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2019-11-22杨淑范孔令芳危苹
杨淑范,孔令芳,危苹
(大庆油田脑血管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1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骨科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引发原因是静脉血液凝结,临床症状包括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肤炎症、淤血性溃疡等,患者可出现一侧或者双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是护理中需要特殊关注的并发症,因此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需建立适宜的预警机制,对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在日常护理中加强风险监控,及时进行预警,对护理进行完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1]。该文以2017年11月—2018年12月为研究段,从抽取患者角度分析,从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确定其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骨科手术患者72例,患者均实施骨科手术,采用盲选法分为两个小组:常规组(n=36)和护理组(n=36),常规组男女比例为 19:17,年龄处于 21~65 岁之间,中位年龄为(43.46±1.46)岁;护理组男女比例为21∶15,年龄处于 22~64 岁之间,中位年龄为(43.39±11.52)岁。分析两组患者例数、年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日常护理,将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进行普及,讲授健康知识,指导患者在术后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肢体功能的恢复训练,对饮食进行监控。护理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增加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各项措施。
(1)建立风险预警体,成立预警平台,通过信息系统对高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和防控,将一些风险因素在日常护理中进行改进,对其中的高危因素评估后确定风险防护等级,相应部门对各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以及记录,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制定规范化的预警方案,对于疾病进行综合控制[2]。
(2)将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等级评分,一般分为3个等级,低风险等级一般在5分以下,中等风险等级分数控制在5~14分之间,高等风险等级分数则高于14分,采用2次/d的频率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并展开适宜的护理干预,对于低等级风险患者,需进行健康教育、症状介绍,并使用温水进行泡脚,保持肢体血液循环畅通,预防疾病;对于中等级风险患者,则需要进行下肢抬起、屈伸以及肌肉训练,对可能出现的症状进行改善;高等级风险的患者,需进行适宜的药物干预,做好风险评估,并将结果及时输送至预警平台中[3]。
(3)护理人员需要结合预警相应的信息做好记录工作,交接班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检查日常护理工作是否到位,做好日常的防范措施,对护理进行监督,制定适宜的预警信息报告,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监控[4]。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通过栓塞与堵塞发生率进行分析。
(2)对比两组对于护理满意度的评分,采用打分的方式,在满分为100分的基础上,获取患者分数,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表示,用[n(%)]表示,P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率,护理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率[n(%)]
(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护理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s),分]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s),分]
组别护理质量评分常规组(n=36)护理组(n=36)t值P值75.35±7.8983.97±8.134.5650.000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骨科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在发病之后血液流速降低,使血液长时间的处于高凝的状态,造成静脉血液的回流出现问题,引发血管内回血障碍,形成血栓,并随着血流活动,一旦脱落至肺部和脑部等位置,可引发猝死[5]。自表1、表2数据资料可见,护理组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护理组满意度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为:通过进行风险监控,对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制定适宜的预警方案,并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按照实际问题评估风险因素,并按照不同等级制订适宜的护理计划,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风险进行考虑的方式,对于患者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适宜的干预方针,可全面提升患者的各项护理质量,改善护理质量,患者的护理整体满意率得到提升,认可率较高[6]。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措施的实施,对于可能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风险因素制定预警监控体系,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获得患者以及家属的认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