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分析
2019-11-22袁晓宏江苏省泰兴市分界卫生院江苏泰兴225416
袁晓宏(江苏省泰兴市分界卫生院,江苏泰兴 225416)
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临床血管外科常见病,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比男性患者高,如果病情发展至晚期,会导致慢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目前临床首选的是手术治疗方案,传统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不仅会造成较大的创伤,且术中出血量较大,复发率较高。随着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创技术,射频治疗、电凝等微创手段已经广泛运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其并非是将曲张静脉切除,而是通过闭塞曲张静脉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1]。该文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3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实验样本,现将临床效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3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实验样本,纳入标准:(1)符合下肢静脉曲张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2)患者年龄介于18~65岁间;(3)患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疾病、伴随严重认知障碍;(2)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3)无劳动能力、伴有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参照摸球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18例)。对照组中男为6例,女为12例,患者年龄分布35~65岁,平均年龄是(42.6±5.6)岁;病程在 1~7 年内,平均病程是(3.2±0.6)年;其中单侧静脉曲张13例,双侧静脉曲张5例;治疗组中男为7例,女为11例,患者年龄分布36~64 岁,平均年龄是(43.8±5.7)岁;病程在 1~8 年内,平均病程是(3.1±0.5)年;其中单侧静脉曲张14例,双侧静脉曲张4例。两组间的以上自然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比意义。
1.2 方法
治疗组的电凝术治疗方案:予以硬膜外麻醉,在腹股沟下顺着皮纹方向做切口,长度在3 cm左右,对大隐静脉进行游离,再进行高位结扎,所有属支均需进行离断处理。自远端向膝下内侧插入电凝管。严重静脉曲张或因瓣膜阻断原因无法向膝部插入导管的患者,可将大隐静脉离断后于内踝出作切口,游离大隐静脉,自近端向腹股沟部插入电凝管。借助套管针导入电极,电凝处理事先标记好的曲张静脉,设定电凝功率在25~30 W内。使用弹力绷带对患肢进行包扎,于导管退出过程中完成大隐静脉主干的电凝,设定电凝功率在30~35 W内。待导管全部撤出以后再对切口进行缝合。
对照组的传统剥脱术治疗方案:高位结扎大隐静脉腹股沟,全程抽剥大隐静脉主干。分段切除大隐静脉曲张的分支。结束抽剥后,对腹股沟下切口以及各分支切口进行缝合。将患肢内踝上方作为起点,向上缠弹力绷带,直到股部切口位置,最后进行加压包扎。
术后两组患者均将患肢抬高,予以抗生素抗感染,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做好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患肢要适当活动,对静脉回流起到促进作用,避免出现踝部肿胀现象。术后4~7 d将加压绷带拆除,术后2周拆线。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并随访记录其皮下硬结、皮下瘀斑、切口延迟愈合、神经损伤等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实验组的全部相关数据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处理,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各使用(±s)、[n(%)]予以表示,组间行比较时予以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其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下床活动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n=18)治疗组(n=18)t值P值78.3±21.446.4±10.15.71930.0000234.7±21.4102.9±11.622.97200.000010.2±2.77.3±2.13.59700.00107.9±1.63.3±0.311.98860.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44.4%明显比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11.1%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属于极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原发性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的占比率较低,主要继发于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会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
传统剥脱术的治疗方法是在腹股沟部位对大隐静脉进行高位结扎的基础损伤,再进行分段切除,尽管该术式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存在较多的缺点,举例而言,优于曲张静脉具有非常多的分支,这会增加皮肤切口数量,对肢体外观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只能对膝关节以上的大隐静脉主干进行剥脱处理,会引起大隐静脉主干剥脱不全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或剥脱器会造成将大隐静脉主干刺穿的危险,增加大隐静脉残留率,这是导致大隐静脉曲张复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4-5]。通常是按照自远而近的顺序对大隐静脉主干内的剥脱器进行顺行推进,如果调整为自踝部顺行将剥脱器向大隐静脉中插入,换言之,顺瓣膜单向开放方向对大隐静脉主干进行完整剥脱,术后疼痛、皮下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则可有效降低,同时可显著降低复发率。术前标记好小腿浅表迂曲静脉血管,在重度静脉曲张且没有皮肤损伤的呗作切口,长约0.5 cm,定位后对下肢曲张静脉进行分离,并对曲张血管进行钳夹,尽量在和静脉外壁保持贴近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剥脱,可使神经损伤发生危险最大限度地避免,若切口处进行皮内缝合,皮肤愈合后可获得比较美观的缝合效果[6]。
电凝疗法主要通过高温对大隐静脉血管内膜进行烧灼的方式,促使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等改变,同时促使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平滑肌细胞出现增生变化。选择电凝法的方式对静脉曲张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减小手术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还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神经损伤、皮下血肿等原因引起的皮肤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概率。电凝术的治疗方法不会导致血管腔中有“异物”残留,且手术切口比较小,不需要对血管进行剥脱,可有效减少创面,降低手术损伤程度,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促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快速恢复健康[7]。如果老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同时伴随下肢溃疡的情况,则一般不主张进行手术治疗,首选保守治疗。电凝法是微创手术治疗手段,其优势明显,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认可。如果患者是曲张静脉管径扩张比较严重且管壁比较后的情况,极易发生电灼伤后血管闭合不完全的现象,复发风险较高,需要严格遵照手术的基本原则予以剥除治疗操作,不可一味地追求微创效果[8]。
此次研究发现,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表明,下肢静脉曲张选择电凝术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作为理想术式在临床中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