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下的学业质量评价探讨

2019-11-16

数学教育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业关键考查

(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 南京市高中数学渠东剑名师工作室,江苏 南京 210002)

1 问题提出

1.1 问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研制了数学学业质量标准.这使学生学习与评价、教师教学与评价、教材编写、各类考试命题有了依据.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的差异[1].教、学、评目标是否一致,教学实践是否有偏离教学目标现象,其程度如何,怎样调整优化,都需要有明确的依据.“学业质量水平”标准使这些需要成为可能,进而,落实《课标》“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就将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数学学业质量分为3种水平,每一个水平都有比较明确的描述.例如,就“问题情境”而言,有现实生活情境、数学内部情境与科学情境之分,有“熟悉的情境”“关联的情境”“综合的情境”之别;就能力的表述,也有关键明确的动词刻画.但是,这个标准仍是指导意义下的,不太具备具体的可操作性,仍需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依据《课标》学业质量水平标准,构建具有较高信度的、较强可操作性的评价办法.这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就实践需求,无疑都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基础

就数学学业质量评价的实践操作层面,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给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个框架”[2-3]:以知识的3种水平(知识理解、知识迁移、知识创新)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3种水平相对应,给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3种水平的划分描述”,构建了“数学关键能力评价指标框架”,设计了评价关键能力的双向细目表[2],并提出了针对关键能力评价的赋分方案,这为数学学业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式.

喻平教授的主要观点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生成的本源是知识”,6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都是一种能力,它们必须依附于知识,不能脱离数学知识而单独存在;进而,可以将知识的3种水平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3种水平对应起来,以对知识3种水平的考查实现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3种水平的评价;学业评价的两个关键词是“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以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主,关键能力以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为主.

1.3 研究内容

第一,在文献[2]和[3]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学学业质量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关系.认为一定意义下关键能力就是核心素养,从而用关键能力水平去衡量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是合理的,使学业质量评价在实践层面更具可操作性.第二,思索基于知识学习的关键能力3个水平[2-3]与《课标》学业质量3个水平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第三,基于文献[2]和[3]的研究成果,利用其给出的关键能力评价办法及双向细目表,在实践层面作进一步探索.其一,把握学业质量评价的内涵与关键,梳理传统评价方式的优点;其二,具体地,就书面闭卷笔试评价方式,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探讨:(1)单个题目命制;(2)整套试卷命制;(3)单个题目赋分;(4)整套试卷赋分;(5)评价结果的学业质量内涵及运用.

2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学业质量评价的根本

2.1 探讨学业质量与关键能力的关系

首先,《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数学学业质量水平是6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综合表现.”从学业质量的定义出发,可以探讨其构成的要素与依据.第一,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和体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描述,将6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3种水平,得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4];第二,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数学学业质量标准,分为3种水平,其主要依据有三:课程目标中的“四基”“四能”与课程内容标准;6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体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从构成要素与划分依据看,一定意义下,数学学业质量水平就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学业质量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关系

其次,《课标》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描述为:“……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者认为,关键能力是评价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抓手:其一,“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就是其理性精神,作为“人的发展”,就体现为人的认识力——思维力、判断力、洞察力、鉴别力、鉴赏力、辨析力、预见力等[5],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根据“冰山理论”,本身并不容易评价,定量评价更是难以做到.其二,史宁中教授认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就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6],而“三会”一定意义就是关键能力.例如,“数学运用”是关键能力,主要表现为“数学建模”,就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去解决问题,而“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这说明关键能力的表现就体现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其三,有观点认为,“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是同义词[7].前已述及,数学学业质量水平是6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综合表现,所以,一定意义下,可以以关键能力水平去评价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从而也就可以评价其学业质量水平.

2.2 理解关键能力三级水平划分的内涵

喻平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关键能力来评价学业质量水平[2-3].其主要观点是,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和知识创新既反映了学习的3种水平,又蕴含由学习转化而来的数学关键能力形成的3种水平,知识学习的3种水平又对应着核心素养的三级水平.这样就可以以6个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水平去界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进而去界定其学业质量水平.其框架构成与关系如图2.

图2 学业质量水平与关键能力的关系

喻平教授上述基于知识运用的关键能力三级水平划分,与《课标》学业质量三级水平划分是相通的.首先,如前所述,学业质量水平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知识是生成能力的本源,进而是形成素养的本源.依据知识运用的3种水平.去评价关键能力,进而去评价学业质量,就是抓住了学业质量评价的根本.其次,就具体内容的表述来看,二者“几乎”是一致的.以三级划分的“水平二”为例,关键能力水平二“知识迁移”界定为:“能够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或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3]而《课标》“学业质量”水平二的表述为:“能够在关联的情境中,抽象……发现……并提出或转化为……能够在新的情境中选择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里,“新的情境”与“关联的情境”相对应,其本质就是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可见二者在知识的迁移上是一致的,都突出强调了运用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第三,这种关键能力的三级水平划分,构建了《课标》学业质量评价的一个框架,显然,这个框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同时也要指出,核心素养本身包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根据“冰山理论”,这种基于知识应用的关键能力水平划分,却只能应用于在“水面”上的“行为”部分的评价.虽然前文已论述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但根据核心素养包含“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应当不是核心素养的全部,从而用关键能力去评价以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内涵的学业质量,也许还不够全面准确.二者的内在联系,用知识运用水平去评价关键能力,再用该关键能力去评价学业质量水平,客观上的吻合度多高、可信度多大、还要怎样调整优化,都是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一步努力探索的课题.

2.3 把握学业质量水平评价的关键

第一,双基是学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生成于知识”,“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3]所以,“双基”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从而是学业质量的组成部分.例如,即使是公式直接套用解决问题,也属于“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研究者用“高级搜索”发现,《课标》中动词“理解”共出现287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195次】,其中“学业质量水平”中出现20次,是《课标》中动词出现频率最高的.“理解”大多是指对知识的理解.这或许说明,一定意义下,《课标》更加重视“双基”.因此教学依然要重视落实“双基”;相应地,在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时,要注意突出“双基”.例如,设置一定数量的基础题、简单题,考查“知识理解与直接应用”(这属于学业质量一级水平).

第二,解决陌生情境下的新问题,是数学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知识迁移还是知识创新视角,利用已有知识(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和已有学习经历经验,举一反三去解决未曾见过的新问题(相对于学生本人),是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较高水平的关键表现.因此,在评价学业质量水平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要突出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研究者用“高级搜索”得到,《课标》中动词“提出”共出现83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25处】,其中“学业质量水平”中出现5处,这里的“提出”,大多是指“提出问题”.一定意义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前提往往是要“数学地”发现问题;数学地发现问题,就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具体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每一级都有明确的表述:水平一要求“提出运算问题”“抽象出好问题”;水平二要求“发现问题并提出或转化为数学问题”;水平三则要“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提出数学问题”.可见,设置恰当情境,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应当成为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2.4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课程改革成败之关键.数学,有其不变的本质;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改革都不是全盘否定、另起炉灶.学业质量评价也要继承传统评价的优势并发展创新.

其一,重视“双基”考查.例如,考查“记忆水平”的公式直接运用的简单题目(比如,填空题考查单一的、简单的知识点)依然要保留,而且仍要占有一定的比重.

其二,以分数量化学业质量水平.《课标》指出,命题要“在传统评分的基础上……进行评价”[4],可见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与传统评分形式结合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必要与可行的.环顾当下的高考模式,包括新近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数学科目考查都是以分数来量化水平的.若这里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不对接高考,不以分数量化,必然造成平时教学与考试评价、学业质量评价与高考(甚至平时阶段考试)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就闭卷笔试而言,打通学业质量评价与当前以分数量化的传统形式的评价,既考虑到了现实需求,也是学业质量评价所需要的.

其三,将分数与质量水平结合.《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给出了3种水平划分,这在一定意义下还是粗线条的、模糊的,也存在着一般等级评价的不足之处.有了分数,可以更精细地刻画;若将分数与等级水平对应起来,就可以使评价结果两种形式并行,更加准确地描述,更多视角地分析,其结果的参考运用价值也就更大.

3 构建素养导向下闭卷笔试评价的模式

3.1 单一题目命制

单一命题命制是命制整套试卷的基础,值得探索研究.

案例1是由传统形式题目改编.基于核心素养立意,以评价关键能力水平为目标,选择一些现成的题目去改造,作为命题的一种途径,具有可操作价值与普遍意义.

立意:主要评价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核心素养水平;以现实生活背景设置应用题,主要应用三角函数、导数等知识解决问题.

寻找题源:(这里选定2018年高考数学江苏卷第17题)

某农场有一块农田,如图所示,它的边界由圆O的一段圆弧MPN(P为此圆弧的中点)和线段MN构成.已知圆O的半径为40米,点P到MN的距离为50米.现规划在此农田上修建两个温室大棚,大棚Ⅰ内的地块形状为矩形ABCD,大棚Ⅱ内的地块形状为△CDP,要求A、B均在线段MN上,C、D均在圆弧上.设OC与MN所成的角为θ.

(1)用θ分别表示矩形ABCD和△CDP的面积,并确定sinθ的取值范围;

(2)若大棚Ⅰ内种植甲种蔬菜,大棚Ⅱ内种植乙种蔬菜,且甲、乙两种蔬菜的单位面积年产值之比为4:3.求当θ为

改造设想一,添加第(3)问:

(3-1)由这个问题,你能构造一个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它吗?

或(3-2)你能把这个问题作一般化处理吗?请给出解答.

分析:就答题而言,可能有如下变化:变化所求,求面积变为求长度,求线段的长变为求弧长(这其中构建的函数模型有质的变化);变化背景,变优弧为劣弧,变半圆为关于y轴对称的抛物线,变对称图形为一般函数曲线在第一象限的情形(比如,考虑过图象上一点分别做坐标轴的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等等).

该题数学关键能力考查分布如表1.

表1 案例1考察数学关键能力分布

这里,把问题做一般化处理或提出一个新问题,问题具有发散性,属于“知识创新”水平,改造的题目难度变大、综合性增强,由于第(1)问较容易,第(2)问属中等难度,并且几个问题之间有联系,难度梯次递进,故改造后的题目可以较全面地评价“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水平.

改造设想二,考虑变化条件:例如不给出参数,不在图形上连接OC,或者去掉第(1)问,直接提出后面的问题,等等.

案例2是由课本例、习题改造.课本例、习题具有基础性、典型性与发展性,是高考等各类考试命题的重要来源,也应是学业质量评价命题的重要参考.

立意:该题拟主要评价“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根据学业质量水平标准,“数学抽象”“数学建模”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三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能够用数学眼光找到合适的研究对象,能够在综合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得到的数学结论的基础上形成新命题;运用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和相关知识,创造性地建立数学模型[4].

背景:阿波罗尼斯圆有丰富的数学文化背景,又是重要的曲线,性质应用广泛,研究方法典型,在高考数学(江苏卷)中备受青睐,常考常新.在苏教版教材中也多次出现其影子:

【苏教版必修2(2012年6月第4版)第112页习题12】已知点M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那么点M的坐标应满足什么关系?画出满足条件的点M所构成的曲线.(易求得该曲线方程为 (x- 1 )2+y2=4,它表示一个圆)

【苏教版选修1-1(2012年6月第3版)第36页习题12】已知点M与椭圆的左、右两个焦点的距离之比为求点M的坐标 ),( yx 满足的方程.(易求得该曲线方程为x2+y2+26x+25=0,它表示一个圆)

基于这个背景,立足于上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评价立意,设计如下题目:

(1)解答下列问题:

① 已知点M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那么点M的坐标满足什么关系?画出满足条件的点M所形成的图形.

(2)在解答问题(1)的基础上,请你提出一般化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将上述问题情境与椭圆、双曲线定义联系对比,你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并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该题除重点考查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核心素养水平外,解答过程还将体现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水平,其数学关键能力考查分布如表2.

表2 案例2考察数学关键能力分布

分析:第(1)题就是根据条件直接求方程,是知识的直接运用,属于一级水平,不但是需要考查的,而且是后续研究的基础.

在(1)中,将两个小题放在一起,意在让学生作对比研究,注意到它们有一个共性:都研究了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比的点的轨迹问题,所得轨迹都是一个圆.这不应该仅仅是个偶然,背后可能有必然的原因,由此进行合情推理.这样,就较为自然地让学生提出问题【第(2)题】,由于要求提出“一般化”的问题,问题指向明确,所以难度并不太大,属于二级水平.提出问题及其解答如下.

问题: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比为常数λ(λ≠1)的点M的轨迹.

略解:设F1F2= 2 a,以线段F1F2所在直线为x轴,它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得 M F1=λMF2,即整理得

它表示一个圆,这个圆叫做阿波罗尼斯圆.

第(3)题,则让学生基于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立足于数学内部,基于知识发展,从完备知识结构视角,提出新的问题.事实上,在解决(1)(2)题的基础上,再把过程及结果与椭圆、双曲线的定义作比对,它们分别探究的是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比、之和、之差(绝对值)为定值的点的轨迹问题,从四则运算的角度来看,此情此景,提出如下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问题: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距离之积为定值k的点M的轨迹.

略解:设F1F2= 2 a,以线段F1F2所在直线为x轴,它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得 M F1·MF2=k,即整理得

该案例是从教材的两道习题出发,关注到它们的共性,并对其进行引申,得到一般性的结论,这是对教材例习题的“深化”.这种依托教材的“挖掘”,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将阿波罗尼斯圆与椭圆、双曲线进行比对,从它们的定义之间的联系出发,自然提出“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积为常数的点的轨迹”的问题.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拓展方式渗透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突出了数学地“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经历这样的解题过程,对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将变得更加主动而有趣了.

3.2 整套试卷命制

单元、章节、期中、期末学业质量评价,乃至于高考,都需要命制整套试卷.素养导向下的试卷命制,要在上述单个题目命制的基础上,统筹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适当控制题量.评价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尤其是评价其较高水平,需要一些应用题、开放题,甚至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考查知识迁移与创新的能力,这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更长的答卷(表达)时间.因此,相对于当下的考试命题状况,延长答卷时间或适当减少题量,特别是适当减少选择题、填空题题量,可能是必要的.

其二,整体把握难度.前已述及,要有一定量的考“死记硬背”“直接运用”的简单题,即要有足量的考查学业质量水平一的题目;还要有部分考查质量水平一、二的题目,即将知识“迁移”至“熟悉的”或“关联的”情境中去;控制评价学业质量水平三的题量,并且这些综合题中要含有一定量的基础题,可采取分步设问,既考查所要重点考查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多级水平,又同时考查多种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突出重点考查的方式可以体现在全面考查、多次考查、多层次考查.

其三,多层次多角度设计.例如,设置不同类型的题型,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判断题、实验探究题等;设置不同的情境,生活的、数学内部的、科学的、综合的;不同的设问方式,一定量的开放题,甚至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还可以考虑题目位置顺序的变化.例如,不一定总是按由易到难排序,前面的题目可以难于后面的题;在一道题目中学习新方法解决问题,还需要将其迁移应用到其它题、甚至是序号靠前的题目上去.这一点,李尚志教授提供了例子[8-11].

3.3 赋分

3.3.1 单个题目赋分

喻平教授给出一些赋分建议,其中一个方案是:由各项分值确定题目的分值,一级、二级、三级水平分别计x分、x+1分、x+2分,视具体情况对x赋值,一般取1,得到各个关键能力不同水平的分数.这种计分方法,避免了出现分数情况,简便易行.若照此方案赋分,取x=1,则案例2的赋分如表3.

表3 案例2考察数学关键能力赋分

总分20分,其中水平一8分,水平二6分,水平三6分,分布大致是合理的.

值得讨论的是,解题过程中可能会呈现不同的思路,所展示出来的关键能力类别、水平不同,如何赋分呢?赋分是以命题立意倾向预设还是以解题过程给定?研究者倾向于前者.首先是要支持素养立意,即问题考查的主要是哪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在那些方面赋分;其次是考虑解答该题的通性通法、一定意义下的“优解”、多种解法的交集,这些是要重点考虑的,弱化或忽略其它次要因素.

案例3 已知关于x的方程x2- 2x-a=0有两个不相等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思路1 由Δ=4+4a>0,得a>-1.

思路2 函数y=x2-2x与y=a的图象有两个交点,如图所示,得a>-1.

思路1以考查“逻辑推理”核心素养为主,思路2除了考查“逻辑推理”核心素养还有“直观想象”核心素养,但思路1是通法,解法也“经济”一些,故确定所考查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逻辑推理”,而忽视“直观想象”.

另外,当不同解法在关键能力表现上无“交集”,就采取分别给分,即分数给在不同的关键能力之下.这可能会出现分数相同,但关键能力水平分布不一的情况.是否适当,也有继续研究的必要.

3.3.2 加分

《课标》指出:“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的评分应该遵循满意原则和加分原则,达到测试的基本要求视为满意,有所拓展或创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分.”[4]从知识学习的3种形态[2]而言,拓展与创新属于关键能力的三级水平.首先,加分要在满意的基础上加分,即首先要求达到基本要求,这是命题需要明确的;其次,加分也要分级考虑,比如视“知识创新”的“含金量”水平而定;第三,要尽可能给出明确的、可操作的细则,何时加分、加多少分、关键表现特征是什么……

以案例2为例,第(2)题是将问题“一般化”,难度并不大,只适用于满意原则;第(3)问从提出问题到建立方程,指向较为明确,也可以定位为达到水平三的满意水平;在此基础上,得到方程 (x2+y2+a2)2-4a2x2=k2后,这条曲线不是常规曲线,若能够从“方程视角”去研究其几何性质,如轴对称、中心对称、范围等性质,就属于利用“已有方法和探究经验”去研究新问题,属于“知识创新”水平了,应该考虑加分.比如,研究出一条性质加x分,在此基础上多研究出一条再加0.5x分,以此类推……

3.3.3 整卷赋分

前已述及,素养导向下的整套试卷,将包含更多的元素,更加全面准确地考查学业质量水平,其分数也应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里,研究者给出以下计分框架设想,如表4,并说明如下.

表4 整套卷赋分框架

(1)相对分.每套卷考查的目标、内容、难度可能有所不同,特别是每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比重往往是不均等的.例如,单元、章节考试卷,一般属于阶段性考试,考查的是阶段学习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由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知识对6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阶段考试应对某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所侧重.例如,对“函数”单元的考查,“数据分析”核心素养水平就难以做到充分地考查,甚至不必去考查,那么该项得分会很低或者为0,这是否意味着该“核心素养”水平就很低呢?即使是综合性的考查,也难以使6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所占比重相同.其实,学业质量水平是6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不必要也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分数,命题也很难做到这一点.若设置相对分,则可以使各种关键能力水平可比,更有利于整体把握6个关键能力水平,使看问题多了一个视角,这可能是有意义的.附带说明,若整套卷总分设为150分,则相对分以(本项得分÷预设项总分)×150 计,例如A2=(A1÷A0)×150.

(2)权重.统筹考试目标、关键能力水平分布、知识内容所占课时比重、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等诸多因素,设置6个关键能力所占权重分别为m1、m2、···、m6,其中m1+m2+···+m6=1,这样就得到该关键能力的权重得分分别为m1A2、···、m6F2,使该项得分更趋合理.至于权重m1、m2、···、m6的确定,要根据具体情况统筹多种因素确定.例如,单元考试教学内容为“概率与统计”,在求出各关键能力标准分后,提高“数据分析”权重计算总分,一定意义下,可以突出该阶段考试重点,可以重点考查该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发展了的“数据分析”核心素养水平;又如,阶段考试知识为函数,较少涉及“概率与统计”内容,则应该设“数据分析”关键能力权重较小,甚至可以设为0,即该次考试忽略此项关键能力的考查;再如,在“立体几何初步”的考查中,就关键能力评价,主要是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应该占有较大权重,而“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占有权重很小,或者忽略,其它关键能力也要统筹考虑.

(3)总分.以H=m1A2+···+m6F2作为整套卷总分,即作为该综合卷6种关键能力水平的结果(以分数量化),由于已适当调整权重,使之更加贴近评价目标,因此一定意义下,这个总分就可以作为相应阶段学业质量评价的结果.

4 分数的内涵与结果运用

这里以整套试卷得分为例.由上述分析,每一个关键能力评价的分数转化为相对分后,就使得各种关键能力水平可比;总分H由各种关键能力评价标准分、权重分而得到,它统筹各种因素,包括学习内容、课时比重、知识要求层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等,可以认为它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阶段学业质量水平.分数高,就认为其学业质量水平较高.

若将分数划分为几个区间,并与学业质量水平对应起来,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刻画其学业质量水平.例如,规定60~75分为学业质量水平一,76~80分为学业质量水平二,86~100分为学业质量水平三.若总分150分则按相应权重转化.如此,不仅可以利用分数反映学业质量水平,而且还能够对于位于同一个质量水平的再进行细分:例如,两个个体得分分别为78分、82分,均属于二级水平,但一般认为得分高的学业质量水平高于得分低的水平.两个群体之间的比较也如此.

猜你喜欢

学业关键考查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艰苦的学业
高考考好是关键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