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陪读说“再见”

2019-11-17徐梅

关键词:分离焦虑

徐梅

摘要:本文阐述了一位患有分离焦虑倾向的孩子依赖陪读的原因,并叙述了作者如何运用心理咨询技巧与陪读孩子对话,一步步让陪伴孩子告别陪读的过程。

关键词:分离焦虑;陪读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7-112-1

一、陪读孩子简况

培培(化名),8岁,二年级男生。独生子女,出生时剖宫产,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是工人,从小基本上由奶奶带。陪陪在自己小区的幼儿园就读,小班和中班基本上午去上学,中午领回家吃饭,下午休息,平时還会隔三差五地请假。进入大班后,老师告诉家长孩子规则意识较弱。可母亲觉得孩子还小,也没有重视。家族中两系三代内无精神病史。

培培进入小学一年级,规则意识不强:上课铃声响了,他依旧一个人在外面;小伙伴们用午餐了,他依旧一个人躲在校园一角;美术课上,小伙伴们去专用教室上课,他竟然一个人在教室睡觉;上课时,他一个人溜出去方便,对着花坛就拉尿……

二、陪读的原因

通过与孩子母亲交流得知,培培小时候容易哭闹,特别不好带。上幼儿园大班时,老师反映孩子常常不参加集体活动,总喜欢一个人待在角落里。他平常不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在家只喜欢和母亲待在一起。平时,离不开母亲,不太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总是躲避;喜欢爬高,爬上去跳下来,爬上去跳下来,可以重复无数次,上上下下,可以玩半天……后经医院诊断,培培属于分离焦虑。

整整一年,母亲和爷爷就轮流陪读。进入二年级,9月初,因孩子奶奶突然脑中风,爷爷和母亲晚上得照顾生病的奶奶,白天还需要到学校陪着孩子,身心疲惫。为此,母亲特地前来咨询:希望通过咨询,培培能在学校独立,自己逐渐退出陪读,从教室退到外面,直至退出学校。

三、与陪读的孩子对话

1.初识孩子(第1—2次)。第一次会谈,培培母亲带着孩子一起过来。培培的目光看着咨询师以外的地面,两手各拿一支铅笔,似乎在不停地比长短,又似乎在比哪一支铅笔更尖。前两次会谈的内容主要是,填写咨询登记表,运用共情、尊重和积极关注的咨询技巧与培培母亲会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陪伴孩子(第3—6次)。每次咨询,母亲总会带着孩子准时来到咨询室。从第三次开始,母亲的脸上不再那么焦虑,微微露出了笑容。她不再迫切地讲述了新换的老师怎么看不起自己的孩子,而是能够心平气和地跟咨询师讲述这一周陪读自己由教室外转移到校园内,孩子进步挺大。但下课了仍旧会找她,探索与反观之前不正确的家教方法。

为了让培培接受我,每次咨询,我都会让培培玩会沙盘。培培拿玩具时,眼睛会时不时地斜视我几秒。为了减轻孩子母亲的焦虑,每次咨询开始时,我会让母亲说说本周孩子的点滴进步。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继续使用倾听、共情和无条件接纳等心理咨询技能与两位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与培培讨论他最喜欢的沙具,虽然孩子不爱说话,但他时而会指给我看,时而拿在手里朝我晃晃。每次咨询,我也会试着让母亲暂时离开5分钟并观察孩子的反应。孩子从一开始着急地喊妈妈呢,到后来主动告诉我妈妈马上就会回来的。

3.孩子开口对话了(第7次)。培培的状态越来越好。这时候的他已经没有了初次见咨询师的那份拘谨。第七次咨询,一到咨询室,培培主动与咨询师问好。培培母亲欣喜地告诉咨询师:培培第一次在语文课上发言了、培培第一次拿到老师的表扬信、培培第一次与同学一起玩……自己也从校内转移到校外,不再陪读了。为巩固咨询效果,咨询师鼓励母亲坚定信心,用放大镜积极关注培培的每一点进步,并马上给予正强化,以促进孩子的更大进步。

四、跟陪读说再见

在本案例中,来访者母亲自我改变的意愿非常强烈,积极主动地配合咨询师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训练,这是促成孩子进步的关键因素。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来访者与咨询师一起去探索自己、觉察自己一步步达成目标。

9月份,逐渐调整母亲与孩子的陪读距离,调整到孩子可接受的视野范围。每天记录,每天肯定孩子的进步。

10月,家长开始正常上班。可一到下午第三节课,孩子就会开始浑身不自在,哭着要找妈妈。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于是与家长商定每天下午14:45接孩子。也许是孩子有了期待,学习的热情高了,慢慢地也会跟老师交流了。“老师,盖章。”“老师,听写超人。”“老师,有进步。”……尽管表达的不是很清楚,但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给予表扬。孩子的书包也贴满了老师奖励给他的一个个大拇指。

看着孩子这些可喜的进步,12月,我又与家长商定,每天正常时间去接孩子。或许是母亲在家高质量的陪伴,同学的友善,老师的无条件接纳,孩子进步啦!教室里,小伙伴们听到了他的第一次发言,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语文老师第一次看到了培培朗读课文,欣喜若狂。别的班级老师,第一次得到培培的求助——帮忙系一下红领巾,几乎有点受宠若惊……家长3:25准时去接,也试验成功了。孩子彻底与陪读说再见。

这是一例咨询成功的案例,毕竟孩子就在我们学校,就在我的班上,虽然咨询的设置没有达到严格的咨询标准,但对孩子的关爱至少会多一些。总之,只要我们接纳孩子,相信孩子,陪伴孩子,孩子就会有花开之时。

猜你喜欢

分离焦虑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缓解幼儿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方法研究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其缓解
以梯度入园缓解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
家园合作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
缓解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帮助缓解幼儿依恋行为初探
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一例“分离焦虑”儿童的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