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2019-11-22夏海琼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滁州239000
夏海琼(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滁州 239000)
神经内科患者多受长期卧床、血液循环状况改变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这一并发症的发生可为神经内科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体验,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2]。因此,分析神经内科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该文以2018年4—12月为研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男45例,女 33 例;年龄(48.9±13.2)岁。
1.2 方法
给予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干预:(1)下肢功能锻炼。结合神经内科患者的原发病、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程度,制订下肢功能锻炼计划。锻炼内容按照由简至难的原则安排:初期锻炼以局部活动、低强度活动为主,如要求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每轮顺时针、逆时针活动脚趾各10次的频率进行锻炼;随后结合神经内科患者的恢复状况,设计其踝关节屈伸、外展锻炼内容。后期可引入高强度活动。通过下肢的频繁活动,改善神经内科患者因长期卧床而形成的血流瘀滞状态,进而促进血栓系列症状的消除。(2)体位管理。抬高神经内科患者患肢 20°~30°,以改善静脉回流及下肢肿胀状况。对于活动能力严重丧失的神经内科患者,按照每2 h 1次标准,辅助患者定期调整体位,以通过必要的活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3)饮食指导。鼓励伴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高脂肪饮食等)的神经内科患者逐步纠正不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的生活习惯。以保障神经内科患者的营养供给为原则,指导患者每日合理控制胆固醇、盐及油的摄入量,增加饮水量及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以防饮食不当干扰血液粘稠度的控制。(4)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干预。每日以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作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患肢,利用气压袋对患者患肢各处形成松弛-压迫循环,进而改善静脉回流及下肢血液循环,早期消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带来的一系列症状。(5)血栓病情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持续可严重影响神经内科患者的健康状况。当发现患者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立即采用动态监控法,评估患者的血栓病情。每日定期评估神经内科患者患肢端动脉搏动状况、皮肤色泽及弹性等状况。如较既往记录结果形成明显变化,立即通知医师。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恢复状况
给予79例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神经内科患者抗凝溶栓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恢复时间为(5.79±1.32)d。该研究患者的平均下肢局部疼痛改善时间(2.04±0.89)d,平均下肢肿胀改善时间(1.94±0.83)d,平均下肢压痛改善时间(2.19±0.81)d。
2.2 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
以实施护理干预的时间为分组依据,评估79例神经内科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护理前,79例患者的活动功能(81.47±5.94)分、生活质量(53.92±8.49)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s),分]
表1 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s),分]
组别 活动功能 生活质量护理前(n=79)护理后(n=79)t值P值81.47±5.9494.31±3.1712.91<0.0553.92±8.4964.85±7.1310.29<0.05
3 讨论
随着神经内科接诊量的不断增加,并发症管理逐渐成为神经内科护理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神经内科的常见并发症,其危害较为明显[3]。结合既往神经内科管理经验可知,神经内科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为:(1)长期卧床。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多因病变带来的影响而长期卧床,其下肢活动量明显下降,导致下肢血流缓慢,血流瘀滞,诱发深静脉血栓[4]。(2)细菌血行感染。细菌感染是脑炎、脑膜炎等神经内科疾病的病理基础。这类患者可能因细菌血行感染导致下肢血栓形成。
为帮助神经内科患者免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可运用以下几种措施,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预先穿弹力袜:医用弹力袜可经压力梯度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进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5]。腿围监测:腿围增大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带来的主要改变。对此,可按照1次/d左右频率,定期监测神经内科患者的腿围变化,对于伴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神经内科患者,考虑适当增加腿围监测频率。
对于神经内科患者而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不仅会造成其活动功能的下降,还会经干扰情绪状态、自理能力等途径,影响其生活质量,加剧患者的痛苦体验。上述状况对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该研究将74例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神经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提示:79例患者的血栓恢复时间为(5.79±1.32)d。这一结果表明: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可充分发挥支持与配合作用,联合神经内科患者的抗凝溶栓治疗,快速减轻神经内科患者的痛苦体验。此外,该研究79例患者的下肢症状变化状况提示:患者的下肢肿胀、下肢压痛平均改善时间分别为(1.94±0.83)d、(2.19±0.81)d。 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为:神经内科护理中,饮食指导、空气压力波干预、体位管理等措施可形成协同机制,共同作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患肢,促使其相关下肢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类问题:(1)熟练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征兆及症状。做好血栓预防工作是减轻神经内科患者痛苦体验的关键所在[6]。这一状况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此,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可考虑将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重点,从下肢深静脉血栓征兆、症状、诊断要点等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血栓知识储备及下肢静脉血栓预防能力,以便其能够早期发现神经内科患者的血栓形成前兆,并及时汇报。(2)动态监控血栓严重程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持续存在可为神经内科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影响[7]。这一并发症的管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需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变化监控。与其他指标、症状相比,血液流变指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之间的关联较为密切。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工作及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可动态监测神经内科患者的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等指标变化,通过监测结果与前次结果的对比,为后续护理计划的制定、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参照。(3)重视患者主诉与反馈。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后,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的出现严重影响神经内科可患者的活动功能及情绪状态。如患者的心理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可能会转化为较为严重的情绪问题。因此,可将神经内科患者的情绪状态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的重点之一。在实施下肢按摩、腿围测量等操作时,积极与神经内科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情绪状态及波动状况[8]。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的主诉,尽量予以满足,以防不良情绪状态影响患者的依从性或干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康复。
综上所述,宜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推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以缩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持续时间。此外,在干预神经内科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时,还应注意结合其抗凝溶栓治疗工作,定期调整护理方案的内容,以确保护理干预与血栓控制的契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