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话走进神话世界
2019-11-21张燕
张燕
神话,通过口口相传延续了它的存在与表现。一传十,十传百……神话故事就是这样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流传开来,一直流传到今天。而在远古时候,对话则是我们的先民们最基本的交往方式,它的样态和过程都是开放的、生长的,也正因为如此,神话故事的魅力才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削减或消失。所以,今天我们仍用对话的方式走进神话世界,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在对话中实现故事分享
对话是一个群体相遇的事件,而神话就是在这样的“事件”中一个一个被分享。“神话·语文课”就是一个群体(全班学生)共同分享神话的课堂。我们来看一则《盘古开天地》的课堂导入片段,展现的就是一个分享的环节。
师:老师这儿有几幅图,每幅图里都藏着一个故事,看看谁是火眼金睛能猜出来。请看第一幅图,这是谁呢?
生:嫦娥。
师:你知道她的故事吗?
生: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她竟然可以飞到月亮上,真是神了。谁再来说说这幅图的故事?
生:女媧补天。
师:女娲真厉害,居然可以把天补起来。下面老师可要增加难度了。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第三幅图中的故事。
生:我知道,这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人们都受不了了,于是后羿用他的弓箭射掉了九个,留下一个在天上。
师:后羿真神,你也了不起,竟然可以用这么流畅的语言来概括故事的内容,看来你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老师这儿有一本《中国神话故事》,它的封面图画就是——
生:后羿射日。
师:现在老师把它送给这位同学,希望下课后你能把更多的神奇故事分享给同学们。
我们必须相信,在学生的阅读存储中,是有着不少神话故事的,有的甚至是已经沉淀了很久很久,因为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父母给他们讲的最多的也是神话故事。如何给他们搭建一个“口口相传”的平台?这位教师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课堂上分享,课后再去分享,这里不是生硬的填鸭式灌输,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分享。
今天你讲一个,明天我讲一个,日复一日,因为彼此之间的对话,实现了神话故事在群体中的相遇、流传。要知道,课堂上教师讲述的神话故事是很少的,但是学生彼此之间围绕神话的对话并不少,他们的分享一直在继续。其间也一定会有不少的神话故事被他们津津乐道,甚至还会有改编、创编的故事因此而诞生。对此,我们认为分享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
二、在对话中实现意义建构
对话,目的还是促进意义的建构。同样的道理,阅读神话,也要促进神话故事的生长以及其意义的建构。对话是能让意义流动起来的,而其中思辨就是最好的“流动方式”。我们来看王金涛老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关于“盗”火的处理。
师:如果老师也让你概括一下普罗米修斯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你会怎么说?
生:他为人类造福,取走了天火。
师:再精练一些。
生:普罗米修斯取天火。
师:取天火。(板书:取火)简单一点,就是什么?
生:取火。
师:好,取火。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普罗米修斯是盗火。
师:不是取火,是盗火。好,我也把它写下来。(板书:盗火)“取”和“盗”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再来看课后的练习。(出示课后习题三要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盗”字标红)的故事。发现标红的那个地方是怎么处理的?
生:在“盗”上加了个双引号。
师:好,我也把它写下来。(板书:“盗”火)这是教材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信息。下面我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下哪一种说法最能突出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形象。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生:我觉得应该是“盗”火,因为取火的话……
师:老师打断一下,哪个“盗”?加引号的还是不加引号的?
生:加引号的“盗”。因为他不是真正的盗火,他是在为人类造福。而“取火”给人感觉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
生:我觉得也是加引号的“盗”,比如小偷偷东西都是自己要,但普罗米修斯“盗”走了火是给人类用,不是自己想用。
生:我觉得是第一个——取火。因为普罗米修斯跑到太阳车那里,他并没有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而是直接跑到太阳车那里,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拿取了火种。
……
在阅读中要实现意义的建构,需要深度对话。如果只有阅读,而没有阅读之后的碰撞,所谓意义的建构也是不深刻的。对话,是分享,但也是一种碰撞,有语言上的碰撞,更有思维上的碰撞,当语言与思维融为一体的时候,意义的建构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神话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且在不断地被丰富和演绎,与意义的不断被建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不然的话也就早已消失了。
对此,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神话,与神话进行对话,用对话走进神话世界,目的是想通过不断地对神话的内容及其意义进行建构,抑或是重构,加入学生自己的理解,产生新的意义,使之在今天也能被更好地流传。对此,我们认为,建构或重构神话在当下的意义,也是对神话更好的尊重与传承。
三、在对话中实现精神接力
对话,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意义的建构上,还应该再往前走两步,实现内在精神的熏陶与传承。神话,附着民族精神,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对话神话,也是对一个民族精神的敬畏与传承。我们继续来看王老师教学《普罗米修斯》课堂结尾的片段。
师:同学们,关于火的故事非常多。在课文中还有一个“阅读链接”。(板书:燧人取火)大家看,这里的取火和前面的“取火”“盗火”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二个故事的取火是靠自己去发现,而
第一个故事的取火是靠一位神人去帮助的。
师:嗯,还有吗?
生:第二种取火方式是靠自己来创造火,第
一种取火方式是靠别人的,把别人的火给凡人。
师:你还有要补充的?
生:第一种是原来已经有火了,是天火,是靠一个天神帮助人类把这个火取过来;第二种是人类自己发明了火,发现了怎么取火。
师:它们都是神话,神奇在哪里呢?
生:我觉得第一种就是靠一个神帮人类去取火,而第二种是靠人类自己的发现,靠自己的观察来得到火。
师:有西方人曾说,“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所以,“盗”火是有依据的,我们要尊重编者的意图。在讲这个故事的同时,要讲出“盗”火的味道来。在中国神话里,火是我们的先民“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这就是中外神话的区别。他们用这样的故事告诫后代与自然做斗争,我们中国的神话就是这样的一种性质,明白了吧?
当然,这里是教师直接告诉了学生中外神话关于火的来源的不同,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效果会更好。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神话所蕴藏的中国精神的洞察与传承。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盗”火,甘愿受罚,勇于抗争的精神也是可以感受到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对话则更能让学生走进神话的世界,触摸到精神的张力,而这种内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接力。试想,精神的接力何尝不是最直接、最长远的传承。
每个神话就是一个世界。对此,我们不仅要让儿童学会用神话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了解和探索我们曾经的样子,我们还要让儿童自己去对话这个世界,走进这个世界,从而创造出属于他们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神话、新世界……因为,只有儿童才最有资格与神话进行对话。神话的世界,就是儿童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银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