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心灵种下神话的种子
2019-11-21张晓丹
张晓丹
神话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都是不言自明的。当下神话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尚未有将神话与儿童阅读的样态相关联的研究论文。随着儿童文学研究的深入,儿童作为受众的阅读个体也应受到关注。因此,如何利用教材在儿童的心中种下神话故事的种子,让神话中可生长的资源生生不息,是我们当下面临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儿童阅读神话故事的意义
神话与儿童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儿童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对各民族的发展包括文学、科学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等方面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神话故事生生不息,衍生出很多优秀的文学、文艺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正如坎贝尔所云:“神话是一个伟大的、令人兴奋的、丰富人类生命的主题。神话和一个人生命中的各个阶段都密切相关,是你由儿童期进入成人期,由单身状态变成结婚状态的启蒙仪式。”神话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但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
于儿童而言,神话能满足儿童猎奇探秘的阅读需求,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儿童喜欢新奇的、充满变化的故事,神话故事的神秘性以及叙事方式对读者本身就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儿童的猎奇探秘心理可以得到极大满足。儿童思维活跃,神话故事能让他们遥想当时,思接千载。儿童十分喜欢读有着丰富且充满神奇大胆想象的故事,这是儿童作为读者的内驱力的需要,因此,神话故事从这一方面来讲能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期幻想的产物,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十分接近。儿童的思维是跳跃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留白,故事本身神奇的想象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神话可以启迪儿童探究世界的本源。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而创世神话往往是各民族神话的开始,这样的神话也包含着祖先对世界或天地的起源、人类的诞生等的认识和解释。这些神秘又富有想象力的解释与科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吸引着儿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最终使感性的想象力与理性的科学衔接。如《盘古开天地》就是华夏民族的创世神话,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了解创世神话,并激发学生阅读其他民族的创世神话,探求先民眼中的世界起源。
神话故事可以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神话是我们各民族的精神宝库,因此各民族都十分珍视本民族的神话,重视对神话的研究。神话以诗性的语言体现着本民族甚至是人类的精神,如探索万物的精神,对未知世界充满神奇的想象,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和顽强不屈的意志力,为人类发展而杀身成仁的精神……儿童在阅读神话的过程中可能不会一下子感受到其核心精神,但是润物无声,这些故事会滋养生命。
因此,神话故事对儿童的教育意义是多个方面、多个维度的。仔细研究教材就不难发现,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所选的文本都是神话中耀眼的“明珠”,寥寥数篇呈现了不同民族、不同主题、不同体裁的神话故事。这虽然是“碎片”,但是它们正是一扇窗户,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打开这扇窗,进行群文和整本书阅读,发现广阔而神奇的神话世界,实现课内、课外联动的学习机制。
二、神话单元的核心目标解析
若要以此单元为窗窥探神话世界,则须研究本单元的教材及核心目标。笔者细读单元文本后将要点梳理如下:本单元是一个常规的单元,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一篇略读课文《女娲补天》以及习作《我和 过一天》和“语文园地”,还增加了《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以神话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从阅读的角度看,一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概括能力;二是感知人物形象,提升语言和思维能力。笔者将从核心阅读目标及其教学方式这两方面进行简述:
一方面,本单元四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要围绕“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一单元核心目标展开,但每篇课文的侧重点又同中有异。它们的主要理解方法是什么?通过解读文本、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笔者将其整理成表格,用关键词或短语表述(见表1)。
另一方面,教学还应该注意单篇目标和整体目标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交融的关系,做到每篇都能体现单元要素,在教学时要做到符合学段、单元和课时的目标要求。根据课后练习要求以及“语文园地”中的相关提示确定单篇教学的目标、方法和顺序。同时在单元总结回顾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概括课文内容以及分析人物形象时的学习规律,通过这些零散的、由表及里的阅读,学生能不断地把零星的体会进行梳理,分类归纳,使阅读中内隐的思维流程外化为一定的操作规范。在阅读中能不断发现、认识和总结作品内在的规律和思维逻辑,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学习经验、提升思维能力。
语文单元的核心阅读目标给我们的神话阅读教学提供了学习途径和方向。我们在教学时要把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教学目标联系起来,使语文教学顺应学生的阅读规律和学习规律,为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三、儿童阅读神话的表现样态探究和教学建议
笔者和编者都注意到了神话故事阅读对儿童教育的意义,因此要重视阅读,且要有深度阅读,而单元的核心目标就是我们教学神话的指南针。那么儿童在阅读神话时有哪些表现样态,教师又应根据这些样态怎样组织教学呢?笔者的探究或许有助于神话阅读教学,让神话的种子种在儿童的心中,伴随儿童的生长而生长。
1.經验探究和教学建议
从阅读经验上看,儿童对神话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文本类别的认识模糊,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抓住神话文本的特点。儿童能感受到神话中神奇的想象,但是可能较难与动物故事、童话、传说等区分开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意这一点。神话学习有别于一般的记叙文,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单篇的神话教学应从三方面展开。一方面要抓住“神”,即体验神奇。另一方面要抓住“话”,即讲述也是教学的重点。再一方面是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如《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课后练习中的“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就意在指导教师抓住神话的文本特点,都要求概括内容或讲述故事,课后习题的安排就和上述观点一致。
神话故事是记叙文的一种,因此肯定有人物形象的塑造。神话故事离不开神话人物,因此感受人物形象和人物内在的精神也是不能忽视的,本单元课后题中均有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神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体验神话里的“神奇”,但不在“神奇”上花费太多时间,二是不纠结真假,三是不纠缠神话的隐喻,四是关注神(英雄),重點感受英雄身上的牺牲精神。笔者认为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鲜活,有很强的感染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有牺牲精神的,因此要注意神话故事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不能将人物标签化,要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神话人物。
2.形式探究和教学建议
从阅读形式看,阅读媒介的变化使得儿童的阅读视域越来越广,教师要有源头活水,同时在阅读教学时可采用“众筹”聚材阅读法、分组合作阅读法。阅读媒介的变化使儿童可以直接运用互联网阅读到各时期、各民族、各主题的神话。“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神话的搜集和阅读变得更加便捷,儿童完全可以突破传统的纸质阅读模式,从而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知识渊博且引导得当,会极大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的阅读视域也将更加开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不能故步自封,要有“源头活水”,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起到主导作用。
当前阅读形式已发生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是课程的开发者,而阅读教学中的“众筹”则可以立足课堂并向外进军,实现大语文的教学。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是经典的“碎片”,教师可以用某一线索关联多篇碎片,形成主题阅读。近年兴起的“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小学群文阅读”,在实践过程中让议题任务化,师生就是围绕任务展开的群文阅读和集体建构。用“众筹”汇聚材料的阅读法(简称“众筹”聚材阅读法)组合群文的过程中,就可以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以课本内的文本为起点,由一篇带出多篇,带出的可以是“同题材”的,也可以是“同体裁”“同特色”的。如《盘古开天地》作为一篇创世神话就可以和北欧的创世神话作比较,也可以和日本、印度等其他国家的创世神话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创世”主题。笔者以为还可以用“同关键词”的,如围绕精卫填海的故事有多篇文言文、诗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择其善者而用之。年轻教师组织群文阅读课或许有一定难度,但是不妨尝试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群文,形成班级共读神话的现象。
儿童阅读形式的变化,使教材是儿童的神话世界变成了世界神话都是儿童的教材,教师要会博观约取。教师在单元导读后可确定多个阅读主题,让学生广泛参与“众筹”,将所读佳作在学习群内自动汇聚为阅读材料,自主选择,形成若干个阅读合作社,再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确定自己的组别。合作社成员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和组员分享2~3个神话故事,组长要负责统计讲述和组内评比推优情况。也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些主题深入探索,写成流动的读书笔记在班级内传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书本或阅读主题确定合作小组,每个合作小组中最优秀的读者作为“真人图书馆”,向同学介绍神话故事或者整本书并且解答同学们的提问,使阅读学习不会因课程结束就戛然而止。如依据大主题可以分为创世神话、人祖神话、太阳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学习小组,每个大主题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主题。依据中西方神话中的神又可分为最高领袖、太阳神、月亮神、水神、火神等各种神话。我国神话体现了泛灵论,民间有筷子神、花神、土地神等,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阅读,再自由结合做阅读分享。
这两种阅读实践要求教师自身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对中西方神话的差异、神话故事的源流,以及编者的理念、意图有较好的理解,也要求教师会利用互联网及重要的学术资源网进行专题学习。
3.体验探究和教学建议
从儿童的阅读体验看,儿童在阅读中普遍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就个人而言,阅读过程又有丰富的个性化体验。此外,“互联网+”使儿童对读物的了解和获取渠道多样化,这种阅读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儿童阅读体验的变化,儿童可以有更丰富的阅读实践(读更多样的材料、看丰富的相关视频等)和体验。因此,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他们进行学科探究,并尊重他们阅读的个性化体验。
儿童有探索的欲望,他们希望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和体验知识,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但是,儿童探究的结果受他们认知水平和抽象理解力的限制,所以,在儿童探究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呵护、帮助与指导。教师应注意到儿童探究的欲望及其能力间的差异,在他们探究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方式,教师可以把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和个性发展特点的探究问题。
不同的学习媒介给儿童带来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和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情境,为人文探究做铺垫。人文探究是学科探究的下位概念,人文探究可以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理解与解释、体验与感受、创作与创造、判断与评论等形式进行,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人文情怀、文化情怀、文化修养和自由人格。如《精卫填海》可以通过阅读文本、观看大海的视频等方式,把学生带入女娃溺死于东海的情境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评论精卫的做法,续编精卫填海的故事,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体验创作带来的乐趣。《普罗米修斯》可以让学生就主人公形象存在争议的地方展开讨论,如普罗米修斯是“盗”火还是盗火?在学习《女娲补天》时,可以补充《女娲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为女娲补天提供背景知识,让学生补充想象,重述补天故事。在讲述故事时“抓大放小”,只要想象合理、讲述有序、条理清楚即可。教师如果善于把语文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学生将乐此不疲。
4.思维探究和教学建议
从阅读思维的内隐性来看,儿童在阅读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归纳法和分类比较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年级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阅读时脑海中也会产生影视画面。“优秀的读者能够积极地投入他们阅读的内容中。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就好像有一部电影正在放映:他们能听到剧中人物的声音,能看到场景设置并且参与情节之中。”儿童是发展中的读者,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比较、联系,表现出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意味着在教师的组织下儿童可以通过同题神话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集体建构出一定的理性认识,但是这些不能超越儿童理解和审美能力的范围。
归纳法是逻辑学中的概念,可以借用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来。如近几年不少教育工作者践行的“群文阅读”就是用不完全的归纳法进行教学。蒋军晶老师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就是通过教师放手,学生演绎、归纳这些简单逻辑的运用,最终使学生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初步建构起关于神话故事的知识体系,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神话世界的欲望。这种归纳法使学生对所学的主题从兴趣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分类比较法与“众筹”聚材阅读法是一体两翼,在学生阅读、分享、倾听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所认识的神话进行初步分析。
现将上述观点整理成表格,用相应的关键词或短句表示。
神话故事对儿童的意义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我们应该重视神话故事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滋养。目前一线教师对于阅读神话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探究,有整体把握法、默读批注法、想象补白法、拓展延伸法,也有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放飞想象、朗读复述等策略,从而使学生习得语言,感受神话的神奇魅力的探索。这些对神话的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失为好的方法。
所有策略都是为教育理念服务的。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神话故事的阅读教学策略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第四单元的神话教学初步让儿童建构自己关于神话世界的认识,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时,激发其探索精神,提升其思维逻辑,让神话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银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