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语文课:存在与表现
2019-11-21
本刊记者
记者:王老师,在统编本教材已全面推广使用的今天,你们团队开展了“神话·语文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能简要说说您的想法吗?
王金涛:神话故事以人文主题编排在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改变了之前各种版本将神话故事分散在各个学段的编排方式,相比之下更容易让学生系统地、深入地了解神话故事、阅读神话故事。
既成主题,那么如何更好地去实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研讨的话题。对此,我们团队依托统编本教材深入推进的契机,从今年4月开始便展开研讨,在努力吃透与践行统编本教材“双线并进”(“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理念的同时,对“神话故事”这个“人文主题”的教学,我们提出了“神话·语文课,讲述最儿童的故事”的教学主张。其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整体架构神话故事内容框架,力求实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打通,通过阅读与讲述等方式让学生自然进入神话世界;二是多种方式落实语文要素,使学生在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讲述好故事,同时也能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并讲好自己创编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课堂,连接起儿童世界与神话世界。课堂仅仅是儿童一个非常小的世界,而神话的世界在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将是儿童的世界,“神话·语文课”的初衷也在这里。
记者:王老师,请结合教材内容,谈谈“神话·语文课”的存在和表现样态。
王金涛:纵览历史,人类文化记忆的开端是从神话开始的。不仅如此,人类的发端也同样从神话开始。如第一篇课文《盘古开天地》就是典型的创世神话。“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盘古开天地创造了世界,这就是我们的先祖们最初对世界起源的一个解释。
存在即合理。
正如单元导语所言,“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其“永久的魅力”就是“存在”的最好注解,而这“永久的魅力”存在于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故事中,表现在一节又一节的“神话·语文课”中。
神话故事之“魂”。神话故事是有灵魂的,“魂”即民族精神,中国神话故事就隐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如《精卫填海》中的抗争精神,《钻木取火》中与自然做斗争的精神……有人说:“如果去读一下中国神话,你会觉得他们的故事很不可思议,抛开故事情节,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你就会发现,只有两个字:抗争!”敢于抗争,不服输,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的民族信仰。
神话故事之“神”。神话故事是神奇的,“神”即神奇的人物、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器具……这些构成了一个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如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被鹫鹰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臟又重新长了起来;女娲用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正是这些神奇的地方吸引并影响着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融入了他们的整个世界里,并被永久地传承着。
神话故事之“法”。神话故事有它自己的流传方式,存续至今,口口相传,仍然是神话故事最好的讲述方式。所以,我们读神话故事,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讲好这些故事,让这些故事更好地流传。如在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时,就可以根据课文中给我们的提示,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讲;在讲女娲补天时,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只有得法,才能讲出有魅力的故事来。
所以,我们所开展的“神话·语文课”教学实践是有“魂”、传“神”、得“法”的,这也是其魅力所在。
神话是属于儿童的。
人类童年时代,与儿童的童年时代的相遇也绝非偶然。这里有其特殊的表现形态——
一是两个“儿童”的相遇。神话是人类儿童时代的产物,让儿童用儿童的方式来读神话,实现两个“儿童”的美好相遇。
二是两种“思维”的相通。神话的思维是想象和幻想,这也正切合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天生喜欢想象和幻想,这一点是吻合的,也是相通的。
三是两个“世界”的相融。想象、幻想……把儿童的世界和神话的世界紧紧连接在一起,神话世界让儿童找到了心灵的栖居地。
记者:那您是如何借助“神话·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发展的?
王金涛:“神话·语文课”融“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于一体,体现了统编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也展现了我们对这一人文主题的整体架构与创新实践。既然是语文课,那么促进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
如何促进?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挖掘神话特有元素,在某一个方面进行深挖、深耕还是非常可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关键性内容,而这些在“神话·语文课”中怎么渗透并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呢?我们来看如下表格。
以上所提升的关键能力,都是基于语文学科素养、神话教学的要素以及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要点展开,而且建构、想象、再造与讲述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是在整体提升的。如神话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能力——讲述,就是一个融语言建构、大胆想象、情节和人物等再造的一个多种能力共同生长的过程。
记者:对于神话故事这样比较鲜明的主题单元,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及教学策略建构,你们的做法是什么呢?
王金涛:统编本教材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编写特点,采用的是以“双线并进”的样态呈现主题单元内容。“神话故事”单元包括导语、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其中《女娲补天》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后面的三个板块均涉及神话元素,主题非常鲜明。从读神话故事,到创编神话故事,再到进行阅读的拓展实践,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神话·语文课”的课程框架,也可以说是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及教学策略建构?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让儿童在“神话世界”自由行走。
神话是属于儿童的。儿童最喜欢阅读神话故事,这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何不能放手让儿童在这个“神话世界”里走上几个来回,去整体感知这些故事的神奇魅力?要知道,没有几个来回,如何会出现两个“儿童”的相遇;没有磕磕绊绊,怎么会有两种“思维”的碰撞……少一点教师的干预,多一点儿童的自由,回到阅读最本真的状态,这不失为阅读神话故事最为适切的一条策略。如在《盘古开天地》的课后,编者就设计了一个“选做”内容——“课后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当然,我们此时有必要整合教材,做个有心人,把“快乐读书吧”也提前推介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自由徜徉于神话的世界,相信读得多了,两个“世界”也就能悄然相遇、相融了。
二是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让儿童通过读神话来学习语文。
“神话·语文课”还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这是根本。所以既然是语文课,那还要做语文的事情,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还要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来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在上面我已经提到,不再赘述。值得关注的是,读神话故事,不仅仅是在感受或体现神话故事的神奇,还应该进一步考虑神奇在哪儿,作者或编者是如何表现的。换句话来说,作者或编者的表达也很神奇!神话故事仅仅是个例子,但用好这个例子来学习语文,不能停留在多读了几个神话故事上。如“快乐阅读吧”由“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等组成,课内外阅读已呈现课程化推进样态,这些对“读什么”“怎么读”都有了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和推广,应该说这个高度是挺高的,但唯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语文阅读、语文学习需要这样的课程高度。
三是站在神话故事主题单元的维度,让儿童获得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
神话故事是一个主题单元,那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定位上就应该体现主题单元的意识,所以单元前面的“导语”及其要求不容忽视。阅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们会发现,“讲述”是贯穿这几个要素必须历练的关键能力,如课后练习中的“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让儿童学会讲故事,这不仅是传承神话故事的要求,也是儿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如表达力、想象力、创造力……)的体现,还是必须具有的一项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
“讲述”作为“神话·语文课”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策略,在之后的“教学主张”中我将深入展开讲。
记者:神话已经距离我们很久远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已经不需要借助神话来解释万象,弄清来历,所以有人就提出,神话在今天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对此,王老师您的看法是什么?
王金涛:作为世界各民族都有的文化遗产,神话是不会消逝的。神话的存在与表现不仅展现了民族的文化,还隐藏着民族精神。如中国神话就隐藏着中国人的精神,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么多战天斗地的抗争故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表达,所以“中国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在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就提到,“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神话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神话的创造绝非是偶然性的存在,今天我们阅读这些神话,目的就是试图回到先民们的精神世界中去探險,去了解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怎么从蛮荒中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同时还将鞭策我们再一步步地去创造未来,创造属于我们现代人的“神话”。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远古的神话已经离我们太远,但是今天的“神话”却已经发生在我们身边,互联网在今天不就是一个“神话”吗!
记者: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神话故事的传承又有怎样的新样态?能否结合您对大数据时代阅读教学范式的变革研究,谈谈您的想法?
王金涛:“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连接一切”的时代。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没有边界,语文学习的空间是整个世界,一切的课程资源都是互联的。单一的、封闭的课程被彻底颠覆,日趋走向联结与融合。课堂的边界、知识的边界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无边界阅读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
从2013年,即大数据元年起,我便非常关注大数据对阅读教学的变革作用。大数据时代的阅读,已经不再局限于语文课堂和语文学科,基于互联网的数字阅读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让原来相对独立的课程瞬间变成了课程群、课程链,又由于网络连接的便捷,这些课程触手可得,阅读时更能通过其自身所建立起来的“链接”形成一个庞大的“课程圈”。在这样的一个“圈”里阅读,所获得的知识是勾连的、融通的,不知不觉中知识的边界就被打破。也正因为如此,由于课程的互联,致使阅读转型向着开放、融合发展,并成为大数据时代阅读教学崭新的范式形态。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也如同神话一样进入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2017年底,一场以“键盘塑盘古,鼠标造大禹”为主题的“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彻底颠覆了神话传承的表现样态。具体是将神话故事与互联网表达手法融合,重新演绎,展示大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神话,现代感十足,极大地满足了现代儿童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存续与传承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与活力。一个更大的“神话·语文课”的课堂正在形成与发展,这在本期的《重述神话:传统经典的现代演绎》一文中将详细加以阐述。
未来已来。“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未来。”我相信,神话、神话故事……也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被加以预测、创造,从而永放魅力。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