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教学改革
2019-11-25刘庆
刘庆
摘 要在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创新可以促使教师快速地成熟起来,促使教师快速地打造有序课堂。但是,创新发挥的教育价值更大。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时,笔者认为,教师要具备创新能力,通过积极地尝试,不断地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要具备创新能力,他们是新时代的学习者,创新是新时代人才的基础能力之一。而要想促使初中数学教育者具备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我们就要不断地实施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初中数学课堂既具备“本色”还具备“个性”。本文中笔者就对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课程改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126-01
作为初中数学教育者,我们在帮助学生拥有数学化的思维,让学生用数学化的视角来解读生活,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肯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那么,如何才能落实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创新,构建个性化的、本色化的数学课堂。展现数学学科的魅力,展现初中学生的天性,让初中数学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促使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对于应用数学知识生成自信心。本文中笔者就对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教学改革,进而引发教学创新进行了分析。
一、改变课堂氛围
其实数学知识学习是“苦学”还是“乐学”,根源在于学生的“心态”。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同学的支持,收获学习的自信心,发自内心的“选择”数学知识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建议,教师应爱岗敬业,可以更好地赢得学生的爱戴及尊重。师生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良师益友需要教师不仅要从学习更要从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注。在课堂上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要畏怯大胆发言,对于学生天马行空的心思教师不应该批评,而是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并耐心引导。
二、融合审美教育
每一个学科都有吸引人的专业魅力,数学知识同样如此。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时,我们在这一方面也要实施改革。通过展现学科的美,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促使初中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再有,数学的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数学教学中具有深刻的美育内容。在对初中数学进行教学时,应将数字审美原则作为一项重要原则,通过数学美的思想作为指导,对数学美进行深刻的挖掘,利用数学的美、真、智等特点来充分对学生的智力进行调动,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培养,通过简明精深的语言、奇妙无穷的数学问题、巧夺天工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无时无刻地都能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
初中学生需要拥有个性,他们也渴望人们尊重他们的个性。作为初中数学教育者,笔者认为,思维的养成过程无法复制,当学生具备独立的个性之后学生才能积极地进行创新。因此,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满足学生的这种天性,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学习活动。当下初中生的思维都比较活跃,且善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意见,都渴望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展现力来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调动,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思维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可以通过一种转换身份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为同学进行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
四、实现一题多变
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能力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具备一题多变的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离不开“千变万化”的数学习题。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否定,“题海战术”模式的千变万化,欣赏经过个性化设计的“千变万化”。通过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可以适当的运用一题多变的解题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在复习中经常选择一题多变的数学形式,可以对学生静止孤立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改变,逐渐开阔学生的思维,实现触类旁通的目标。
五、促使学生拥有“直觉”
学生拥有“直觉”,才能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快速的搜集信息,才能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探究,将“直觉”变成“灵感”,将“灵感”转变为“课题”。在数学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常常凭借直觉进行判断选择,这种方式在数学活动的创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觉不是盲目的猜想,而是建立在对知识的长期积累中得來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合理的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发掘问题的本质,刺激学生的直觉欲望,激发学生的直觉想象,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进而找出正确额解题方法,使学生具有捷思、精思、巧思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实施教学改革,而我们实施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引发各种创新活动。促使教师与学生同时具备创新能力,进而打造高效化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