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019-11-18覃凤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3期
关键词:护理风险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

覃凤

[摘要] 目的 探究PDCA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1月—2019年2月(实施PDCA模式风险管理阶段)接诊的患者93例作为观察组,2017年1—12月(常规护理管理阶段)接诊的患者93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PDCA模式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医患纠纷、护理差错发生率较对照组少(χ2=8.774、13.355,P=0.03、001),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t=15.65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满意度,缓解医患纠纷。减少护理差错发生事件。

[关键词] PDCA模式;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8(b)-0049-02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了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在慢性病中所占比例高达48%左右。由于该病病情复杂且发展迅速,种类繁多,起病骤急,多数患者伴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等,极易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护理实践、护理风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是难以避免的,故在临床治疗与护理方面需尤为重视[1]。现阶段,随着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护理管理操作系统也逐步具有综合化、专科性、实用性、高技术等特点[2]。PDCA模式目前是护理质量管理中较为常见的方法,已广泛运用于治疗管理的标准化循环体系[3]。该研究于2018年1月—2019年2月对心血管内科93例患者采取PDCA模式风险管理,意在探究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1月—2019年2月(实施PDCA模式风险管理阶段)接诊的患者93例作为观察组,2017年1—12月(常规护理管理阶段)接诊的患者93例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患者均经心电图、动脉造影等临床诊断,确诊为心血管疾病,在对研究内容知情的前提下,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严重精神疾病、药物过敏史或吸毒史患者,及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患者。其中,观察组男女人数比例为51:42,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3.57±6.38)岁,病情:高血压46例,心力衰竭5例,脑出血8例,风湿性心脏病11例,冠心病23例;对照组男女人数比例为54:39,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2.64±6.83)岁,病情:高血压43例,心力衰竭4例,脑出血7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冠心病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参照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PDCA模式风险管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①专业知识培训欠缺,护士主动学习意识不强;②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仅成为形式,而没有落实到位,护理工作分配不明,责任意识不够;③部分护士的法制观念不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护理记录单的书写不重视等。

1.2.2 PDCA管理模式  ①计划阶段:对科室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定期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学习培训,提升全体护士的风险意识。

②执行阶段: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能级对应。护理人员对入院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正确评估护理危险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如对跌倒坠床高风险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注意患者生活安全,保持地面干燥,在危险位置悬挂警示牌;对压疮高风险者,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定期翻身,以免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流通受阻;对下肢静脉血栓高风险者,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血运、肿胀等情况,鼓励患者主动活动,指导患者对患肢按摩,适量运动等。

③检查阶段:由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限期整改,在每周例会中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每月行一次质量控制检查,并将结果纳入科室考核中。建立护士长查房制度,对岗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督查,确保护理质量。

④处理阶段:结合临床经验对存在风险完善处理,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并及时实施;把待解决的问题或新问题并入下一个循环,避免出现断层,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善。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效果,通过医患纠纷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指标评价。满意度调查采用该院自制的问卷,内容包含服务态度、基础护理、健康护理、护理主动性、护理技术等5个方面,满分为100分,每项20分。经患者同意后,由患者根据自身主观感受和实际情况如实填写,专人回收、评分、统计。

1.4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解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数资料以率(%)描述,组间比较分别采取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医患纠纷、护理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效果比较

3  讨论

心血管病是因多种不良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酗酒、抽烟、缺乏运动、遗传等因素均会引发该病[4]。有研究数据显示,心血管病已成为人类死亡原因之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护理质量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PDCA模式坚持以患者安全首位原则,转变原有的传统护理理念和模式,将护理质量管理分为4个阶段: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看似相对,但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交叉和渗透,护理目标更为明确,清晰的护理层次有助于对护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升护理质量[5-6]。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采用PDCA模式,护理人员可对检查系统实施监督,依据检查效果评价护理质量,寻找差距,并提出改进计划,重新制定护理目标,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7-8]。依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对现有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处理,促使护理过程更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评价系统管理体系,减少了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几率,护理风险也明显降低[9-10]。从研究数据中得知,观察组医患纠纷、护理差错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PDCA模式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风险发生率,减少了护理差错和医疗纠纷的不良事件发生,增强了护理安全,该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媛媛,徐彩玲.PDCA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5,21(9):258.

[2]  方英,潘亚男,任玲,等.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4):113.

[3]  李淑华.PDCA循环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3):64-65.

[4]  孙善红.用PDCA循环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4):217-218.

[5]  薛俏琪.观察在心内科中开展PDCA循环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8,19(12):100.

[6]  李如娟,代丽敏,赵云丽,等.PDCA循环理论在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患者护理过程中的运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8,7(28):213.

[7]  杨润.PDCA循环在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多管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5):87-89.

[8]  马瑜华.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90.

[9]  张加荣.PDCA循环在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5,1(3):63-64,75.

[10]  崔玉芳,唐桂梅,虞彬.PDCA模式在心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醫学信息文摘,2015,13(58):228-229.

(收稿日期:2019-05-18)

猜你喜欢

护理风险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
神经外科护士的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
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论综合性ICU的护理风险与防控
循环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