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的“互联网+”发展模式的讨论
2019-11-23谷一
摘 要: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当今科技腾飞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丰富了许多新的艺术形态,尤其是互联网在艺术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快了艺术与网络科技的结合,艺术的发展也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一方面,新的技术革命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传统艺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艺术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拥抱新变化,才能延续其璀璨之光。相反,如果抱残守缺、顽固不化,必然会在时代的更迭中被抛弃。
关键词:艺术;互联网;新媒体
1 水能载舟——“互联网+”模式引领新的艺术浪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艺术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网络艺术引领了新的浪潮,使全民都能参与其中,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如网络综艺、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新的艺术形态。
如短视频APP的增多,出现了抖音、快手等爆款短视频软件,仅需15秒,用户便可以拍摄一段兼具美颜、贴图等特效,并配以流行音乐的原创音乐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转发便能引起粉丝关注,一改传统的“媒体主导大众”模式,转变为“大众娱乐大众”的模式;网络综艺出现青年潮流文化融合中国元素的《中国新说唱》,通过当代青年的励志成长故事传递满满正能量的《青春有你》等别样风格的爆款节目。此外,还有网剧利用网络进行“思维众筹”,网络微电影在网站上发起了“资本众筹”等新形势,都显示了互联网能使艺术迸发无限活力,释放无限可能的能力。
大洋、索贝、EDUIS、PR等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出现,集编辑、特效、动画、字幕、调音等功能于一身,在简化流程、节约工序的同时,保证了信号几乎不受损。同时,数字化演播室制作、多讯道卫星直播车、全网直播一体网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创作过程的高效和简化。
自ENG、ESNG等设备的普遍应用使直播常规化后,“AR”“VR”“全新投影”以至“云热像”等数字技术接二连三登上电视舞台,更新了制作者的创新理念与表现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湖南卫视马年春晚中,“AR增强现实技术”使李谷一得以和30年前的自己相遇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唱;“VR新闻”借助虚拟现实设备使观众得以走进新闻现场,并获得沉浸式仿真效果体验;“全息投影技术”使表演者得以与自己的“立体复制品”同台交流、表演,在2015年春晚的《蜀绣》表演中,剧组便利用这一技术“复制”出了四个李宇春,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中国刺绣的艺术魅力。
2013年央视春晚对AR的运用可谓大放异彩,采用全景360度包围式的立体设计,使观众身临其境、心感神游。在孙俪、李健合唱《风吹麦浪》时,整个舞台变成一片金色的麦田,将传统舞美升级到真实而又梦幻的情景,体现了AR在电视节目中的魅力。2018年,湖南卫视在跨年演唱会上对“云热像”的应用也是独具匠心。以“热像技术”为基础,以“现场设备”为核心手段,通过温度和温差形成的动感光影,给观看者打开了电视节目的“新大门”。
2 水能覆舟——网络滋生不良艺术风气
“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意见领袖”的现象,是新时代网络技术给艺术创作方式带来的新转变,然而,“人人都有麦克风”容易导致生产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许多直播、短视频用户生产的内容只为哗众取宠、嬉戏笑闹,毫无原则、底线,把娱乐内容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出现了“电梯舞”“戏唱国歌”“曲解英雄”等各种低俗泛娱乐化信息。
此外,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导致过度迎合观众而出现了泛娱乐化,《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偶像类”养成节目,忽视作品的引导价值,将重点放在了年轻好看的少男少女们的外貌打造上,来迎合观众的“肉眼身体消费”需求,将选择偶像养成的权利完全交给观众,利用“粉丝经济”赚取流量和利益。如《偶像練习生》播出期间,仅在粉丝应援平台OWHAT上,前20名选手的集资就高达1300万,将娱乐至上的错误倾向无限放大,使艺术成为一种滑稽戏,导致艺术精神的枯萎,使我们变成了娱乐至死的生物。
再者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平台为争夺用户注意力资源,而采取“投其所好”算法推荐的利器,导致“猜你喜欢”大行其道,公众信息偏食问题凸显,受众可能被软禁于“信息茧房”中,如“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浏览痕迹,进行用户画像,然后精准定位,选择性推送,这样容易带来个人视野闭塞、思想僵化等负面影响。
3 网络+新媒体双翼助力艺术的腾飞
科技永远是把双刃剑,发挥作用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挥剑者,“互联网+”模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网络艺术,我们既不能一味提倡,也不能彻底否定,而是应该正确地看待与认识。互联网只是载体,不是本体,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之回归艺术作品本身,更多地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且要符合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艺术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如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首次采用了“观众投票”选冠军的方式,实现了与观众的互动。如今,媒介融合、微博微信互动、UGC节目、大数据的普及更是体现出互联网的平等思维,实现观众由“倾听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电视经过“文化训导大众—明星娱乐大众—大众娱乐大众”的阶梯式进化,最终实现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飞跃。
由央视打造的大型文化音乐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与酷狗音乐软件合作,利用电视节目的带动效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对社会影响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筛选出优质的歌曲更新同步到酷狗音乐平台,将传播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进而使优秀的音乐掌握更多的网络文化阵地和话语权,使习惯于在视频网站、音乐网站进行交流沟通的青年群体也能通过酷狗平台了解到此类歌曲。优秀的音乐文化因子全方位、无死角地覆盖于网络,[1]取得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网剧《延禧宫略》不仅剧情设计合理,文化艺术设置考究,从服饰、刺绣、饰物的精美到造型上的点翠、烧蓝、通草、绒花等手工艺,非遗文化体现在每一帧镜头中,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平台,编辑与剧情相关的文章,对剧中的典故文化进行介绍,共发表相关稿件4000余篇,覆盖人数过亿,真正做到了覆盖每一个用户,让用户在“狂轰乱炸”中接受“延禧攻略”这一品牌。快手APP联合央视财经频道特别策划推出的“我的家乡有非遗”系列主题活动,网友上传3500多个短视频作品,8100多万人次参与互动。一时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了起来。《延禧攻略》的热播除了自身过硬的制作品质外,与其深耕观众收视心理、取得观众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该剧在剧情设置、服装道具上有意地向历史正剧靠拢,是其获得市场成功的重要因素。
4 结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互联网+”模式是艺术发展的新机遇,也是艺术面临的新挑战,新时代的艺术作品应当守好自己的文化艺术内核,以内容为本体,以审美为准则,传播中国声音,传递正能量,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丰富自己的形态,转变传播方式。如此才能真正促使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局面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谷一.用经典打造经典——从《经典咏流传》探析未来经典歌曲创作与社会传播[J].中州大学学报,2018.
[2] 赵力.为艺术插上互联网[J].中国美术报,2015.
[3] 陈立博.“互联网+”视域下交互媒体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4] 黄鸣奋.互联网与艺术[J].学术月刊,2007.
作者简介:谷一(1993—),男,河南郑州人,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舞蹈,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