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用于脑卒中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
2019-11-22薛鑫平邑县人民医院山东临沂273300
薛鑫(平邑县人民医院,山东临沂 273300)
下肢静脉血栓属于脑卒中高发并发症,主要因血液回流压力下降,黏度和凝固性升高,损伤血管内皮,管腔受损位置血小板黏附产生血栓,造成管腔堵塞,进而发展为下肢静脉血栓[1]。该研究收集2017年8月—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于该院检查均与脑血管会议中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2]符合;(2)生存期>6 个月;(3)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语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2)先天性免疫缺陷;(3)血液系统疾病;(4)无法配合研究者;80例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已获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 例):16 例为女性,24 例为男性;年龄 46~79 岁,平均年龄(62.5±6.9)岁;其中 13例为左侧偏瘫,12例为右侧偏瘫,15例两侧偏瘫;观察组(40例):18例为女性,22 例为男性;年龄 44~77 岁,平均年龄(60.5±6.4)岁;其中12例为左侧偏瘫,14例为右侧偏瘫,14例两侧偏瘫;两组性别、年龄、偏瘫情况对比表现相近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并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如下:(1)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绍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及预防措施;将并发症相关知识整理印发宣传手册,让患者了解更多并发症知识,积极配合护理。(2)风险评估。对患者下肢进行超声检查,结合检查结果、患病情况程度、既往病史、年龄等资料对患者并发症风险进行评估,提前制定预防方案。(3)下肢护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监督患者戒烟、戒酒,多喝水,尽量选择宽松、舒适衣物;每天帮助患者进行下肢按摩,按摩次数每天保持在2~4次,每间隔1~2 h帮助患者对卧位姿势进行调整,指导患者进行自主活动,保证健侧良好的血液循环;正确穿戴加压弹力袜,直至睡觉前方可脱下,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抗血栓;如患者存在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应避免按摩,以免出现栓子脱落。(4)心理护理。受病情影响,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加之,担心出现并发症,容易产生焦虑、恐慌、担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结合患者心理特征,给予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预见性护理干预内容及护理效果,建立恢复信心。(5)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偏瘫肢体进行主动及被动训练,加强踝关节活动,促进下肢肌肉、关节运动;训练时,可通过踝关节内翻、屈伸、旋转等方式,进行固定规律活动,并对腓肠肌进行由上而下按摩;另外,还应可通过膝关节、髋关节屈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等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运动过程中需注意动作轻柔,循序渐进,切勿运动过度,避免造成关节损伤。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2)采取医学应对问卷(MCMQ)[3]对患者干预前后心态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面对(总分为32分),屈服(总分为20分),回避(总分为28分),面对、屈服得分越高,回避得分越低,患者心态越佳;(3)观察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n(%)]比较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s)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感染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n(%)]
2.2 干预前后MCMQ评分对比
干预前,面对、屈服、回避各项评分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面对、回避评分比对照组高,屈服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干预前后 MCMQ评分对比[(±s),分]
表2 干预前后 MCMQ评分对比[(±s),分]
组别面对干预前 干预后images/BZ_144_1207_380_1272_404.png屈服干预前 干预后images/BZ_144_1723_382_1789_406.png回避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16.26±3.7816.69±3.180.55050.583520.05±4.2326.39±3.567.25260.000014.03±3.0414.27±3.280.33940.735210.27±2.937.22±2.644.89100.000014.35±3.8915.07±4.020.81400.418118.32±4.0726.25±4.238.54390.0000
2.3 凝血指标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APTT、TT、PT比对照组高,FIB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对比(±s)
表3 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对比(±s)
组别APTT(s)TT(s)PT(s) FIB(g/L)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29.42±2.6325.70±2.716.23010.000019.40±1.3216.97±1.826.83570.000014.13±1.1216.89±0.6313.58390.00002.97±0.742.53±0.413.28940.0015
3 讨论
脑卒中也常被成为“中风”,是一种高发急性脑血管意外疾病,发病急,发病后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出现运动障碍[4]。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脑卒中患病人数逐年上涨,造成中老年群体死亡率、残疾率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及日常生活活动。
在脑卒中患者以往护理中主要以常规护理为主,但护理过程中忽略了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出现血栓等情况,致使部分患者截肢、死亡率,护理不足之处凸显[5]。脑卒中患者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在护理中结合患者病情发展规律,提前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进行预判,做好预见性防护,相较于常规护理,并发症预防效果更佳[6-7]。该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更为明显,且凝血指标与心态得到明显改善,在面对疾病时,积极性更强,不屈服、不回避,配合度更高。研究表明[8-10],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威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随着年龄增加,患者器官功能退化,机体免疫力、肺顺应性不断下降,呼吸功能及纤毛运动减弱,难以排除呼吸道痰液。(2)长期卧床。患者长期卧床,下肢血液循环及肺下部循环交叉,血液呈高凝状态,形成血栓,进而引起下肢静脉血栓。故在护理中不仅需做好基础护理,加强常规护理,还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风险进行评估,开展健康教育,加强下肢护理、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进展,提高患者护理配合度,方能避免并发症。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护理参与积极性,改善凝血指标,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