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党委如何提高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质量
2019-11-21梁韬
梁韬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9-063-01
摘 要 针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来说,党委组织和党内人士应该多参与到整个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过程中来,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的党委发挥其相应的政治核心任务,加强对重大问题决策的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则使得党组织、企业、人民群众之间的凝聚力更强。因此,本文针对国有企业党委如何提高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质量进行研究,从内容明确、制度健全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党委 党组织 企业发展 重大问题决策
自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展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并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颁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条令,强调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有多激烈、城市进程的发展有多快,国有企业都应该坚定不移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稳定向前,对企业重大问题决策进行综合性的思靠,提升其质量。
一、国有企业党委如何提高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关键意义
所谓的国有企业,通常来说就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或者间接调控的企业,这一管理方式与我国的具体国情息息相关。国有企业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自身经济效益的获取来为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旨在为国家增加经济收入和服务国民生活。在经济收入方面,常常基于国家做出的宏观调控来对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划一的调整,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工作目标,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它的进步趋势与国家的命脉、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它的经济效益也是国家市场经济组成中的重要部分。这样国有企业的党组织作为企业的精神核心领导力量,在其进行重大问题决策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必须要从方向性、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等角度出发,才能够将党中央的精神文明建设内涵落实下去,积极维护企业的共有制主体地位,保证国有企业的进步在党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创新,最终才可以提升党委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质量。
二、国有企业党委提高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重点内容
近些年来,我国中共中央和国资委对于国有企业重大问题的单位界定已经有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内容上处理还没有比较严格的划分,这就需要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做到“三明确”,分别是对决策主体的明确、对党委在决策中角色定位的明确、对党委参与决策主要内容的明确,并在这一过程中严格强调“深度参与”。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作为国有企业的党委部门应该针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来落实“把关定向”,明确操作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才能够对决策事项进行分析研判的切入点和关键点,从而在本质上提升了党委机关参与到重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二)健全制度机制
无论是对国有企业而言,还是对私有企业而言,制度问题的保障是根本性的,因此当企业党委想要参与到重大问题决策过程中的时候,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制度完善工作一定要落实下去,只有具体化、程序化的处理问题才是对企业的负责。第一点,建立起日常沟通机制,帮助党委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参与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去,是不会影响企业本身进步和发展的,而且党政主要负责人应就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拟决策的重大问题事先充分交换意见,解决摩擦,达成共识是后续问题解决的前提。第二点,要建立起务虚研讨机制,针对一些重点难点的问题,要求安排党委成员牵头组织专项调研,集中进行务虚研讨,广开言路,头脑风暴,最终在讨论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出更为严谨的决策。第三点,建立起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风险因子做出评估和判断,是维护企业经济效益获取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保障工作者劳动所得的关键。第四步则需要建立决策运行机制,按照“充分沟通、体现主张、依法决策”的原则来进行工作的处理,充分体现出党组织的意图和认识。
(三)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首先要正确处理的关系就是“参与”决策和“做出”决策的关系,党委在国有企业重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只是参与者,并不是决策者,是不能够越位的,否则就会对企业的实际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其次,要正确处理“把关定向”和全方位参与决策的关系,明确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而是要侧重于把关定向的角度,以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国有企业的基本构成中,党委组织作为比较核心的组织部门参与到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不仅仅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更是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四化”问题得到关键措施。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作为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和党支部,必须要坚持辩证地看待企业发展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来不断地完善机制,最终促使国有企业变大变强。
参考文献:
[1] 王瑞雪.國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
[2] 党组织嵌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三重考量[J].改革,2017(0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