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

2019-11-19彭石军

新东方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交融民族团结

彭石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之下,结合我国具体民族发展实际,对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现代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入推进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重点突出,逻辑体系严密,其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

一个时代的民族工作主题是一个时代民族工作的风向标,它规定了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方向与工作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历史高度,在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把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概括为“八个坚持”,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八个坚持”中的第六个坚持就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广西自治区成立60 周年大庆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广西的贺匾题词“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且匾正面内圈为红色壮锦寿字纹,寓意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主题是在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新认知和新阐述,是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研判,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两个共同”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是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共同繁荣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坚定基础,两者相辅相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基础和保障。广西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得益于党与国家重视,更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的相互支持、5600 多万壮乡同胞共同团结奋斗。

但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工作受国际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格局上,中国目前处于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国际格局与地缘政治格局,国外民族分裂活动与种族主义顽疾不同程度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在国内环境上,少数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因素、文化传统等影响,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与政治问题、民族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交融引发的矛盾有所增加,民族问题面临的“五个并存”①“五个并存”是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的阶段性矛盾突出,目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贫困群众依然较多,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依然较大。因此,习近平同志站在少数民族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加大扶贫力度,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2016 年7 月在宁夏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少。”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语言,不仅强调的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这正是对我国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在民族发展中的客观反映,是对各民族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深刻认识,体现出习总书记对各民族群众和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期待与决心,鼓舞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乘着民族政策的东风,朝着美好的生活奋勇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靠哪一个民族,哪一个人是很难实现的,我们靠的是什么?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靠的就是全国56 个民族共同团结起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共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2019 年9 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大会上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些论断既是当前民族工作“两个共同”的高度概括和具体要求,对消除贫困、实现共同繁荣的集中表达,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通俗化的全新诠释。唯有坚持“两个共同”这一主题的发展,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把繁荣发展作为总钥匙,才能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开创美好未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历史发展演进的产物,反映的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是指多民族的存在,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含多元,两者辩证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揭示了“一”和“多”辩证关系的主线,不管各民族盛衰如何变化,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始终是一以贯之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张建军,马娜.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的新疆民族团结建设[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这是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明确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之后党的民族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在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正式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之中,这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团结的创新发展,对56 个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目的在于不断加强民族团结,使56 个民族群众在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增强各民族间的共同情感,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近年来,在部分国家或地区民族纷争和分裂影响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本民族认同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弱化、虚化,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中外历史反复证明: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整体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就会是一盘散沙乃至分裂,这将是一个国家各民族共同的灾难。面对这样的教训,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点:一是各民族经济差距缩小;二是各民族文化繁荣上尊重差异②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292.。这两个基本点体现的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更鲜明指出,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见物”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跨越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担当实干精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城镇化建设,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释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潜力,改善各族群众生活生产水平,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见人”就是要解决少数民族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增强精神力量,夯实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因为物质生活的富足、平等共享,并不必然形成全民人心归一,而思想的团结共识,才能形成人心所向的“多元一体大家庭”的认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中要求,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活动载体、手段、方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党员干部教育之中,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教育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这些都说明了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开拓领域、拓展载体,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努力方向。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始终以国家利益为价值取向,把个人利益、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③“五个认同”即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骨髓之中,使民族团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形成在血缘上、文化上、认同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一家亲关系。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

“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大势。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长期艰苦探索,从而形成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推进民族工作发展的伟大创举。在2014 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并完善这一制度①求是评论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J].求是,2014(20).。这一特色制度尊重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符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情,顺应了多元一体这一最大民心,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凝聚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 年来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区内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真正落实,各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真正实现,区内各民族大团结的经验做法,被党中央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广西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4 月视察广西时对“广西现象”给予了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希望广西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并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和“魂”,是源头活水,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②艾其来.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141.。

基于历史与现实逻辑,针对党内外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的批评与质疑,特别是部分同志所讲得“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的说话,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掷地有声的宣布:“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话可以休矣!”这是对不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否定,对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毫不动摇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发展。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拓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地区自治法》,推进民族地区依法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新时代特别要严格遵循政治原则,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统一与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利益所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与基础。恩格斯曾经也说过:“没有民族的统一,民族生存就只是幻想。”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没有统一就谈不上自治。统一与自治的关系是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只有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才能保障自治地方依法享有自治权,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或独有的自治,是整个自治区域内所有民族共享的自治,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所以既要保障自治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又要维护自治区域内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只有完善“两个结合”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实现各民族当家做主的具体利益,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特点,结合我国民族工作在新时代呈现的“五个并存”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创造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和政策。

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间团结的重要标志,是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著名的学者金炳镐提出:“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的本质。”①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流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三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谁都离不开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随后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19 年9 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等多次提到,足见其重要性。交往是形式,交流是手段,促进各民族交融是目的。只有发生了具体的交往、互动,才能增进具有“人情味”的交流,通过各民族间交往交流的增加,各民族之间才能打破隔阂,在共同生产生活与工作学习当中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创造各族同胞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荣的和谐局面,建设共同美丽的中华家园。五大自治区之所以在近几年来,经济社会不断取得令人惊叹的发展,各自治区各民族同舟共济,亲如一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得益于各自治区内各兄弟民族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以来不断的接触,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各民族之间才能相互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感受对方的情感诉求②凌经球,赵明龙,刘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8(10):287-288.,从而使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消除隔阂,为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奠定基础,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厚情谊。正是出于此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③彭剑,张恒,孙瑶.新媒体环境下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中国西部,2018(2).。这是习总书记在新时代对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远认识。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内外开放大格局下,各民族跨区域流动活跃,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走出传统聚居地,到东中部发达地区、城市中求学、经商、劳务,甚至通婚,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领域内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前所未有。如何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交往,和衷共济交流,和谐发展交融?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是的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发动全社会一起做交往交流,培养、融洽感情④尔肯江·吐拉洪.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J].民族大家庭,2019(4).。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格外关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格外关心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经常深入民族地区,走访少数民族贫困家庭,通过交流交往,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由衷的爱戴。所以,搞好民族团结,争取人心,要始终倡导“注重平时、重在基层、重在行动、重在交心”的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所讲的,在各民族居住的社区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目的是通过嵌入式的居住环境,让各民族群众之间在相互接触和交往的基础上,增加认知与了解,实现心理与情感上的信任和尊重,消除偏见与误会,达成共识、促进交融,让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⑤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79-180.,促进各民族成员真正融入共同社会生活之中,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七十载春华秋实,新时代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论述的精神实质,彰显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性,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新部署,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深入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务实之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必将进一步凝结升华和彰显魅力,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交融民族团结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民族团结之歌
真美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城市党建与基层治理如何“交融”——云南破解“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难题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交融的独特优雅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完善
历史的抉择: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我们盼望已久的大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