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教版数学教材“动手做”板块微课程化探究

2019-11-25房静

江苏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整体把握

【摘 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这一板块内容具有特定的教育教学功能与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板块内容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将“动手做”板块进行微课程化建构,有助于我们开掘“动手做”板块微课程化的路径。

【关键词】“动手做”;微课程化;整体把握;拓宽视野;拓展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3-0031-03

【作者简介】房静,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教师,二级教师。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这一特色板块选取了适合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归纳的活动材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如何让这一承载着重要教育价值的板块在教学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呢?笔者从微课程化的角度进行了自己的实践与研究。

一、思考:“动手做”板块微课程化的整体设计

(一)“动手做”板块的微课程化设想

所谓“动手做”板块微课程化,就是通过微课程的方式,突破原有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灵活地选择课前、课中、课后时间,营造一种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全场域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动手做”的研究时间、活动材料、学习内容更加易得、更加充分。

(二)“动手做”板块的微课程化建构

1.教学目标设定。

(1)立足于“动手做”板块内容,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美。(2)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能力。(3)通过“动手做”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内容分类。

感受数学美。数学具有抽象美、对称美、简洁美等。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感受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这一活动只需学生具备基础的动手操作能力,侧重于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探究数学知识。动手操作能加深学生对数学定义的理解、教学内容的拓展以及数学规律的探究等,这一活动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不高,但对其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的要求较高。

应用于生活。通过操作活动将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教学实施建议。

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喜欢形象、直观、新颖的事物,单调的学习方式会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

避虚就实,有效积累活动经验。“动手做”通常安排在某一单元内容的最后,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但不是空谈道理或攻克奥数难题,需要动手实践来帮助理解。

借形言理,无痕渗透数学思想。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发展。引导他们借助形象、直观的图形观察、比较、发现,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规律。

4.教学评价原则。

实践性。“动手做”的字面语义为动手操作,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是“动手做”教学的基本特征,小组合作、实物观察、实际测量、收集数据等活动过程都是实践性的体现。

过程性。数学活动的作用是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思考问题,使他们利用一定的操作工具、实物材料、技术手段等来实现素材的数学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综合性。“动手做”板块综合不同的数学知识、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不同内容领域知识的综合,以及数学文化、社会生活的综合。

二、实践:“动手做”板块的微课程化路径

(一)开掘之渠——整体把握,提高认识

教师应整体把握知识脉络,深入体认编者意图,在充分认识“动手做”教学价值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有效引领儿童深度建构知识,让学习真正发生。

1.深入挖掘教学价值,培育数学素养。

苏教版教材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动手做”板块为学生拓宽数学文化视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苏教版一下“认识图形”单元的“动手做”内容是“剪拼图形”,教学时,教师请学生剪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图形,并将它们拼成美丽的图形,如小船、货车、楼房等。在剪拼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基础图形的认识,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感受到了数学美,并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起了内在的联系。

2.立体拓展教材内容,搭建实践平台。

“动手做”是教材中很小的一个板块,容易限制教师对其教学的拓展,从而导致“就题讲题”现象的产生。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联系单元整体教学内容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上《认识升》一课,为了让学生有效建构“升”的概念,充分感知“1升有多少”。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验——(1)将1升水全部倒入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什么发现?(2)将1升水倒入同样大的纸杯中,可以倒满几杯?(3)将1升水分别倒入脸盆、水壶、饮料瓶中,能否倒滿?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各可以盛多少升水。除了教师设计的上述三个实验,教材还安排了“自制量器”“动手做”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促进他们再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开掘之法——拓宽视野,有效融入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已经出现了基础学力过剩的现象,但在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把眼光聚焦在已有的文本资源上,更要拓宽课程视野,追溯知识的历史演变过程,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寻找切入点。

1.融入学习背景,丰富课程资源。

中国古代有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如鸡兔同笼、圆周率、铺地锦等。苏教版新授课内容按照课程标准具体、固定编排,缺少一定的文化底蕴,而“动手做”板块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漏,为整个课程增添了人文色彩。例如:苏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单元的“动手做”内容是“画雪花”。这个美丽的几何分形(如图1)是由瑞典数学家赫尔奇·冯·科克在1904年创作的,因为其形状类似于雪花而得名“雪花曲线”。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分形现象,学习几何图形时也常遇到分形现象(如图2)。让学生画雪花,可以使他们在了解分形的同时,激发其对数学文化的向往。

2.融入新知探究,提供有力支撑。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新知探究与“动手做”适切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探。蘇教版二下“角的初步认识”单元的“动手做”内容是“用三角尺拼角”,教师可以将新课的学习内容融入其中,设计如右栏图3所示的“研学单”。

从“做一做”到“拼一拼”,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积累了拼图经验,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开掘之行——拓展创造,合理开发

近年来,数学活动、数学游戏和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动手做”板块为教师提供了创造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数学课程改革。

1.数学活动:将学校教育化为家校合作,体现合力共生。

数学活动形式多样,不仅可以师生共同参与,还可以家长和学生配合完成。将单向的学校教育化为双向的家校合作,有利于学生和家长沟通交流、增进感情,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建构自己的数学思考,持续推进学习活动。例如:苏教版四上“可能性”单元的“动手做”内容是“摸球游戏”,学生可以在家里和家长一起摸一摸、猜一猜,看看口袋里哪种球的个数多。不仅摸球,摸牌、掷色子等都可以在家完成,这有助于学生广泛地体验事件出现的频数与可能性大小的关系。

2.数学游戏:将呆板课堂化为开放舞台,展示灵性思维。

玩中学、学中玩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数学课程存在方式。针对低年段学生,可以开发折纸游戏、七巧板游戏、图形拼组游戏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针对高年段学生,可以开发魔方游戏、数独游戏、天平游戏等,进一步发展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3.数学实验:将离身听从化为亲身感知,实现以生为本。

数学实验和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数学事实、发现数学规律的方法和手段,也是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载体。数学实验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实现了认知和经验共生。例如:苏教版六下“圆柱和圆锥”单元的“动手做”内容是“测量土豆体积”,教师提供圆柱形容器、土豆、水等素材,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容器底面积和放入土豆前后水面的高度,记录相关数据并算出土豆的体积,探究土豆体积和水面升高部分体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既巩固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又抽象出了新的数学知识。

总之,将“动手做”板块进行微课程化建构,不仅有助于儿童获得学科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更能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美妙、数学思想的深远和数学创造的乐趣。

注:本文获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猜你喜欢

整体把握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以故事促进学生乐学数学
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尝试与思考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
谈平衡教学法在中职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神马都是浮云
整体把握 自主自悟 探究延伸
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策略的分析
整体把握遵循学情正面激励
以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让阅读教学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