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初俄国犹太人移居哈尔滨的历史原因研究
2019-11-19肖洪
肖 洪
19 世纪末沙皇政府掀起疯狂反犹浪潮,导致其境内的犹太人在居住、财产、经商、受教育、税收等领域受到诸多限制,造成大批俄国犹太人纷纷移居他国。仅1921-1922 年,涌入哈尔滨的犹太侨民就达五万五千人。为何选择哈尔滨作避难地,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需要从当时哈尔滨的特殊地位、国际环境以及历史和文化等多角度进行探讨。根据研究与考证,俄国犹太人移居哈尔滨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因素:
一、沙俄反犹排犹迫害是移居的政治因素
俄国是由一百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受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传统思想影响,俄国犹太人不时遭受到政府的歧视与迫害,民族平等的理念在俄国犹太人的身上丝毫得不到体现。沙俄政府对其境内的犹太人在居住权、财产权、经商权、受教育权、税收等领域进行限制,大肆欺辱犹太人。以居住权为例,在俄国各民族中只有犹太人无权自由选择居住地。不经政府允许,他们不能随意定居在某个地方,只能居住在特别指定的区域内,这些地方被称作“犹太人固定居住区”。《1804 年犹太人安置条例》规定:“‘居住区’的范围主要位于西部和新俄罗斯的15 省,以及波兰的10 个省份”。即便是在居住区内,犹太人也不能随意定居,任何犹太人在农村都不能以自己或他人的名义进行租赁、开小酒馆和旅店,也不能在那里居住。甚至还要求犹太人必须拥有某一固定地点的独立居住权,才能具有在那里获得不动产的权利。如此一来,犹太人只有在沙俄政府允许他们长期居住的居住区内,才能获得自己的财产。
另外,犹太人受教育权利也受到严苛对待。亚历山大三世执政时期,对犹太人实施了残酷的“百分比定额”制度来限制犹太孩子入学,即犹太人占入学总数的百分比为:居住区内10%,居住区外5%,彼得堡和莫斯科3%。这样一来,只有富裕阶层的孩子才能获得入学的可能,这一制度的确立导致犹太中小学学生数量急剧减少。直到二月革命后,1917 年3 月4 日的临时政府召开会议,根据国民教育大臣的建议,才取消了“百分比定额”。
除了限制居住权与受教育权,俄国政府对犹太人的财政政策也遵循实用主义的原则,犹太居民与其他人一样要交纳国家税以满足国库的需求,却不享有由政府资金提供的社会福利。教育、医疗、救济、慈善和宗教活动等支出,均由犹太居民自己负担。1794 年,俄国政府为鼓励犹太居民迁往新俄罗斯,对犹太人征收所谓的“双倍税”,也就是犹太商人或市民每年支付的税额是俄国人的两倍。除此之外,还有盒子税、蜡烛税、印刷税、犹太服装税等一系列名目繁多的税负。
此外,俄国政府还禁止犹太人在农村占有土地,并禁止犹太人从本国居民那里获得不动产,只允许他们租赁小酒馆和做酿酒工人。为了发展国家的经济,叶卡捷琳娜二世政府对犹太人的限制也做了某些让步,例如:允许犹太人在一定期限内,为商业事务、培训艺术或手工业而进入内陆省份,甚至首都。但1882 年的“五月法令”,政府开始严格限制犹太人经商活动,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商业利益。因居住权的制约,导致犹太人很多业务都不能够开展,例如:鱼类加工、矿山采掘、贵金属的采掘加工……手工业者只能出售自己生产的制品,否则要受到惩罚。种种不平等的人权待遇,迫使犹太人不得不重新寻找生存发展空间。
二、日俄战争与十月革命是移居的历史因素
1905 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战败,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危机,并最终爆发了1905 年革命。为了推卸战争责任,沙皇政府煽动反犹情绪,将战败的原因归结为美国犹太银行家雅各布·歇夫对日本人的经济支持,从而引发了国内新一轮的反犹浪潮。俄国的反犹分子伪造了《锡安贤达议事录》,其中虚构了一个犹太人欲消灭基督教,建立由犹太人统治世界的秘密计划。受此谣言蛊惑,俄国境内数百个城市都发生了迫害乃至屠杀犹太人的暴行,数万犹太人被无辜杀害。受此影响在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反犹排犹活动,给俄国和东欧居住的犹太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惧和灾难。1905 年10 月,基什尼奥夫市发生反犹事件,虽然犹太自卫组织竭力抵抗暴徒的袭击,仍有19 名犹太人被打死,56 名犹太人受伤,随后在戈梅尔和日托米尔又发生了类似事件。1905 年10 月,在俄国西部和南部各地发生的历时12 天的暴乱中,有810 名犹太人被杀死。至此,暴乱达到了顶点。数以万计的犹太人被赶出莫斯科和基辅,虽然犹太人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但许多人还是无法避免被处以绞刑或被流放的命运。
1917 年十月革命爆发后,大批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白匪军队逃离俄国。各种苏俄敌对势力需要寻找替罪羊来掩盖真实目的,苏俄犹太人又一次被看作是一切社会弊端和灾难的源头。从1918 年起反犹风暴又一次在俄罗斯大地上肆虐,在乌克兰、西伯利亚、白俄罗斯和远东等地,犹太人遭到外国干涉军和白俄匪帮肆意侮辱甚至是血腥屠杀。特别是在乌克兰一地,从1919 年6 月至1920 年3 月就发生了300 余次针对犹太人的掠夺和屠杀,许多地方因此变得荒无人烟。据考证,俄国国内战争期间针对犹太人有组织的杀戮超过1500 次,近20 万犹太人在这些反犹事件中丧生。同时,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对犹太复国主义者采取了压制政策。例如:1919 年苏维埃政府通过秘密决议,要求苏俄犹太复国主义者停止一切活动。1920 年4 月23 日,全俄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召开,莫斯科肃反委员会逮捕了109 名参会者,并指控他们勾结国外敌对势力,进行反苏维埃宣传,其中19 人被分别判处半年至5 年不等的劳役。另外,对拥有资产较多的犹太人采取剥夺政策,使富有的犹太人感到生存危机。俄国和波兰的犹太人处于经济困境和不安定的生活之中,很多人被剥夺了犹太社区的传统经济职业,这也是导致俄国犹太人大量外迁的重要因素。
三、中东铁路的修建是移居的经济因素
1896 年,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授权沙俄政府在中国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境内修筑并经营中东铁路,甚至可以管理铁路沿线区域,任意开发这一区域内的自然财富,由此沙俄政府在中国东北攫取了筑路、采伐和开矿权。特别是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建立,使哈尔滨的埠头、新市、老哈尔滨、松浦等区成为沙俄在哈尔滨的“国中之国”。1897 年,沙俄政府成立了中国东方铁路公司,开始修筑中东铁路,大批俄国工程师、工人、士兵、商人和职员陆续来到满洲,为中东铁路提供轨道原料、食品、布匹及大量附属品。当时铁路建设需要懂建筑、木材加工、烧砖等技术人员,由此俄国铁路工程师、建筑师、专家陆续来到中国,同样被吸引而来的还有被人戏称为从“草堆里都能找到金子”的犹太人,他们率先开启了现代犹太人移居哈尔滨的序幕。
沙俄政府为了通过中东铁路的修筑控制我国东北地区,积极鼓励犹太人移居东北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任何愿意移民到‘满洲天堂’的犹太人都将得到宗教信仰、无限制商业权利和进没有限额的学校”。然而东北地区的冬天长达七个月,最低温度达零下四十度,夏季炎热干燥,根本不是所谓的“天堂”,但为了摆脱沙俄政府对犹太人的限制和迫害,获得渴望已久的自由,还是有不少俄国犹太人移居中国东北地区,散居在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齐齐哈尔、大连等地,其中绝大多数定居在哈尔滨。他们在俄国国内是饱受歧视的末等公民,但是由于沙皇开发远东的优惠政策,使他们在哈尔滨享受到与俄国公民同等的公平待遇,犹太人暂时在哈尔滨找到了免受反犹主义迫害的理想家园。
中东铁路的开通不仅带动人口的增长,也促使哈尔滨近代工商业迅速发展壮大。斯基德尔斯基、索斯金、卡巴尔金等一批实力雄厚的犹太企业家也来到哈尔滨创业。犹太民族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办了许多工厂、贸易公司、商店、银行,甚至还积极参与哈尔滨股票交易所的各项投资活动,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哈尔滨犹太人的商业活动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哈尔滨共开办12 个面粉厂,犹太人办的占6 个。据统计,1908 年在哈尔滨的犹太人有6000 人之多,其资产总额已超过3000 万卢布。到一战爆发前,哈尔滨已有犹太工商部门116 家。当时在满洲的外国人总资本中,犹太人商业占31.6%,工业占46.5%。工业部门种类达28 类,商业达25 类,此时的犹太人在工商业和城市发展建设中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四、俄犹之间的信仰冲突是移居的宗教因素
俄国统治者对犹太人的宗教偏见是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这也是19 世纪俄国政府对犹太人制定《权利限制法》的最主要原因。沙俄政府为了使犹太人能够归顺统治,采取了引诱和逼迫犹太人改信东正教的政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曾设立以色列基督教协会,对于肯接受洗礼的犹太人给予经济优惠和法律宽恕,鼓励或强迫犹太人将子女送到公学去学俄语。随后又颁布了《兵役法》,规定:12 至18 岁的犹太青少年必须在义务兵役营服预备役,企图利用兵营这一封闭环境来迫使犹太青少年改信基督教。1881 年后,沙皇政府推行的是大俄罗斯主义政策,不允许其他民族独立存在,通过推广所谓义务国语(俄语)教育和强迫改变宗教信仰等方式,对其他民族强制实行俄罗斯化,企图使他们融于俄罗斯民族之中。在这种极端政策指导下,大量的犹太学校被迫关闭,犹太人不得不将孩子送入东正教会学校,学习东正教教义,改信基督教,因为不服从者会被处死。沙皇政府企图从根源上改变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受此高压政策影响,犹太人的民族性遭到严重摧残。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段时间内,列宁曾倡导民族平等政策,犹太人一度获得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但从20 世纪20 年代中后期开始,又出现了反犹主义苗头,所有犹太宗教学校被关闭,宗教书籍被禁止出版,一些犹太人办的刊物和出版社被封闭,犹太剧院和其他一些机构被捣毁,又一次给犹太人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从宗教的层面上看,犹太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种族和血缘紧密相联的宗教。犹太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唯一选民,他们流散于世界各地只是暂时的,迟早会回归那片“应许之地”,这种强烈的故土意识使犹太人不能相融于寄居国的民族之中,对《塔木德》学说的疯狂崇拜也造就了犹太人顽固的自我封闭性。同样由于宗教原因,基督教徒对犹太人也产生警惕和怀疑,犹太人被认为是基督的背叛者,在两千多年的流散史中,犹太人与周围民族发生过无休止的冲突,甚至遭到驱逐、迫害与屠杀。为了促使犹太人放弃犹太教,改信东正教,俄国政府采取种种措施让各年龄段犹太人接受东正教洗礼,并规定父母无权阻止孩子加入东正教。虽然俄国政府这些措施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但这种宗教和语言同化相结合的反犹政策,对犹太人的负面影响尤其深刻,强烈的宗教意识迫使越来越多的犹太人选择了离开俄国。
五、语言与风俗是移居的人文环境因素
20 世纪的哈尔滨作为国际化城市,生活着许多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特别是来自世界各地侨民的比例更大,有着更加浓厚的殖民地化、国际化色彩。一方面,哈尔滨的历史与列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血腥侵略、文化的强行移植不可分开;另一方面,其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先进性也构成了近代哈尔滨的城市性格。作为侨民的俄国人在哈尔滨的人数规模,是近代中国其他城市无法相比的。俄语和汉语是这个城市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其次是波兰语和意第绪语。对于每个新移民来说,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是哈尔滨犹太人主体就是俄国人或俄国公民,语言与文化环境的相似性使他们迅速地适应移民生活。新移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子女教育和自己的工作环境,俄国人一向注重教育,沙俄殖民者在铁路附属地内从实际出发,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普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大专院校,仅1898-1917 年间,俄国人在哈尔滨就开办了20 多所各类学校。中东铁路局为加强对这些学校的管理,专门成立了学务处,由其负责全部教学流程,包括学制设置、学时安排、招募教师、编写教材等。完备的普通教育体系不仅吸引了不少侨居哈尔滨的犹太学生,甚至还有少量的中国及欧美侨民学生慕名而来就读,学生毕业后大多在中东铁路沿线的俄国公司或洋行工作。
哈尔滨犹太侨民雅科夫·利别尔曼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犹太社区多数成员都将他们的子女送到俄国人开办的幼儿园或学校里就读,因为那里的教师多来自俄国和东欧,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他们知识渊博、教学严谨,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学校教学用语一律采用俄语且口音标准。当时哈尔滨的高等院校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俄语,为了顺利地被学校录取,编入俄侨学生班,尽管俄人学校学费昂贵,令普通侨民和中国的小康之家难以承受,但报名就读的学生仍趋之若鹜,只希望能为今后继续升学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语言环境是否熟悉成为犹太移民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年,哈尔滨在饮食文化、生活休闲方式、体育运动、宗教等方面均深受俄罗斯风俗习惯的影响,客观上对当时的东北,特别是对哈尔滨当地的多元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餐厅、咖啡屋、商铺、电影院、剧院、赛马场、教堂等在哈尔滨纷纷涌现,满足了犹太侨民生活、社交和消费需要。随处可见的货亭不但卖中文报纸,还有《霞光报》《真理报》《消息报》《哈尔滨公报》《新生活报》《前进报》等俄文报纸,深受侨民们的欢迎。特别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关注人们的文化生活,积极提供各方面支持,邀请欧洲一流的演员、歌手、音乐家来哈尔滨举办歌剧、芭蕾舞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犹太侨民的文化艺术生活。外侨文化的顺利引入,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文化绿洲,也促进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
六、反思与启示
综观俄国犹太人移居哈尔滨的历史进程,沙俄的排犹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总的来说,俄国政府对犹政策特点之一就是双重性,即宽松与限制相互交织在一起。例如:一方面允许犹太人注册为商人和市民,并获得相应的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权利又只限于某个地区,在此地区以外没有居住权。此外,尽管对犹太人的居住权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为了使国家利益最大化,政府也允许商人、手工业者享有居住区以外的临时居住权。再如,1874 年俄国政府制定的义务兵役制度虽然对犹太人没有特别的限制,但禁止犹太人担任国家公职的这一规定,却使犹太人根本无法晋升为军官。这些例子都说明一个问题,俄国政府虽赋予了犹太人生存的权利,但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权。
俄国政府对犹政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随意性,政府对犹太人的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对犹太人采取的措施都是临时性的,没有长远的目标。例如,强迫犹太人从俄西部农村迁出,让其放弃酿酒业务,禁止开设酒馆、旅店等等,政府在颁布这些规定不久之后,又很快地取消了,原因就在于这样做既无益于非犹太居民,同时也损害了俄国的国家利益。俄国政府对犹太政策缺乏连贯性,还表现在犹太人法律权利的不确定性上。例如,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政府对犹采取自由主义政策,1881 年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后,俄国政府又开始在各方面限制犹太人权利。
俄国错误的排犹政策导致犹太人参加革命运动、选择移民国外、滋生腐败、造成道德缺失等一系列恶劣的后果。移民意味着资本、劳动力、纳税人和兵源的流失,特别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经济急需企业家和资本来支撑,而此时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犹太人选择迁移,无疑对俄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