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现状与展望
2019-11-24余玮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先进技术不断运用于社会各领域。视觉传达设计应依托现有的时代背景,借助社会资源和技术优势,抓住发展机遇,以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本文将首先介绍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对未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展望。
关键词:数字时代 视觉传达设计 现状 展望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化运用越来越广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数字化的发展让视觉传达设计在设计角度、内容和工具上都做出改变,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模式,融入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元素,实现了设计的突破和飞跃。目前,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领域较窄,并且发展不平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数字时代带来的红利,能够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机遇。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现状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升。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得以创造,丰富和提升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修养。相比传统模式下的信息传播,数字时代带给视觉传达设计新的体验,表现形式多以动态形象为主,且开始转变为利用多维视角体现设计,总体上实现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变革。然而,我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制造业大国,但在艺术设计上却落后于许多国家,存在视觉设计内容单一、效果较差等问题,因此,数字时代的到来也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挑战。[1]
二、数字时代背景下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展望
(一)运用数字化设计手段
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和手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以往的设计材料中可以发现,视觉传达设计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由于现如今数字化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许多生活内容和形式都与数字化密不可分,设计朝着数字化方向前进也已然成为不可逆的潮流。数字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被再次刷新,已采用更加现代、创新的设计手段进行视觉效果设计。数字化手段变化多样,符合设计多样性的要求,满足设计的重点和要求,也能够较好地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的独特风格与呈现效果,让数字化手段实现设计预期,弥补传统设计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和感官冲击力,让视觉传达设计展现出现代化魅力。只有在数字化发展道路上,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设计创新,才能够增加设计作品的附加值,从本质上改变视觉传达设计的地位和发展前途。[2]
(二)形成创意化设计理念
数字时代的到来让视觉传达设计在设计观念上发生了变化,设计逐渐朝着数字化理念靠近,设计作品中充分体现新时代思想理念的特征,注入了数字时代的灵魂。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要素,只有具有创意的内容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进而被大多数人认同和赞美。设计师转变传统理念的过程,也是创意诞生的过程,以数字化推动视觉传达设计改革创新,打破常规束缚,充分运用想象力,并结合专业能力素养,使视觉传达设计在新时代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数字时代的各种特性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容易产生化学效应,创意化的设计内容在形式与风格上产生巨大的变化。当然,除了时代特征优势的加持,设计者的个人能力素养同样重要,只有具有超强专业水准,拥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并对视觉传达设计充满热情的设计师,才能把握数字时代机会创造全新的作品。此外,追求视觉传达设计创意化还体现在使设计形式富有创意。从前的设计遵循固有的规律,把设计作品当作任务一般完成即可,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而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视觉传达设计能够为其提供各种方式和手段,不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以使设计成果能够传达新思想。
(三)实现多元化设计内容
由于视觉传达设计在理念和手段上实现多元化,那么在内容设计上也能实现多元化要求。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固化、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而利用数字时代下的各种资源能够改善这一状况,对传统内容中仍具有优势的地方予以保留,而对于落后观点和手段可以进行剔除,转而寻找更优化的方案。视觉传达设计内容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由于当今社会各种文化产业的崛起、各种新思想的撞击和迸发,让视觉传达设计得以身处前途光明的环境下,设计风格和内涵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时代新意,内容呈现丰富多样。越来越多的视觉传达设计采用数字化手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设计工作,对于设计的空间维度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和把控,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精致。
三、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在设计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字时代下提供的技术资源和信息化手段,能够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做出革新与突破,转变原有的套路和模式,探索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设计元素和设计理念,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多元化,逐步完善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核心内容,加快该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伟光,丁慈航.浅谈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J].艺术科技,2017(05).
[2]陈圆.基于数字时代环境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发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
(作者简介:余玮,女,硕士研究生,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視觉传达)(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