灵活的历史史料教学环境下慢慢养成史料解读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且善于理解、评价历史史料,真正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面,
本文将详细阐述学科核心素养下历史史料的教学问题。
一、历史史料教学现状
史料是高中历史学科学习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史料的利用仍然不够充分,历史史料教学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从而阻碍了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不太重视对历史史料的补充,仅局限于对平时考试题和教材中史料的引入;对于史料的利用,忽视了史料甄别的重要性,时常会引入一些缺乏实际价值的史料信息。在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讲究史料解读策略,不注重史观教学,且忽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最终影响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更好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不断创新历史史料教学法,通过相对灵活的历史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史料教学方法
(一)立足课本,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基础知识后,将更加懂得如何解读历史问题,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历史解释思路。在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发展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教师应注重立足教材,科学利用有价值的历史史料,让教材重难点史料化,用史料去解读教材。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历史教材中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而且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会使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拥有历史解释等学科关键能力[1]。
例如,在教学《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教师可立足课本,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先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直观呈现1840年—1949年中国近代史,引入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接着,向学生展示林则徐驻守新疆时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和英军军事力量对比表,并要求学生结合这两段史料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利用史料解读教材,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其用历史知识解读历史问题。
(二)多元运用,拓展历史解读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为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强调对史料的多元应用,不管是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还是歪曲的、伪造的史料,都可用于锻炼学生历史解读能力。在对史料进行应用时,教师还要注意强调多则史料优化组合,以拓宽学生历史解读视野,让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历史问题展开评价,全面认识、理解某一历史事件。在史料多元应用期间,教师应尝试建立一个史料阅读平台,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历史史料解读氛围。
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为了拓宽学生的历史解读视野,更好地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其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深入解读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教师可向学生呈现关于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大肆修建宫室、奢靡淫乐的史料,再引入一段反清的斗争檄文、进步文件等具有对比价值的史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多则史料信息,更加辩证地分析、解读太平天国运动,实现对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整体把握。
(三)探究学习,发展历史思维
在历史史料教学期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组织一系列史料探究学习活动。与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史料探究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由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还能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促使其慢慢养成创新性、逆向性、形象性、逻辑性、发散性历史思维,善于运用良好的历史思维解读历史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利用史料创造探究活动[2]。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脉络,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教师可将“秦修长城”这一课外延伸资料引入课堂,设计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想一想,秦修长城是安全防御价值高还是对人民的伤害更大?在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前,教师要为学生呈现几段史料信息,包括秦长城文化内涵、修长城时沉重的徭役等。在问题情境下,教师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自己的历史思维,结合历史史料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指导活动,完善历史表达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敢于针对某一历史问题展开论述,拥有一定的历史解读能力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活动。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的历史思维变得更为活跃,能够更加深入地展开历史解读行为。但是,对于历史史料教学中指导活动的设计,教师要讲究活动形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性,以通过历史史料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儒家的兴起》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教师可组织一次辩论赛,将“儒家学说对推动社会发展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作为辩论主题;确定好这个辩论题目以后,将全体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史料,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在辩论赛中,准确、简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组织论证,培养实证精神
在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这一核心素养,高中阶段历史史料教学还要讲究不同类型史料的互证,包括图文互证等,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更多历史细节,走近历史,最终能够运用史料论证某一历史问题,渐渐形成实证精神。学生具备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就能对史料展开辩证分析,进而树立“求真”的历史知识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时,教师可为学生呈现两幅图片。图片一是孔子;图片二是韩非。接着提问学生:“你知道图一中所示人物是谁吗?请用一句话概括他的思想历史地位。请写出图二中人物所代表的思想学派。”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要尝试以图证史。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的互证,学生将慢慢养成良好的史料实证能力,并通过对孔子和韩非两位历史人物的分析,辩证地看待本节课所学的孔子思想教育文化的主要贡献和“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
结 语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主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把握好历史史料教学要点,立足课本设计教学环节。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历史史料展开多元化的运用,并巧用史料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探究活动,科学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史料,组织学生进行史料论证,以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