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
2019-11-18王万伟
王万伟
[摘要] 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是临床医学、护理等医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病原生物对机体的致病作用及机体对病原生物的免疫机制,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措施及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好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以往教学中学生掌握不理想,该文着重目前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R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8(b)-0146-03
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是临床医学、护理等医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病原生物对机体的致病作用及机体对病原生物的免疫机制,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措施及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好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该课程教学质量将影响临床医学、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该文分析了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改革措施。
1 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课时少,课程内容多
经过对省内外部分开办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开设情况的调研,该课程多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课时在32~48学时之间不等,其中理论知识占据绝大多数的学时,实验占6~8学时。该课程包括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两大模块,其中医学免疫学内容涵盖免疫学基础、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应用3个子模块,而病原生物学内容涵盖细菌、病毒、真菌和人体寄生虫4个子模块,共计约30章内容,内容较多。
1.2 生员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扩招,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多数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由于文化基础薄弱,理解力较差,特别是医学免疫学内容,因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更造成理解的困難;病原生物内容虽简单,但是知识枯燥、繁杂且易混淆;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学生自控力较差,对手机依赖性高,常常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打游戏、聊天、看视频、追剧中,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自然而然就少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志愿”都是父母的“愿望”,入校前对专业了解不深,导致入校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加之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缺乏信心,使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
1.3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欠佳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管教学内容,也不顾学生的兴趣,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PPT形式呈现,而PPT仅是书上文字的简单堆砌,缺少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再加上课时较少,教师害怕内容讲不完,上课一刻不停地向学生灌输内容,学生只是简单而紧张的听课、做笔记,缺少对所学内容思考和消化。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死板、沉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发挥,更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形成。
2 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次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改革、学习兴趣激发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下。
2.1 整合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纵观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编写的顺序多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部分枯燥、抽象难懂,在教材中是排在第一个模块,其中抗原、抗体、免疫学应用等多个章节直接牵涉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这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均在后面病原生物的章节中学习,在细菌、病毒、人体寄生虫的各论中章节均以各自感染途径为顺序编写的。如果按这样的编排顺序讲解,势必造成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知识理解和接受的困难,而病原生物知识学习中又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现象。基于高职生员的基础及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对授课顺序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首先学习第二大模块病原生物学总论内容,再学习第一大模块医学免疫学内容,最后学习病原生物学各论内容,使学生掌握常见病原生物这一类医学上重要的抗原,进而再水到渠成地学习医学免疫学中抗原、抗体、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等内容,利于提高学习成效。在病原生物学各论内容的学习中,以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为主线,将教学内容整合为经呼吸道感染病原生物、消化道感染病原生物、创伤感染病原生物、血源途径传播病原生物、性传播病原生物、皮肤感染病原生物、先天性感染病原生物、虫媒传播病原生物8个项目,而动物源性细菌、虫媒病毒等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病原生物只选取代表介绍其致病性与防治原则,这样通过对内容的整合,突出了教学重点,又避免了过于繁杂的内容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执助、执护考试大纲及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与后续专业课程的专兼师资团队集体研讨,制定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标准至关重要,就临床医学、护理专业来说,适当删减、降低医学免疫学内容的难度,减少深奥的机理,化繁为简,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如降低并减少补体激活途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超敏反应机制等内容的难度与篇幅,简化抗原、抗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诊断等内容[1]。病原生物学总论部分学习的重点放在病原生物的形态、生长繁殖、消毒灭菌、致病性与感染等的内容上,而对于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只需让学生明晰细菌的耐药性变异及其危害;病原生物各论的8个项目中,对临床常见的病原体如痢疾杆菌、蛔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结核分枝杆菌、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重点学习其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对于其他内容则布置给学生以自学方式完成。医学免疫学的内容抽象、难懂,学科系统性强,与临床关系日益密切,教学时数可以相对多一点,病原生物学内容多,但较简单,学生易理解,学时安排可相对减少。有了合理的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目标。
2.2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而现代教学理念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中,可以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2.1 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也被称作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首次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参与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学习过程[2]。PBL教学模式用于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就是将复杂的螺旋式网络样结构的医学知识以“病”连接起来,将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I型超敏反应前,教师播放《死神来了》电视剧中石翔的死亡片段,抛出与该次课相关的问题:石翔的死因是什么;青霉素过敏的发生机制如何;剧中如何避免主人公的死亡;为什么社区医院往往不给患者注射青霉素;通过设计与剧情和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PBL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开放式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并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临床实例或生活情境为题材,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3]。课前教师搜集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匹配的典型病例,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对案例进行改编,在案例的后面,提出涉及学习目标要求的问题。如学习乙型肝炎病毒,列举临床案例:王某,女,45岁,慢性乙型肝炎,其母和儿子均患乙肝。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家庭成员中会有3个乙肝患者?②怎样防止家族中乙型肝炎的发生?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还有哪些途径?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依据有哪些?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案例,分组查阅教学资源,分别从乙肝病毒形态、感染途径、临床表現、实验室检测、临床抗乙肝治疗的进展以及如何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等多方面收集资料。小组将资料汇集后,共同学习、讨论、归纳。教师随机选取代表在全班汇报,所有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点评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完成自我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思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 类比教学法 病原生物与免疫内容繁杂、枯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选用类比教学法,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类比抽象枯燥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讲细菌基本结构时将细菌比作鸡蛋,蛋壳、蛋膜、蛋白、蛋黄的结构就象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这样理解细菌结构就变得具体。又如在学习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时,将其比作人体两臂平举(T形)或上举(Y形)形成的特有姿势,以肘、肩、胯、膝为界分为5个功能区,肘至手为可变区(抗原结合区),用于捕获抗原,肩至胯为补体结合区,便于激活补体,胯至膝和膝至足为通过胎盘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区。肩关节运动灵活,可向各个方位活动,相当于Ig铰链区,便于向不同方位捕获抗原。Ig与抗原结合之前为T形(两臂平举),补体结合区(相当于腋窝处)被遮盖,因此无法激活补体,当与抗原结合后,Ig变成Y字形(两臂由平举变为上举),暴露出补体结合区,故Ig只有和抗原结合才可发挥激活补体的作用。如此类比,使抽象复杂的Ig基本结构、分区、功能区的作用变得具体、易懂易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2.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观看视频或网上查阅资料,提前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课堂上通过教师解惑、学生汇报及讨论等方式达到知识点的内化[4]。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为例,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前:教师围绕学习目标,收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图片、病毒感染引起的艾滋病的相关视频、病毒入侵靶细胞的动画等教学资源,制作该节课的教学课件,编制学案,上传到超星学习平台,学生利用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提交学案,学生如有疑问可以在学习平台的讨论区提问并相互讨论,老师可随时关注并做出解答,还能随时关注到学生提交的学案完成情况,汇总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课中:重点引导学生解决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如病毒引起靶细胞破坏的机制,并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如何远离艾滋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同时对该节课内容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小组制作“如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海报并上传平台进行评比,还可挑选优秀的宣传海报进入社区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完全颠覆了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知识传递在课堂外发生,知识内化在课堂内发生,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5]。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要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兴趣,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挖掘教学内容的兴趣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沉睡的兴趣,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从而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丽霞,龚国梅.基于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初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1):194-196.
[2] 李晶.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多样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4):4619-4620.
[3] 于艳.案例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8):1872.
[4] 别永信,郝海峰,张孝芳,等.基于翻转课堂的人体解剖学三边一体化教学实践[J].解剖学杂志,2018,41(3):345-347.
[5] 刘鹏.翻转课堂在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1):59-62.
(收稿日期:201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