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9-11-19王毅武

新东方 2019年6期
关键词:自贸港粤港澳营商

王毅武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初心与使命催人奋进,责任与担当鞭策拼搏。自习近平总书记来海南亲自宣布他“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海南“双自贸”建设以来,一年半多的时间转眼即逝,从中央到海南关于“双自贸”建设的信息不断更新。实际上,海南“双自贸”建设的步伐可以再快一点,要确确实实地“开出一条新路”。

从建立与发展的序列看,海南“双自贸”建设是“1+3+7+1”,但与内地其他自贸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海南是全国唯一的自贸港,要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上高水平的开放形态。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步伐必须加快。

一、切实完善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硬件配置

海南“双自贸”建设与国内其他自贸区的最大差别是,海南是自贸区,也是自贸港。海南“双自贸”建设覆盖全岛(省),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农村。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海岛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将是一场硬仗。

海南自贸区建设是为建设自贸港做准备。自贸港是指境内关外,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的港口区。港区对进出的全部或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准许在港区内开展货物自由销售、储存、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活动。自贸港是比自贸区更加开放的港口区域,也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当然,建设海南这个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是在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背景下进行的,一定是充满中国特色。海南自贸港建设要从中国和海南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能脱离国情,也不能脱离海南的省情。

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开出一条新路”,不是一件容易事。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提到,“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12 号文件也特别提出,“中央各部门要真放、真改、真支持”。海南改革开放的大门要越开越大,就必然要打破一些不适合的条条框框,在可能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触碰一些既得利益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南的“双自贸”建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利益再调整,没有矛盾与阻力是不可能的。

毋庸置疑,自贸港建设是有通行逻辑的,就是指各方都要遵守的一些规则。自贸港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实际上也是一个特别关税区。特别关税区的要义在关税,核心是“零关税”。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考虑,海南和内地其他自贸区相比,已有重大不同,就是海南有“离岛免税”以及“离境退税”政策,并对59 个国家、地区实施入境免签或落地签。

一般情况下,实施“离岛免税”和“离境退税”不需要“封关”。“封关”就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封关运行”既是自贸港的要求,也是自贸港的特点,亦即“境内关外”。“境内”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关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管辖范围之外。既然是海关管辖范围之外,也就是一个零关税地区,至少是一个关税减免或优惠地区。因此,海南建设自贸港,必然要封关运行。没有零关税,包括关税减让或优惠,也就谈不上什么自贸港。

其实,特别关税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零关税,不封关就难以避免走私行为,严重走私会给经济社会造成损失和混乱。在海南建设封关运行的自贸港,封关成本在理论上为零。如果在内地某个地方建设自贸港实行封关运作,需用铁丝网把关税区封闭起来。但在海南,大海就是天然的封关铁丝网,只要二线有效管住管好,从海南向内地走私实属难上加难。

此外,海南建设自贸港的优势主要在于:优越的自然环境、率先建立的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的现代服务业基础、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与前出地、南海开发与开放的前进基地、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往来的桥梁与过渡带,特别是国家重大政策的支持与利好。一般而言,自贸区、自贸港往往建于经济较为发达、各方面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或港口。但在美中贸易摩擦尚无分晓,可能出现诸如资本、企业外流,且开放的大门要越开越大的态势下,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安全又适合,既智慧又高明。海南由此成为“五大国家战略”(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汇聚地。海南的荣光在此、海南的机遇在此、海南的发展在此,海南的腾飞亦在于此!

海南建设自贸港,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可以率先启动:一个是把海南的“离岛免税”政策进一步拓展为“到岸免税”政策,就是出国旅游回国时经由海南可以享受“离岛免税”政策,大幅提高免税额度,全面增加免税商品种类,切实简化购买免税品程序与手续,实施“随买随提”。同时,提高行邮税起征点并降低行邮税税率。相关报告显示,2018 年,中国出境旅游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近1.5 亿人次;中国公民在国外的消费近2 万亿人民币。需要把“离岛免税”政策稍微做一些调整,即凡是在国外旅游回国时路过海南的游客,可同时享受“离岛免税”政策,海南自贸港是一个“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也就是覆盖全岛的、比当年香港“中英街”规模大得多的免关税大超市,凡是在国外旅游想买的心仪商品这里全有,且质优价低。现在海南“离岛免税”限额是3 万元,如果提高至8~10 万元,中国游客到国外购物的积极性与消费力转向海南,不要说回流一半,回流1/4就是5000 亿,相当于海南2018 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海南的吸引力与旅游密度。这是一笑相当大的消费回归收入。仅此一项,海南经济发展的机会与力度就不得了。

另一个就是全力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一是指国人来海南旅游消费,二是指外国人来海南旅游消费。海南只要下大力气把覆盖全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好,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最好、最便捷、最优惠的免税大超市,海南的经济腾飞指日可待。虽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旅游天堂、购物天堂”目标模式中已有“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概念与含义,但实际上距离“购物天堂”因种种原因还相差很远。

为了把海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来,国家还给了海南建立“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股权、产权、碳排放权交易所”(六所)的特殊政策,加上“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可概括为“六所一中心”,这是海南“双自贸”建设特别是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突破口。把突破口选好,全力吹响集结号和冲锋号,海南的未来确实辉煌。

切实把握与完善自由贸易港的硬件配置,除了零关税之外,还应当有所得税减让,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也就是说,对于在琼企业可以有两种方式给予优惠,一是实行企业所得税减让,二是实施企业税收优惠。对新到海南来的企业和海南原有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原则。

海南现在既没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又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市场秩序又没能及时跟进,其他方面也相对比较落后。尽管如此,市场有一条铁的规律——无利不起早。只要进口关税优惠并给企业减免一定的企业所得税或实行税收优惠,企业就会趋之若鹜般来到海南。与此同时,各类人才也会如同当年“百万人才闯海南”一样蜂拥而至——给来海南的人才分类酌情减免个人所得税,并提供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工作环境与事业平台,而不是现在的“明码标价”式的拿金钱和房子“吸引”人才。

众所周知,自贸港建设的硬件配置不能没有海南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和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以及海南本地居民应同时享受“离岛免税”政策,即不离岛也免税。不这样,海南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反而会受到负面影响,例如目前的“高物价、低收入”状态,以及缺乏海南“双自贸”建设的获得感与自豪感。

二、大力推进与丰富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基本内涵

海南“双自贸”建设应该解放思想、解放自己,大步流星、开拓奋进。依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信息,海南一定会有大手笔、大动作、大文章、大政策,所以一定要有思想大解放,社会活力大动员。海南一旦产生实质性突破,那就应该是整总体性、全面性、持续性的突破;一旦全方位开放,那就是整体性、系统性、立体式的开放。

经验与实践表明,大力丰富自由贸易港的内涵建设,“六所一中心”是海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着力抓手,是现实而大有前程的产业支撑。这里,首先是中央各部委的指导性支持与具体政策的引领,指导与政策必须细化、具体化,有切实的操作性,并且要在政策指引下任务划定、措施到位,给出实施细则,可行并能够尽快落地;其次是海南必须大胆干、加快做;有眼光、敢试错;不懈怠、奋拼搏。国家已经敲定了的事情,内地自贸区可学习、可复制的经验与做法,铺开与推进就是,左顾右盼不好,犹犹豫豫误事!

海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金融业,一则金融是现代服务业各层面、各形式、各业态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二则金融是现代服务业各方面、各种类、各主体发展的普遍形式与高级状态,具有血液与神经功能。在海南既欠发展又缺资金的情况下,金融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宽松的环境和相应的特殊政策。如果缺乏特殊的优惠性金融政策,尤其是缺乏发展的启动资金,自贸港建设就寸步难行。具体而言,例如允许海南自主发行自贸港启动债券、政府债券、发展资金、特别基金等。2009 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可以“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地。所谓“离岸金融”,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离岸金融既是自贸港的内涵与引力,也是自贸港建设的特点与措施。通观世界各国不同特点的自贸港,一般都配置有离岸金融政策,只不过各有所长与特点而已。一些国家的自贸区有的也有离岸金融政策,根据不同国家的特殊性与实际资金需求、金融管理能力而定。海南在自贸港建设的起步与初期,离岸金融政策不可或缺。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关键性内涵,是推动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与指标。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创新力、发展力。维护好营商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商环境适合并有效为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系统创建海南一流营商环境主要包括“六个层面”:认识层面、制度层面、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干部层面和企业层面。需要强调的是,市场在我国的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当今世界,没有不干预经济的政府;也没有不受政府干预的经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平台,无疑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只要是市场经济,就必然存在营商环境问题。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对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与完善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规律、机制等方面要认识清楚、政策落地、措施果断、行动迅速。事实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也不是一切都好,其缺陷与弊端在改革开放的40 年来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如贫富差距过大、忽视公共事业、损害生态与环境,引发垄断、发展不平衡与导致金钱迷信等等;事实同样告诉我们,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计划性,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切切不可忘记或忽视。特别是在灾害、危机与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计划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对于市场经济的科学认识与把握,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水中捞月、镜里看花。这就是说,市场与计划:一只看不见的手与一只看得见的手相辅相成,相向而行,是海南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两只手”,缺一不可。一方面,市场经济自由放任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接受的;另一方面,回归传统计划经济那一套也是不可能的。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 多年的实践一再说明,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没有制度创新,这些政策也会大打折扣;没有关键性少数的坚强引领和具有执行力的创造性工作,业绩与辉煌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在制度创新、开拓奋斗的前提下才会激发政策效果,才会为政策的落地提供根本保障,为创业创新提供重要条件。绝不能只是躺在优惠政策上等发展,或是期待某一天中央一个大政策一下子就把海南变成幸福家园。只有全社会上下应形成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共识与氛围,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共同体,海南自贸港建设才有活力、有韧性、有希望、有前程。显然,有共商,才有共建;有共享,才有共治;有协商民主的社会共同体,才有海南一流的营商环境,从而才有海南的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

人才引进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内涵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方面,是海南“双自贸”建设的重要工作。海南自贸港建设没有足够的各类人才,就没有自贸港的发展与提升。人才引进工作既是刚性的,也是柔性的,还是惯性与持久性的。一方面,关于人才的衡量标准应当是客观、科学、统一、适合的;另一方面,人才的内涵主要是能力、绩效、贡献与可能的作为,而不只是学历、学位、职务、职称等。建设海南自贸港,在统一的人才标准下,地不分南北,人无谓老少,不要大水漫灌和完成数量,也不要僵硬与敷衍,应坚持短板、适合、精准原则。特别是,人才就是人才,一律平等,国民待遇;不讲先来与后到,不分引进和原有;英雄靠平台,能力看业绩;干部在于关键性少数,团队得益带头人质量与水平。人才既不固定,也不永恒,因而严格考核必须有节奏、普遍性进行;人才待遇应与能力、业绩、贡献与考核挂钩,而不是“讲好价钱、你来上班”。拿着纳税人的钱,干天女散花的事,是不可以的。

自贸港建设的内涵多方面,很丰富,当然还包括科学、适合、完备、系统的自贸港法,各方面都必须依法运行、维护秩序。换句话说,各部门、各方面、各环节都必须尊法、依法、守法并全面把握、认真对待、落实到位、精准执行。

三、客观确定与突破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节点

海南自贸港建设,工作林林总总,事情千头万绪,有重点才有全局,有节奏方能始终。找定突破口,敢于冲锋,是当前自贸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是尽快实现海南自贸港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海南自贸港与只有一水之隔的“粤港澳大湾区”都是重大国家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布局与现代前进基地。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向依托内地,内地兴则海南兴,特别是与粤港澳休戚相关、紧密相连。从国家层面考虑,“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实际上是一体的,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两个相互联系的具体步骤。海南“双自贸”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触角与前沿,“粤港澳大湾区”是海南“双自贸”的后盾与纵深。但是,海南仍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虽然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距离极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距颇大。这是海南自贸港建设要与粤港澳大湾区尽快实现对接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海南要有国际视野与战略胸怀,充分考虑并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场效应”与“势功能”,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引领、带动、辐射、示范作用运用到极致。特别要练好“内功”,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下足功夫,重视营商环境的构建与完善。事实上,跨海运输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与瓶颈。从地理位置看,海南自贸港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的最佳地点在海口与海安;从实际情况看,海口与海安的合作与联动具有可操作性,是实现对接的桥梁与纽带。重点运作好“海口—海安对接区”这一战略结合部,对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海南可积极主动设立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协调机构,负责具体筹划、联络、协调、推动等对接工作与事宜,逐步推进适合双方的“合二为一”,尽快实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效对接、沟通,交流、交融。

二是加快推进海南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此前,海南经济曾“三起三落”,“三个痛点”(房地产一业独大,教育落后,物价高、收入低)均与房地产业走偏相关。近些年来,随着内地人口持续净流入与“两投购房”(投资与投机性购房),房价上涨过快、结构不合理、空置率太高等问题日益突出,扩大保障范围,提升民众获得感、归属感、公平感,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努力实现更高层次与水平的安居乐业成为工作重点。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正确处理房屋的居住属性和民生属性的关系,把民生属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构建系统完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打造一流的宜居环境,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基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房改新政”与海南的实际情况,海南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路可概括为:优生态、重规划,分层次、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海南房地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把维护好生态环境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摆在前提和基础的首要地位;把旅游、商务房地产与民生保障房地产分开;在“多规合一”的条件下,调整结构,服务于构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美丽、共享农村空间巨大。海南房地产转型发展的要点在于:从一业独大转向经济的重要部门;从城市建设转向农村发展;从集中开发转向分散建设;从建房售房转向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从“野蛮生长”转向绿色发展;从圈地建房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竞争。与此同时,房地产商的角色定位也要转型,积极从单纯的房地产商转向房产的供给者、经营者和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应当说,海南的房地产业在自贸港建设过程中仍大有作为,自贸港的房地产业没有冬天。

三是海南发展南海油气产业势在必行。无疑,广阔南海是海南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与开发指向,发展南海油气产业大有可为。一方面,迅速着手于国家已经批准的南海相关区块的油气开发,建设澄迈南海油气开发服务基地;另一方面,采取灵活、适合、有效的发展模式与方式,如补偿贸易、定向投资、精准引进等,尽快将海南的南海油气产业做精、做强,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尽早提供产业支持。

猜你喜欢

自贸港粤港澳营商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从自贸区到自贸港:由来、发展及中国实践
一张图看三运营商政企业务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定位问题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
新机遇,新飞越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