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2019-11-22王晶晶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滁州239000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下肢心肌梗死血栓

王晶晶(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滁州 239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这一并发症的形成不仅会影响心梗患者的活动功能,还会加剧其痛苦体验,影响患者的病情康复。护理工作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护理方法的选择,可干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恢复。综合护理主张经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综合性、完善化的护理服务,以保障护理质量[2]。为判断该方法的作用,该研究主要针对2018年5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6例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会方法的异同,分为常规组(57例)和综合组(59例)。常规组男 31例,女26例;年龄(49.6±12.9)岁。 综合组男 33 例,女 26 例;年龄(49.5±12.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综合组接受综合护理:(1)预防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前,做好这一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讲解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常见预防方法,引导患者通过长期穿弹力袜、增加下肢活动等方法,控制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2)按摩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经按摩护理改善患者的下肢症状。按照 2~3 次/d,15~30 min/次的频率,于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下肢条件下,给予患者局部按摩:按自下而上顺序,逐一按摩患者患侧脚趾至髋关节区域,重点挤压患者的腓肠肌、比目鱼肌,以改善其血液循环状况。(3)下肢功能锻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长期卧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对此,当发现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压痛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时,早期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卧床期间,嘱心梗患者做好脚趾360°循环绕环锻炼 (锻炼频率为 5 min/次,6~8 次/d);踝关节锻炼方法:放松患侧大腿肌肉,朝面部方向勾起脚尖,维持该动作10 s后逐渐恢复原状(锻炼频率为:3~5 min/次,8~10 次/d。 (4)血管保护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下肢静脉血管条件较差,为避免不当操作加剧对患者下肢血管的损伤,需做好血管保护工作:避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下肢静脉进行穿刺或其他损伤性操作。此外,以定期测定下肢周径形式,评估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改善状况,对于下肢周径的异常变化,做好记录并及时汇报,配合医师早期进行干预,以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痛苦体验。(5)饮食护理。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为原则,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饮食指导:嘱患者增加富含粗纤维、蛋白质的易消化食物摄入量,严禁摄入刺激、肥腻食物,以加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消除。

1.3 统计方法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常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9.30%,高于综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n(%)]

2.2 下肢症状缓解时间

常规组局部疼痛缓解时间(2.95±0.76)d、压痛缓解时间(3.26±1.14)d,均长于综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下肢症状缓解时间[(±s),d]

表 2 下肢症状缓解时间[(±s),d]

组别 局部疼痛 压痛常规组(n=57)综合组(n=59)t值P值2.95±0.761.84±0.613.59<0.053.26±1.141.91±0.724.08<0.05

2.3 依从性

常规组下肢锻炼依从性84.21%、饮食依从性85.96%,均低于综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依从性[n(%)]

3 讨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危害主要体现为:影响机体正常凝血机制,影响其正常活动功能,延长其住院时间[3]。结合既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管理经验可知,其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为:(1)卧床时间增加。作为一类常见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对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这类患者多长期卧床休养,而长期卧床则导致患者活动量严重下降,进而增加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4]。(2)饮食不恰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心梗患者,尤其是合并高血脂患者或伴有暴饮暴食习惯的患者,更容易不恰当饮食(过量摄入脂肪、不易消化食物、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而影响机体血液循环,进而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机会。(3)下肢静脉血管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治疗期间,于患者下肢开展检查、穿刺、输液等操作,容易激活患者的凝血系统,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机会[5]。

综合护理属于一种系统化护理方法,其典型特征为:其主张结合患者的需求,从饮食、运动等多个方面,建立综合性的护理方案,进而发挥护理工作的配合作用[6]。将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可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环状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服务、血栓控制服务,进而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痛苦体验。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综合护理方法的应用优势体现为:(1)契合心梗患者要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需求以保障康复效果为主。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求的关注度不足。而综合护理则要求护理人员充分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各项需求,在保障护理质量的前提下,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需求为参照,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2)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为:这种护理方法可同时从认知状态、预防技巧掌握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意识、预防能力。该研究证实:综合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08%,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促进下肢症状的改善。于急性心肌梗死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中引入综合护理后,这种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同时从下肢功能锻炼、饮食、下肢按摩等方面入手,快速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痛苦体验。对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心梗患者而言,下肢按摩与下肢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可直接经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这一机制,改善局部血栓形成带来的症状;而饮食护理则可间接影响心梗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为下肢症状的缓解提供支持。上述措施联用,有助于快速消除患者的下肢症状。该研究证实:综合组局部疼痛缓解时间(1.84±0.61)d、压痛缓解时间(1.91±0.72)d,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提升依从性。结合既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管理经验可知,患者的依从性水平是决定其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所在[7]。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方案由护理人员结合自身经验确定,护患沟通较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各项护理工作价值的了解不足,因此,其依从性水平偏低。而相比之下,综合护理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主要目标,随着护患之间的频繁沟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可正确掌握实施饮食护理、下肢功能锻炼等措施的意义,其依从性水平始终维持于较高水平。该研究证实:综合组下肢锻炼依从性98.31%、饮食依从性98.31%,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宜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推行综合护理,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下肢症状的改善。

猜你喜欢

下肢心肌梗死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