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节镜下成形+缝合术治疗40例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临床分析

2019-11-22王艳尚成生赵凤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盘状半月板稳定型

王艳 ,尚成生 ,赵凤

(1.沈阳医学院临床教学实验中心,辽宁沈阳 110034;2.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辽宁沈阳 110002;3.沈阳医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相关研究[1]指出,盘状半月板也叫作盘状软骨,大多数为外侧,破裂风险较大,从而导致各种机能与症状发生较大的变化。临床上,半月板主要包括稳定型、不稳定型两种,其中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最为常见。对于这一类小的治疗,传统治疗方法则是采取半月板全切除术,使得残余半月板活动度增加,再一次撕裂的风险较大,不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鉴于此,该研究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及临床实践,提出采取关节镜下成形+缝合术治疗方案,该文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患者,临床效果明显,现将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某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病案中抽取80例,同意参与研究,并将存在脏器严重疾病、精神疾病者予以排除。其中男女比例为44:36,平均年龄为(24.21±1.14)岁。对于该研究所选取的病例,以双盲筛选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以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各项资料逐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确保该次研究所获取的数据科学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充分麻醉后,将膝关节打开,然后精确地将半月板切除。观察组则采取关节镜下成形+缝合术治疗方法,具体操作为:

1.2.1 术前症状与体征 基于 Apley、Steinman和 Mc Murry试验及术前MRI片结果,所选取的病例予以确诊,将交叉韧带损伤、软骨退变等症状予以排除[2]。同时,对术前Lysholm和HSS膝关节评分予以评定。

1.2.2 手术方法 开展手术时,要保证盘状半月板关键性部分是不是已经形成了雏形。确认后,如果半月板翻转、后角向前移动或前角向后移动的距离大于胫骨平台的前后径的中线,便可将其确诊为不稳定型盘状半月板。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采取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的方法,把气囊止血带置入到大腿根位置,为术中止血做准备。取前方内侧与外侧的入路方法,将滑膜、脂肪垫阻滞予以彻底清除,并细致地贯彻外侧关节间隙情况。把镜头置入到前内入路位置,采用手术刀或半月板到实施前角与体部前侧成形术。同时,对后角与后侧体进行修整,选取刨刀、蓝钳手术道具,保留边缘,长度控制在6~8 cm范围内,并咬除不稳定层。在体位与前角缝合时,往往选取由外向内的顺序。选择腰穿针为过线器,使用不可吸收线予以垂直褥式缝合,在关节囊和关节组织深部打结,缝合间隔距离控制在5 mm,并选取Fas TFix缝合半月板后角,以此来确保其稳定性。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告知患者不得长期卧床休息,应加强关节功能的训练,可开展主动或被动训练方式。术前,有的患者由于交锁而被限制要开展被动膝关节功能训练,尽量伸直膝关节。因此,患者4周内膝盖不得开展弯曲90°运动,以此来保证术后8周能够迅速恢复到正常伸屈的程度。同时,术后3~8周不得进行突然行走行动,应从简单的走路做起,渐渐实现完成负重且可自如行走。术后6个月内开展跑步等有氧运动,并在3个月内不得进行深蹲等动作,预防过大的压力导致膝关节再次撕裂,术后10个月可进行体育运动。

1.3 观察指标

从Lysholm评分、HSS评分[3]对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其中Lysholm评分包括跛行、支持、铰索、不稳定、肿胀、上楼、下蹲、疼痛等评价内容;HSS评分包括膝关节稳定性、屈曲畸形、肌力、活动度、功能以及疼痛等内容。两种量表所得分值越高,说明关节恢复情况越佳。评分标准为:超过86分为优;76~85分为良;60~75分为可;低于60分为差。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如实统计。

1.4 统计方法

对于该次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均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以(±s)、[n(%)]表示研究要求观察的各项指标,并通过t、χ2予以有效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据统计得知,治疗前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膝关节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Lysholm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images/BZ_108_860_1219_879_1257.png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54.50±7.1253.78±8.200.214>0.0561.21±1.2186.57±9.515.265<0.0552.20±5.2151.38±6.350.325>0.0568.57±2.1181.25±9.546.325<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据统计得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临床上,盘状半月板属于半月板不正常的状态,当未出现临床症状时无须接受治疗,应对活动予以适当的限制,锻炼股四头肌功能,预防外伤的出现。然而,因盘状半月板生物力学异常,极易出现损伤事件。在运动的过程中难以传递与转化符合,膝关节难以正常协调,从而出现撕裂的情况。一旦损伤,需尽早接受手术。对于不稳定型盘状半月板,以往普遍采取半月板全切除的治疗方法,虽然短期效果较为明显,但是远期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切除半月板后,膝部接触面积大约减少了50.00%,导致单位面积负荷量有所增长,再加上没有半月板的保护,关节稳定性持续下降,活动过程中胫骨平台软骨、股骨髁便会直接碰撞在一起,损伤软骨,并早期出现骨赘。相关研究[4]指出,通过随访调查得知,大多数采取半月板切除术的患者,出现关节退变、膝外翻、静息状态下疼痛等不良反应。该研究提出,关节镜下成形+缝合术治疗方法,可对半月板功能予以充分保留,尽可能地维持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手术过程中对少量的边缘予以保留,并修整成斜坡状,从而可有效预防股骨髁对关节的磨损。手术过程中,现对半月板中央部分成形予以处理,可预防半月板对手术视野的影响。在关节镜的引导下,清楚地观察半月板周边情况,对需保留的半月板宽度及厚度予以了解,有利于半月板成形术的顺利进行,预防由于错误判断而导致过度切除或切除不够半月板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过多切除会造成正常功能的丧失,过少切除也会诱发再次撕裂的风险。相关研究[5]指出,手术过程中应尽量保留5~6 mm稳定的半月板边缘,一次啦确保正常功能的有效发挥。手术过程中从外向内缝合可对神经予以有效保护,预防误伤情况的出现,在关节囊间及皮下组织深部进行打结,可缓解其不适感,伸膝位打结可预防术后屈膝出现挛缩情况。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Lysholm评分、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论同吕青,唐刚健,柴晟研究结果[6]相一致,这再一次证实了关节镜下成形+缝合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该研究证实关节镜下成形+缝合术可实现稳定半月板的治疗目的,然而过度稳定半月板是否会由于丧失一些活动度影响膝关节正常功能的发挥,怎样缝合才能够确保半月板结构真正符合生态状态,这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盘状半月板稳定型
关节镜下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与非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对比研究
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MRI诊断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价值分析
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MRI表现
外侧盘状半月板与膝关节骨关节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