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史志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2019-11-19黄禹康

黑龙江史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方志传统文化

黄禹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办、国办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社会积极行动、共同推进。史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重要文化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发挥史志功能,充分展示史志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办、国办在《意见》中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社会积极行动、共同推进。地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海量文化信息。地方志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办、国办在《意见》中关于地方志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的原则、任务等,并充分利用各地区丰富的地方资源,结合三级志书编修,做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

(一) 充分认识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书在教化人心、巩固信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标志性形式,地方志向来贯穿一条“经脉”,那就是统一、奋进的精神。从古到今的地方志书,无不弘扬一种团结统一、奋发向上的精气神。3000 多年前的夏、商、周朝就已经有甲骨、绢书等不同类型的“史”。地方志作为“史书”的一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宋代设订九域图志局,使官方修志成为主流,各级政府修志蔚然成风。明清时期,出现了“天下郡县莫不有志”的盛况。据统计,在我国浩繁的古籍中,地方志书约占十分之一,共计20 000 余种。其中元代之前的方志,已佚失而留下书名的有2 000 多种,明代不少于3 000 种,清代5 587 种,民国1 200 余种18 000 多卷。近现代新修志书5 159 部。国外收藏中国历代方志数量十分可观,仅据美、英、日、法等8 国统计,各类图书馆收藏中国方志达14 000 余种。“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价值。中华文脉延续传承几千年至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不曾中断,其中地方志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中办、国办《意见》中的“重点任务”部分明确提到地方志,把地方志编纂纳入传统文化范畴,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从这条规定可看出,编修地方志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系列任务之一,是明确要求传承发展的一项传统优秀文化。

(二) 充分认识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地位上来说,地方志书在我国古籍中占有重要份额。志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志还被称为一地的百科全书,记录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具有全面性、延续性,能够较好保存一个地方的文脉。中办、国办在《意见》中所列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一是体现中国传统“核心思想理念”,地方志书是官方组织编修的“官书”,浓烈地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透露一方人们共同的价值观、民风、好恶。“方志虽大半成于俗吏之中,然其间经名儒精心结撰或参订商榷者亦甚多”,编纂者的思想通过对入志内容的严格甄选而融入志书,体现了一个地区主政者“修齐治平”“礼乐教化”的过程。翻阅古代志书,读者普遍能感受到“讲仁善”“重民本”“富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意识充溢其中。二是记载“传统美德”。彰显和褒扬美德善举、乡间贤明等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三是记载“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国人为人处世方法、生活理念等方面的人文精神。地方志已经成为一个地域人们的精神家园。

(三)发挥地方志主阵地作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出更大贡献。《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提出地方志立法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规定了地方志机构“编纂地方志、开发利用地方志”的职能以及修志、地情研究等主要任务。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条例》保障下,我国地方志“一纳入、八到位”,深入推进,普遍建立起了县级和县级以上地方志工作机构,建设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地方志工作队伍,地方志书编修和地情开发利用成果丰富,地方志部门承担起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充分发挥出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作用。特别是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既努力做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又坚持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积极把“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要坚持文化自信和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地方志是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历史的记述,是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以下简称“三亲”)的第一手资料。地方志紧扣时代特点,积极开展地方志编纂工作,发挥出了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地方志在继承中发扬和创新,融入时代精神,为地方志注入了新鲜的内容。中办、国办在《意见》中明确传承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新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原则。根据地方志这一文化形态的特点,以及当前地方志工作的实际情况,将这些原则具体化和贯穿到地方志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当中,重点要做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创新发展。

(一) 地方志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修志,应该如实记载地方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把地方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基因用志书的形式凝固下来。要认真编写地方志、民俗志、文化志等,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用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志和地方志机构作为一项文化形式和政府文化机构,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立足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和体现到地方志中。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方志工作中指引作用的必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地方历史政治属性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上层建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地方历史研究和宣传应当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当前我国历史领域各种思想观点斗争情况复杂,贬低我国传统文化、搞“历史虚无主义”等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宣传上政治方向把握不牢。地方志工作者要坚持讲政治,把对党忠诚放到地方志工作的第一位,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办、国办在《意见》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社会赖以稳定的文化因素遭到解构,外来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新的变量,迫切需要加强植根于传承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地方志中挖掘好、继承好、传承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分,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二)地方志必须坚持文化自信的正确方向。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地方志是文化的“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对我们树立地方志自信,弘扬地方志文化价值、发挥地方志文化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是地方志自信是方志人对方志价值的认知、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复伦述,落实在树立地方志自信,服务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民生的实践中。

二是地方志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然观,“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道德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政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观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方志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三是地方志自信源于丰富的方志资源。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方志资源。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志书;《尚书》《春秋》是最早的古代志书;还有《史记》《汉书》《二十四史》等历代史志,形成一座文化资源的富矿,是方志工作的对象,也是方志自信的“底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代王朝筑馆库、设史官、纂修历史、编纂文化典籍,使5000年文明得以传播、延续、继承和发展。通过对档案文献的二次开发利用,方志文化进一步增值,转化为历史、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新的文化成果,穿越时空、跨越国界,使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得以广泛的交流,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与传播作用,彰显了方志文化价值。四是树立地方志自信,就是对事业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李克强总理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各级政府都要关心支持地方志事业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地方志自信,把自信化为自觉,自觉地担当历史重任,自觉地依法修志,自觉地讲好方志故事,自觉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自觉地服务于民生。

(三)地方志必须在坚持改革创新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办、国办在《意见》中提出了传承发展优秀文化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坚持不断改革创新,地方志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才能发挥其社会价值。与古代、近代乃至改革开放以来到21世纪初的情况相比,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方志记录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都与以往有很大区别。

新时代,创新发展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成为时代的特征;在新的形势下,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对地方志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这些都需要地方志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举措。当今,正可以通过编修地方志,汲取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凝聚团结奋进的群体意识,激发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要认真做好读志用志工作,努力开展地方志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活动,拓展“互联网+ 方志”工作,抓紧建设地方史志馆,打造一个由“书面方志+ 虚拟方志+ 物化方志”组成的地方志成果使用平台,形成具有浓郁地方志文化的崭新品牌。

三、讲好中国故事,地方志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新时代风采

当前,地方志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带领人民创造历史的恢宏篇章客观真实地写入地方志,让沉睡在档案史书中的文字活起来。通过讲述生动精彩的地方故事,展示新中国成立70 年来的宏大历史画卷;借鉴《资治通鉴》体例,采用纪事本手法记述每个故事的前世今生;把握历史节点,突出一条主线,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

(一)加强修志领导,确保地方志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创新发展。一要注重坚持地方志工作的方针和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总体方针。二要注重保持地方志的“三亲”特色和地方特色,把地方志与近代史、档案、文献区别开来,保持自身特色,发挥独特作用。三要注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无私奉献的地方志队伍,造就一批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要把地方志部门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政府部门,健全地方志机构,特别是完善基层机构建设,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四要注重加强地方志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建设。要加强地方志工作者自身的专业培训,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要主动作为,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围绕中心开展课题研究,立足本职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五要广交各方面新老朋友。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积极撰写地方志资料稿件;走访老领导、老同志、老朋友,组织专门人员撰写他们的经历和见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包括各种学会、协会等组织,聘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知识分子等热心地方志工作的人员,作为地方志资料的顾问、通讯员、特约编辑等,建立一个多成分、多层面协作的地方志工作网络。六要注重地方志的真实性。通过讲好地方故事(典型的人和事),科学揭示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及内在规律。广泛收集、认真梳理、科学甄别史志成果、理论研究等第一手资料文献,力求去伪存真、求精求细。七要注重地方志的地域性。全面梳理、准确把握省情、市情和县情,抓住重点、写足亮点、突出特点,特别要把创造性的成功实践和典型做法挖掘出来、展现出来。八要注重地方志的可读性。以历史的真实原貌为根本出发点,采取纪事本末方式叙述故事主题的前世今生,做到文风朴实、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简洁,既符合史志文体要求,又具有一定文采,让普通百姓喜读爱看。九要注重地方志的规范化。做到要素齐全,即: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准确完整;语言文字、标点符号、引文注释、数字用法、计量单位、各种称谓等技术问题,均须按国家出版部门统一规定做规范化处理。十要注重地方志的美感度。坚持图文并茂,宜图则图、宜文则文,充分发挥“一图抵百文”的独特作用,配合故事讲述,插入精美图片,不仅可以提高故事的精炼度,而且可以提升全书的美感度。

(二)加强资源建设,确保地方志书内容真实、立体、全面。地方志资源建设包括资料的登记、运转、保管等,不仅负有控制全部资料、正确反映资料情况,而且还要有组织和检查全部资料处理工作的职责,必须做到齐全、准确、周密、细致。资料经过整理鉴别之后,有参考价值者长期保管;部分由于条件所限而暂时不能入编的资料,可以保存下来到条件成熟时再选用;缺乏参考价值、无长期保存必要的资料,暂行另存保管。胡乔木在谈及地方志资源建设时曾指出,地方志的价值,在于提供科学丰富的原始资料。各地方志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意见》所提出的“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的任务要求,要着力抓好地方志资源建设,不仅限于修编地方志书、年鉴,更应把收集好、整理好地方志资料并以适当的形式向社会公开作为整个工作的基础和重心。地方志资源的内容和传统志书应有所区别,收集的资料不要受篇幅、容量的限制,只要是反映一个地区情况的各种形式的数据资料,都可以纳入地方志资源建设的大数据库。近年来,湖南省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开展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现在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工作。实践证明,资料年报工作有助于及时收集与保存地方志资料,为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丰富的现实资源。要拓宽地方志资料收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收集原始资料。对于重要的文件、数据等要尽量收集原文材料,加强资料考证核实,确保资料的真实可信、准确可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扩大地方志开放共享覆盖面。中办、国办在《意见》中提出要“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地方志应按照《意见》部署,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积极实施地方志资源数据化,并依靠互联网构建开放共享的地方志数据平台。当前,有些地方也开展了地方志资源数据化并开通地情网站、连接上互联网。但还存在公众查阅不便、使用率不高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由国家地方志机构牵头、各地各级地方志部门参入,建立一套全国地方志基本资料,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各级地方志机构及全社会开放共享。地方志工作是一项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事业,地方志资料、地方志数据库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工作内容,应当体现公益性,无偿提供给社会。国家地方志工作指导机构有法定职权协调全国地方志工作,可以采用上级命令的方式要求各级地方志机构报送综合志书、年鉴等(尤其是电子版),汇入国家地方志基本数据库,确保国家地方志机构全面掌握随时更新的志书状态。基本资料数据系统要包括全国首轮、二轮修志中出版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全国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以及中国古、近代地方志书,主要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有代表性的网络志书、网络年鉴等。同时要逐年更新,将上述范围内每年新出版的图书资料纳入数据库。

(四)加强民情、社情研究,确保地方志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民生。中办、国办在《意见》中提出“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地方志包含极为丰富、贴近当地百姓生活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信息,是深入研究、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可资开发利用的宝库。著名作家唐浩明在以《曾国藩》系列历史小说的形式再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中华传统文化时,就查阅和参考过大量清代地方志书,从中获取许多生活素材。近年各地、各级地方志部门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形成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情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地情研究仍然是当前地方志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有影响、作用大的研究成果仍然较少。根据《意见》要求,加强地方志研究,需要加强规划部署,将地方志研究纳入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为开展地方志研究提供刚性的制度保障;统筹社会力量,吸收各个方面、各个专业人员,通过课题招标、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研究,形成工作合力。注重做好家谱家训的整理挖掘工作,传承其优秀成分。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

(五)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地方志书在教化人心、巩固信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标志性形式,地方志向来贯穿一条“经脉”,那就是统一、奋进的精神。从古到今的地方志书,无不弘扬一种团结统一、奋发向上的精气神。不管旧志、新志,都客观记载了一幕幕历史演变。我们从历代方志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从方志中借鉴“为政以德”的理念。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讲究公正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立法执法、知法守法,离不开道德要求。建设和谐美丽幸福新家园,更需要我们有一种历史意识,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从历代志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发展的大致脉络。目前,我国共有省、市、县(区)三级方志馆390多家,这是近年来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按照《意见》“重点任务”的部署,要充分发挥地方志的作用,将地方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是要把地方志馆建设成为中小学生、市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场所,成为社会实践教育的平台;主动纳入文化旅游体系,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吸引和引导游客在方志馆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将方志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纪念活动,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纵览历代志书,历史画面扑面而来,历史意识激荡胸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必要,也有可能从地方志书中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滋养。

猜你喜欢

方志传统文化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