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新中国的先行者
2019-11-19高艳
高 艳
十四年浴血抗战,牡丹江于1945 年8 月16 日获得解放,成为新中国解放较早的城市之一。中国共产党正确判断,作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部署,先后派出20 名中央委员和侯补中央委员、2 万干部和11 万大军,开赴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牡丹江地方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决策和指示精神,建党、建军、建政,剿匪土改,建设城市,发展经济,在诸个领域领先创造了新中国数个“第一”,书写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宏大篇章。
空军摇篮——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俗称“东北老航校”,是我党我军第一所培养航空人才的专业学校,于1946 年3 月1 日在吉林通化成立,因战事于4 月迁至牡丹江,校址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浪飞机场。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空军组建时,像中国空军那样历经磨难。它诞生在战火硝烟中,艰险苦难的岁月使每一位亲历者都成为奇迹的创造者、历史的见证者,无疑,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回望中,今天的我们不得不心怀敬畏。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党中央预见到被日本侵略者盘踞多年的东北会遗留下一些机场、工厂和飞机,决定利用这一条件在东北创办航校。当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长的伍修权负责航校筹建工作。建校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有我党早期培养的航空干部,有八路军、新四军、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选派的干部,有汪伪和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1945 年10 月,东北局又收编了一批归降的日本航空技术人员。我党于1938 年派往新疆学习航空的干部,在1941 年被军阀盛世才监禁,经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极力营救,于1946 年7 月回到延安,9月即开赴东北参加筹建航校工作。
1946 年3 月,人民军队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成立,4 月即迁至牡丹江。在编人员近五百人,刘风、黄乃一、蔡云翔及原日本航空队队长林弥一郎负责航空队工作。校长为常乾坤,飞行教官多由日籍飞行员担任。各类器材的唯一来源,是靠建设者们四处搜集,他们走遍了东北三省的五十多个城镇和机场,冒严寒卧冰雪,并随时准备与敌特土匪战斗。经过艰苦的搜集、运输工作,得到残破不全的各型日式飞机四十余架。实飞课程开始不久,就有学员独立驾驶“九九”高级教练机放了单飞。
老航校生活异常艰苦,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还缺衣少柴,吃粗粮,睡通铺,他们自己动手修缮营房,开荒种菜,打猎捕鱼,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有人写诗:“长夜风雪吼欲狂,衣单被薄镀银光。蓝天壮志聊一阵,当个‘团长’入梦乡”。正是他们,在那一段不寻常的岁月,开创了人民空军和新中国航空事业传奇般的历史。
1947 年,“九九”教练机教学训练内容转入轰炸机和战斗机的训练上来,同时成立一、二、三飞行队,分驻东安(今密山)、桦南的千振和海浪机场。9 月26 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任命刘亚楼参谋长兼任航校校长,东北军政大学副政委吴溉之兼任政委,常乾坤、王弼分别任副校长和副政委。1948 年1 月,随着东北战局的变化,老航校由“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1948年3 月下旬,航校以更为强大的阵容回迁到牡丹江。全校总人数1979 人。1948 年7 月27 日成功地制造出第一架“八一”式滑翔机,并首飞成功。回迁牡丹江后的一年里,一批飞行、机械和领航学员学成毕业。
1949 年3 月,党中央命老航校迁往长春。4月,成立战斗机大队,这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雏形。5 月,和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步伐,老航校最终将校名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以其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老航校作为中国空军的摇篮,王海、刘玉堤、张积慧等一大批空军英雄从这里起飞,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也从这里起飞。教育长蔡云翔驾机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他的纪念碑矗立在牡丹江市儿童公园中央地带,还有诸多以身殉职的老航校人,虽然生命离去,他们的精神仍在,而更多的人前赴后继。
炮校诞生——东北军区炮兵学校
东北军区炮兵学校的前身是1944 年底成立的全军第一所专门培养炮兵干部的学校——延安炮兵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炮校奉命迁往东北组建炮兵部队。
1945 年9 月23 日由延安出发,12 月到达通化。1946 年4 月,从通化迁至牡丹江。7 月中央军委撤销东北总部炮兵旅建制,将旅充实到炮校,并正式命名为“东北军区炮兵学校”。
朱瑞任校长,邱创成任政委,贾陶、匡裕民任副校长。机关设训练部、校务部、政治部、供给部,下设5 个大队,即山炮大队、野炮大队、高射炮大队、迫击炮大队、战车大队。
炮校迁至牡丹江后,提出“变学校为部队,拿部队当学校”的方针。1947 年初,炮校在牡丹江招收第二期学员(原在通化已办过一期),校长、政委由朱瑞、邱创成兼任,副校长由贾陶、匡裕民兼任(后由贾陶兼任校长)。这期学员为各部队选送或东北炮司统一选调的班、排干部。全校共设立5 个学员队,1 队为重炮队,2、5 队为野炮队,3、4 队为山炮队。1948 年3月,炮校招收第三期学员。编制成山炮大队和野炮大队2 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设3 个队,共计6 个学员队。8 月,炮校奉命成立迫击炮大队(第3 大队)。1949 年2 月,炮校移往沈阳北大营。
装甲兵——第一个正式建立的坦克部队
1945 年11 月,东北民主自治军在沈阳原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缴获两辆日军坦克,由于零件缺乏和国民党敌特破坏,只有一辆坦克开至当时东北炮兵司令部所在地马家湾子。时任东北炮兵司令兼炮兵学校校长朱瑞宣布东北局的决定,在炮校设坦克大队。孙三为大队长。东北民主联军坦克大队是当时各解放区中第一个正式建立的坦克部队,这辆普通的日造坦克也传奇般地成为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历史上的第一车。
这辆日造97 式中型坦克加入人民军队序列后,1946 年4 月随东北炮兵学校迁至宁安,编入东北坦克大队,当时仅有5 辆坦克。因为其资格老、机件旧,被坦克手亲切地称为“老头坦克”。
“老头坦克”先后参加了东宁剿匪、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被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部命名为“功臣号”坦克,光荣地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并被作为领头车,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功臣号”坦克退役后,被送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陈列在兵器大厅。
铁道兵的前身——铁道纵队
1948 年7 月20 日,牡丹江军区撤销合并到松江军区后,由牡丹江军区政委何伟、参谋长社国平带机关人员到哈尔滨的护路军组成铁道纵队,全称是东北军区铁道纵队,也叫铁路复旧工程指挥局。局长黄毂峰,第一副局长兼参谋长苏振,第二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何伟。东北铁道纵队于1949 年4 月迁到北京,不久即改为铁道兵。
牡丹江实业银行券——1946 年牡丹江省成立实业银行并发行红色货币,早于第一套人民币
1945 年10 月14 日,牡丹江市民主政府成立12 月1 日,经市政府批准,由市政府和绅商合资共济创建牡丹江实业银行,行长李子玉,副行长于法真,全行30 人。内设业务、会计,发行、总务四部分,另有造币厂、警卫排、济民合作社、永业金店、大木厂、小木厂等附属单位六个。1946 年1 月,牡丹江实业银行开始印制发行“牡丹江实业银行券”在牡丹江地区内流通,解决了当地军政费用,统一了当地流通货币,开展了收购物资、收买生金银、向企业投资等业务活动,稳定了“东满”革命根据地的财政金融形势。
全军第一个军马场——牡丹江军马场
1946 年底,东北民主联军在牡丹江前沿阵地收缴了日军丢弃的700 多门重型火炮。由于缺乏马匹无法运出来。这件事触动了朱瑞将军。1947 年2 月,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员兼炮校校长朱瑞,传达了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的前身)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的第四号命令。命令决定:在牡丹江建立军马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朱瑞与炮兵学校政委邱创成,在哈尔滨接见了郑新潮。他们一致认为“马与炮不可分割,炮兵是战争之神,军马是炮兵之足”。经炮兵党委决定,由郑新潮和邵清廉两人创建牡丹江军马场。郑新潮任场长。1947 年3 月,在天寒地冻零下30 多度的大雪地上,郑新潮与妻子邵清廉(当时是排级干部),带领4 名伤残战士,在牡丹江市西北郊谢家沟,日本兵营的废墟上开始创建全军第一个军马场。
一个毛驴一盘磨,是他们的全部家当。郑新潮白天拉着借来的排子车出去拣破铜烂铁,换钱买马,晚上还要带领战士打土坯盖房子他们一面自力更生,生产创收挣钱买马,一面凭借和老首长、老战友、老熟人的关系,东要一匹,西要一匹,往场里搜集军马。
而后,军马场逐渐壮大,在三年解放战争极其艰苦的岁月里,牡丹江军马场官兵为前线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战马,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线剿匪——第一次实现现代化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绥芬河、绥阳、东宁匪患一直没有解决,随着国民党正规军大举进犯,到1946 年5 月,牡丹江以东土匪气焰更加嚣张。牡丹江军区党委决定进行东线剿匪战役。由刘贤权副司令和田松支队长指挥,参战部队有2 支队第2 团、第1 团第3 营,军区第15团、14 团各一部,牡丹江炮兵学校直属炮兵团1 个连和东北坦克大队的4 辆坦克。经过首战马桥河,收复绥阳、绥芬河,合围东宁,保卫穆棱等激战,到1946 年秋,牡丹江地区大股土匪被歼灭。至1947 年底,牡丹江地区土匪被肃清。
宁安农场——国垦第一农场
宁安农场原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于1948 年8 月由延寿县迁入宁安县第四区(今石岩镇),定名为松江省宁安机械农场,场部设在石头站东蛉。1955 年改为黑龙江省宁安农场。1958 年,全场总面积21.16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04 万亩,占总面积的28.5%;林地9.85 万亩,占47.2%;草原3.37 万亩,占15.9%;水面270 亩,占0.11%;其它面积1.87 万亩,占8.29%。全场总户数1607 户,总人口6856 人,其中职工2379 人。
从1948 年建场到1985 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700 多万公斤,种猪5.25 万头,肥猪2.5万头,羊毛4000 担,鹿茸7 万两。
牡丹江机车车辆厂——新中国第一个蒸汽机检修基地
牡丹江机车厂始建于日伪时期。1938 年,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用一套图纸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牡丹江分别建立了3 个铁道工厂。牡丹江厂在1945 年获得解放,1945 年8 月12 日,日本军队在投降之前放火焚烧了牡丹江机车厂,持续半个多月的大火将组装车间的26 米跨度的钢架全部烧变形,巨大的主厂房变成一片废墟。东北民主联军受党指派接收了哈尔滨和牡丹江机车厂,并迅速调派人员和设备来牡丹江重新建厂。1947 年2 月27 日,重新建厂后检修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创造号”,在工人们夜以继日的奋战中,隆隆地开向了解放前线。
1947 年6 月15 日,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第一个蒸汽机检修基地在牡丹江机车厂挂牌成立,从延安派来的干部石玉永任厂长。自1947年至1948 年,牡丹江机车厂共修复机车260辆,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解放战争。
2005 年7 月6 日,中国北车集团牡丹江机车车辆厂送走了新中国最后一台厂修机车——上游型“1650”号蒸汽机车,这标志着我国铁路机车工厂检修蒸汽机车的历史结束。从此,我国铁路机车工厂将不再检修蒸汽机车,国内最后一个蒸汽机车大修厂结束历史使命。60 年来,牡丹江机车车辆厂共检修蒸汽机车16467台(次)。
新中国第一部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
历史上,镜泊湖发电厂曾是牡丹江最主要的电厂。1946 年至1949 年,电厂职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修复了被日寇破坏的发电设备,以充足的电力支援了东北和全国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发电厂又迅速动员和组织全厂职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尤其在1951 年,他们把电力直接输送到了朝鲜,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1947 年4 月,女作家草明到镜泊湖发电厂深入生活,以修复电厂事迹为原型,创作了第一部工业题材小说,也是第一部描写我党领导下工人阶级成长的小说《原动力》,于1948 年9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