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中外合办大学的作用

2019-11-25上海越扬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蒋梦琦

办公室业务 2019年23期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走出去

文/上海越扬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蒋梦琦

一、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作用与主体

我国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与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科学研究对于研究设备、药物药剂、实验环境的要求高,使得所需要的经费比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投入与产出比例明显,产生的研究成果容易量化评估,而且所得成果往往能够快速应用到生产上,带来效益,使得政府更倾向加大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另外,自然科学研究的场所,从过去的以高校、研究院为主体慢慢发展为到高校、研究院及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高校的研究往往偏向于基础性研究,而企业则偏向于应用性强、能够快速产生经济效益的研究。由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展现较慢,使得政府对其重视不足。近年来,中国政府意识到社会科学不发达是一个国家落后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落后的根源;许多观念的突破和制度的创新,都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这些突破与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等物质增长的基础,所以中国政府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哲学与人文社科研究的资助。但是,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研究的特殊性,企业甚少参与到哲学和人文社科研中来。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院成为我国哲学与人文社科研究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而政府则成为主要的科研资助主体。范建华总结了高校成为人文社科研究重要主体的四大优势。首先,高校的学科设置较其他科研单位更完备,学科的优势更为明显。其次,高校具备人才优势,各学科的大家名家或者学术新人,都能较容易地在高校中结合成研究梯队,这是高校以外的科研单位难以相比的。同时,由于国家政策对高校的优惠,高校拥有绝大多数的学位授予点,这种政策垄断地位的客观存在,使得高校具备了政策优势。

二、高校哲学社科研究“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及制约因素

高等院校在研究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上具备的优势,决定了高校应该成为推进人文社科研究、弘扬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使国外学者能够接触并了解我国社科研究的最重要平台。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在广东省召开的工作座谈会中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核心问题是学术话语权的创新”。过去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构建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之内,没有很好地形成中国的话语体系及话语权的创新。因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采取闭门造车的策略;相反,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走出去,跟国际同行接轨。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我国高校哲学和社科研究“走出去”的步伐:

(一)英语的垄断制约了我国哲学社科研究“走出去”。毫无疑问,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在各行各业的交流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同行间的沟通交流,更不能缺少英语。反观现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刊物(如大部分的EI、SCI和SSCI刊物),多以英语发行,英语的重要性及垄断地位可见一斑。我国部分哲学社科学者,在使用英语撰写论著上还具备一定障碍,因此亦直接影响到其学术观点在国际范围内的发表与传播。

(二)复合型人才的不足使“走出去”策略遭遇瓶颈。除了良好的外语基础,目前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不足,也直接制约我国哲学社科研究“走出去”。不过,随着我国海外留学深造的研究生人数增多,国家对公派访学交流的资助加大,具备国际视野、深谙国际学术规则的科研人才逐渐增多,并且在未来社科研究“走出去”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对我国哲学和人文社科研究特色定位不清、前沿性分析不足。能够被国际同行专家所接受的理论、思想或学说,必然有其优势所在,而这里所说的优势应该理解为学科的特色与前沿性。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要“走出去”,需要为学科研究特色把好脉,打造高水平特色学科。应该将特色的哲学社科研究列为主攻方向,组建科研团队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争取产出有积极影响的成果。此外,能够“走出去”的哲学社科研究,应当具有前沿性,能够吸引国际学者注意并能带动他们进行相关课题的纵向或横向研究。

三、中外合办大学发挥的作用与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教育作为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范畴,一系列的外国教育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于2004年7月实施,标志着中外合办教育事业受到政府的规管。我国政府希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并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我国的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厦门大学黄建如教授指出,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能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校课程国际化等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带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外合办大学在我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受黄建如观点的启发:

(一)学术自主权的有效提升。李卫红副部长在广东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如果不能够解放思想,不更新观念,不创新思路举措,不创新机制体制的话,哲学社科研究的发展将同样受限。而其中关键一点,是提高学术研究的自主性。中外合办大学正好能够为国内其他院校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学术自主权的提升在我国高校哲学社科研究“走出去”并取得话语权这一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合办大学更应该利用治校体制上的特色,为这一进程服务,为其他院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思路与经验。

(二)搭建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的新平台。中外合办大学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新平台。由于中外合办大学,往往要求教职工以英语作为工作与授课语言,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人士来自于海外或者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前文提及到我国高校哲学社科研究“走出去”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复合型人才的不足,中外合办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方面所带来的不足,促进我国哲学社科研究“走出去”。另外,中外合办大学的教师队伍里面,为数不少的专家学者聘于海外或直接从境外母体学校调往内地任教。这些学者能够较为长期的逗留在中国境内,更为直接了解到我国的学术环境、学术研究进展和最新取得的突破;甚至,不少学者将自身的研究方向融合到中国的社会情景与国情中去。因此,中外合办大学所搭建的对话与沟通平台,相比传统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具有可持续性与嵌入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哲学和文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走出去”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而中外合办大学可通过提升学术自主权、搭建新的学术交流平台等,为高校哲学和社科研究“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渠道。随着国家政策的相关扶持,中外合办大学将在哲学社科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构建中国社科研究话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走出去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4卷总目次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人文社科
社会科学总论
简论社科信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