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对武德教育的启示

2019-11-25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武德私欲受教育者

古 丽

前言

武德作为民族体育精神中的一种,是武术发展的必要基础,是建立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先决条件。对于武术人来说,习武先习德,武德教育是武术人在除学习武技之外重点培养的一种德行,它可以使武术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约束,是评判是非道德的正确标准,也是武术人一生所追求的精神目标。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而现今的武德教育中高校武术教师们的直接感受是:学生对老师不理不睬、师生问候无精打采、学生的自私程度急剧膨胀、缺乏同情心;目前有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武术教育时,只重视武技的提高而忽视武德教育,致使一些习武学生在文化课上不积极求进,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约束也较为松散,做出与武德教育背道而驰的事情1;现在的武德教育课程虽然有在民传专业开设,但由于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都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敷衍了事,结果不尽人意,达不到武德教育的最终目的2;武术人在刻苦习练武技的同时也容易受到周围一些: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衍生出许多不良的习性,打架斗殴事件在武术人身上时常有之,为此,加强武术专业学生武德教育势在必行3。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得出:武德教育的缺失。武德是每一个武术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德性,然而因为各种外界不良因素诱惑,使得武术人心性浮躁,如金钱、名利、社会地位、豪车大宅等,从而作出知行脱节、与武德相违背的事,使武德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武德价值观的毁损,武术人的自律性差,不懂得尊师重道,使武术逐渐成为“暴力”方式的一种,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在于武术人没有正确的认识武德。在接受武德教育时大都来源于师傅、教练的硬性要求,而内心没有真正的理解、认同,那么在实践中也不会以武德规范来自我约束。为此,在武德教育中让受教育者纯化武德的动机,感悟内心的武德,积极内求,建立正确的善恶观念,完善武德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转变教育模式也显得迫在眉睫。

王阳明是一位在封建时代被称为“完人”的智者,他一生着力于“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这三种思想的研究。其中“致良知”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给后世者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他的“致良知”思想和哲学家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相一致,都具有先验主义的思想。他在《传习录》中写到:良知生而有之,不会被泯灭消失,每个人的良知都是一致的、相同的,人人都可以成为智者,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平穷还是富有:这说明每个人的良知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实践结果不同;“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内心的良知是评价世间万物是非善恶的标尺,也是希望天下人要存性立德,明其明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良知它表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年龄、认知程度、智力和能力等条件的不同,每个人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原则,因人而使之。

1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对武德教育的启示

传统武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般日常伦理道德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不管它标榜的社会地位有多高,武德内容有多么的烦冗复杂,都离不开一个中心内容:忠孝仁义贤良方正。而武德的提出是世人在基本道德的标准上针对武术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信、廉、仁、勇,这就是“治身”的意义。习武之人,既要有“外在”的强健体魄,可以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又要有“内在”的个人品性修养,这就要求武术人真正做到技法、强体和心性三者的统一,这无疑是中华传统武术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基本价值所在。

武德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内外兼修,最终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追求武术之道。然而,这个过程却是曲折的,作为教育者不仅要认真的教,而且也要提高自身对武德的领悟能力;不仅要在理论上积极引导、教育武术人,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受教育者引向正途,重要的是还要在实践中慢慢指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工作和实践经验;作为受教育者,不仅要接受“灌输式”的教,更要积极的领悟武德,最终达成知行合一。

1.1 纯化武德动机,内求于心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尚武崇德、修身养性”。 武德教育从门规戒律、谚语格言和相关的传闻故事中都可以看到世人对武术人的要求和规范。武术的精神精髓就在于德行,习练武术时要求武术人首先要做到孝、悌。“孝”:上孝父母,下爱儿女;“悌”:同门师兄弟之间敦厚和睦,互相砥砺;其次是敬、诚,“敬”:要求在人际交往中恭敬谦和,对待对手、技法也要心怀敬意,不得傲慢无礼;“诚”:待人诚恳,做事言而有信。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的这些的武术人少之又少。原因在于大多武术人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欲望,而严重的影响到了本心的决策,使之作出与本心想违背的知行脱节的事情来。

国家积极开展各类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和交流赛事,推进全国武校成立、在学校中也开展武术的相关课程等,这些举措原本是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体育的产业化。武术的经济实体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把武术变作某种满足个人私欲目的工具,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一些武校成立后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满足个人的私欲,不再把武术的教学当作最为重要的事致使相关管理人员、教练员甚至受教育者自己都仅仅只关注的自身武技的培养或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武德的培养。因此,发生张立明同学因情绪不满而踹同学致死的事件发生也就不足为奇;在比赛方面,一些武术商业比赛,商家甚至将不穿护具作为宣传噱头,加大选手在比赛中伤亡率给观众寻求感官和视觉刺激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经营手段,在给武术运动指出一条发展道路的同时也把武术人的武德拉向了道德的边缘。

在这过程中,一些投资者利用推进武术发展的口号为幌子,将文化传播活动纳入资本利润的控制中,舍弃武德规范,来获取利益最大化。然而没有武德的约束,这种情况就会越演越烈形成恶性循环,最后难免会掉进深渊。当然造成这些事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个人的私欲就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对金钱,对名利,对社会地位的需求等等,这些私欲都在不断的影响着武术人的武德。在王阳明看来,每一个人生而就有良知,都知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但是仍有些武术人利用各种外部影响因素作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借口,自己做伪,蒙昧心境,执迷不悟,屡教不改,越演越烈。

人之良知流行而不为私欲隔断,就是“知行本体”的如实展现,就是“真知行”。在王阳明“致良知”思想中,要求我们要能“致”,能由知善知恶,而好善恶恶,而为善去恶,如此,知行则能自然的运用到生活中;“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所以要教其静坐,息思虑”:静坐时要静心,让自己的心进入到空寂境界,使得心神宁静;心神宁静之后就要教授武术人省察克治,将私欲搜寻出来“要教他省察克治,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搜寻出来”。

为此,本文认为在进行武德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学习静坐冥想。冥想,对武术人的修身、静心、养性很有好处,通过打坐调节自己的情绪,祛除私欲,更好地内省自身,从而更清晰地明白自身的所缺、所需、所喜、所恶,更好地规划人生道路。在打坐时,由于有坐姿的要求,在冥想期间腿部会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这个过程就如你人生的很多挫折一样,你接受它,它就没有事情,你抗拒它,它就有事情。而且你抗拒的力量越大,它的反作用就越大。一切解决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你的内心。所以静坐冥想的主要目标在于不断完善人的性格,以去私欲,利用自本心的良知来清醒的认识我们的七情六欲,因为七情六欲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由于容易受到它的影响,而作为受教育者的我们就要努力做到不要被这些私欲所控制,要掌握好这些私欲的度,不要对这些私欲太过于执着,坚持本心。

1.2 转变教学模式

现如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道德教育的方法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说教方式。课堂上和课后思想灌输的方式,使得受教育者对其有一种本能的抵制情绪,以致于“说教式德育”模式的失灵。为适应社会对武德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坚持主体性的原则,因人而施之。

王阳明提倡“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在武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原则,提倡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此,本作者认为,武德教育的方式应该有所转变,教育者要让受教育者从内心认同武德,不用一味的进行武德理论思想的灌输,而是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受教育者感悟内心的“真知”,因为“真知”就在人心中;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智力与能力状况,进行相对应的武德教育方式,坚持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内求于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法律规范的约束,惩罚和暴力服从,想获得别人的认同,或者做了“好事”就要大肆宣扬等等这些措施,都是从外界来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真正的想要做到德行,依靠的是自我本身的意识约束,自主性,不能依靠从外部来强加于人,只有这种方法才是使得武术人遵守武德的一劳永逸,最为正确的方法,武德教育的成果才是一种个体内部状态和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美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道德讨论策略”可以为武德的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道德讨论策略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时,通过一些有关违背武德的实际案例(要求案例中要同时具备两种道德规范),引导受教育者对产生的武德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引起受教育者对武德的意见分歧和认知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接受内心良知的指引,最后鼓励受教育者尊崇自己的良知的道德判断付诸实际行动。各个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情况,运用道德讨论策略与我国的传统武德相结合,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武德体系。

其次,在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在网络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束缚较松,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更为顺畅,情感的流露更为真实。教育者也可以利用网路进行武德教育。

最后,因为每个人的“良知”因为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比如:自己本身的悟性品性的高低差异、不同的年龄阶段的阅历、后期的周围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影响因素,从而每个人的表现有所不同。正因为这种差异性,致使的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即使是采用同种的教学模式,教授同样的教学内容,道德教育结果也是参差不齐、不尽相同的。武德教育也是如此,武德的准则都清晰地存在于每一位武术人的内心深处,作为教育者,不能照搬课本,死板教学,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引导受教者自己领悟武德,激发对武德的悟性。同一位师傅教育徒弟,会针对徒弟不同程度的能力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武德教育也是如此,针对不同的武德教育对象也要采用合适的教育手段,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到因人而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3 建立善恶观念,完善武德评价体系

武德,没有具体的条例规范,无法告诉武术人应该怎么做。从《左传》中的“武德有七”章节中有写到武德,再到现今社会所认同的武德内涵: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伐罪吊民、谦和有礼、以己待人、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各类拳种流派,也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武德规范,约束者门内弟子的言谈举止,告诉弟子有可为,有可不为。这些有关武德的要求,都是在告诉武术人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人际交往中应注意、遵循的道德规范,何为善,何为武术人的责任。以上有关武德内容的实现都是以武术人的自觉性为前提的。而如今不良的社会风气,恶的泛滥,使得这些武术人觉得做这些事情无伤大雅,甚至沆瀣一气、同流合污,致使得武术人的自主性下降,再加上因为没有固定的法律条例来保障,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武术活动打道德的擦边球:恃武伤人、以强凌弱、欺世盗名、争名夺利。运动场屡屡出现黑哨、打黑拳、暴力对待对手,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行为,可以说是因为这些武术人都已经没有了对善恶的分辨能力,内心纯真的良知已经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甚至改变:公众人物的知行脱节现象、金钱利益冲突、恶的泛滥、保障和惩罚制度的缺失等。在发生这类事件之后,教练员不予以重视,只是言语上的说教一番,没有让其认识到这类事件的恶劣的影响和应该怎么改正这些不良行为,致使这类事件总是屡禁不止。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有些学习武术的人因为自身的原因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作出意气之事,因此,有时很难做到虚心谦让,以礼待人,为此需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武德价值观。

一个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是践行武德的内化动力。王阳明提倡“学贵得于心”的道德评价体系,是针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一剂良药。首先,他认为知行观的知,是知善知恶的良知,也就是内心深处对事物正确的理解,它可以指导人们去做出正确的行为,然后再回归良知,促使对良知的进一步感悟。心无染著,处于虚空状态,才是至善,才能感悟真理,从而真正实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其次,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到:“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无论是智者还是凡人都会犯错,犯错后应该相应的惩罚,但是惩罚不是目的,改正错误才是,对待犯错的人,也应该宽容以待,引导受教育者走向正途。无疑,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是道德教育上的新的起点。

为此本作者认为,在帮助引导受教育者建立了正确的善恶观念的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武德评价体系,弥补了只注重武德认知的检查,忽视了武德行为的考察的不足之处。建立这个评价机制应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增多评价主体使之多元性,丰富评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全面完善评价的功能性,以全面、公平、实事求是为原则,将对武德的认知和武德行为相结合一并检查,将二者有机结合,德智兼顾。

2 结语

武德,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不可忽略的文化部分,也是中华武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指南。王阳明“致良知”以“良知”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从而来评价是非善恶。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需要把纯化道德动机;去除私欲,感悟内心中的武德,转变传统的从外界的灌输式子教育方式转变为内修武德的,使武术人在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找回初心,保持与时俱进的武德教育方法;建立善恶观念,完善武德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武德私欲受教育者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回声
探讨王阳明借用“树”与“根”对“致良知”的阐释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希腊神话的内在文化精神
“生活教育”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