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教研室运行现状研究

2019-11-16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长江丛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研室负责人办学

■王 凤/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我国颁布高校“扩招”政策后,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管理任务日渐繁重,以往传统的单级教学管理模式已经难以符合新需求,构建校系二级管理体制成为大势所趋。教研室作为教学管理基层单位,具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责,更应在二级管理模式下对其进行完善与创新,使其作用更加突出。

一、校系二级管理下教研室的运行现状

近年来,高校为了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运用、降低管理成本、激发各学院、系的办学其热情,贯彻落实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学院办学自主权得以扩大,增添了办学活动,使各学科的整合与发展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目前部分学校、院系仍然将办学重心放置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忽视对教研室的建设。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新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科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社会等诸多工作均在不断的向外延伸,在无形中增加了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难以,加上对此方面工作的重视力度不足,许多新问题不断产生,对学校与各大院系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现阶段,教研室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研室师资水平不高

教研室不但具有教书育人的作用,还需要从事科学研究,这些都需要教师们来完成,师资队伍的合理性对工作的完成度具有直接影响,也对教师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部分高校的教研室师资队伍中,大多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等问题,本科学历教师较多、硕士以上学历较少。另外,高学历并不代表具有高素质,作为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拥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以及深入了解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但在教研室现有教师中,他们大多不符合上述要求,所拥有的知识与学科技术的结合度较差,对教研室的工作效率与水平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二)教研室教师缺乏实践锻炼机会

教研室教师通常根据日常需求自我学习,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很少拥有外出培训与深造的机会,少部分教师拥有企业兼职的机会;学校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大多为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主要是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无法为每位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只能满足少数教师的短期学习要求,还有部分原因是受待遇的影响,只有上课才会有按劳分配的资格,而外出进修深造的待遇较低,甚至还需自己承担部分费用。因此,部分高校能够为教师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主动要求深造的教师也不多。

(三)教研室的权责分配模糊

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教研室不但具有特定的职责,还应具备相应的权利。但事实上,大部分教研室存在“义务多、权利无”的现象,其作为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承担教学与科研两项职责,也应享有相应的权利,对所属教师进行管理和监督,对教师进行简单的奖惩均难以实施,抑制了教师与实验员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性,进而影响教研室作用的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因没有实际权利,也很难高效的完成教研室相关工作。

二、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下教研室的建设措施

针对目前校系二级管理下教研室的运行现状,应加大对其管理力度,出台相应的政策与规定使教研室建设得以强化,促进其作用与职能的充分发挥,使学校、学院、系与室的各项工作均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一)提高教研室师资水平

教研室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研室的整体建设,对此,应要求所属教师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有高超的职业素养,在负责人的选拔上更要科学民主,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选出具有强烈责任感、事业心、勤勤恳恳、具有开拓意识与进取精神的人,起到带头人与领头羊的作用。另外,教师队伍的选拔也应把好质量关,适当提高硕士学历以上教师的比例,在相互信任、协调合作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促进教研室整体师资水平的提升。

(二)赋予教研室的责、权、利

许多高校教研室工作因长期忽视而走上“形式化”道路,无法充分发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职能,这与责权利模糊具有较大的关联,对此应明确教研室负责人与教师的各项责任与权利,这对于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改善当前教研室运行现状来说显得十分必要。

1、明确责权利

教研室的“责”主要是指通过负责人以身作则,提高每位成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职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教研室的“权”主要是赋予负责人招聘考核权、教师聘任权以及相关经费使用权。教研室新成员的加入、教师的续聘、教研经费等均需要得到负责人的认可;教研室的“利”主要是学校借鉴国内外相似院校的做法,给予负责人相应的岗位津贴,在同一个院、系中的教研室工作量往往不尽相同,如若岗位津贴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势必会抑制负责人与成员的工作热情,因此可采用基本工作津贴与超额津贴区别发放的方式,可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创新岗位津贴发放模式

为了提高校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教研室的运行情况,应积极打破传统“一刀切”岗位津贴发放模式,采用基本工作津贴与超额津贴区别发放的方式,成员们只要完成基本工作量,即可享受超额津贴待遇,超额工作量包括新专业申报、重点学科申报以及学位点申报等等,此种方式可有效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充分调动负责人与成员的工作热情,促进教研室建设与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证明,成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光靠喊口号是不长久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奖励政策与相关制度;对于成员来说,应树立积极奉献的精神,以奉献集体为荣;对于组织来说,也应对个体成员的奉献给予适当的认可与奖励。

(三)强化教研室工作的考核力度

二级管理模式教研室各项工作的考核力度也应有所提升,学院应定制与教研室各项工作相关的评价指标,并针对工作过程与目标进行考核,包括负责人职责、教研室工作年度目标等等。在年度目标制定时应尽可能的细化,并使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匀分布,再将各个目标细分到各成员头上。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指标可设置为精品课程开设数量、学术论文发表篇数、教材出版情况、优秀科研成果等等。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各项特长,每年的考核可制定出可相互替代的方式,使教师能够利用自身特长,后在某段时间内重点钻研某项研究,而另一端时间用来强化研究。总之,在教研室负责人考核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有奖惩,使整个教研室的作用与职能得到充分调动。

(四)丰富教研室活动

在二级管理模式下,教研室的作用应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以往传统教研室活动较为单一老化,且容易流于形式。为了改变此种运行现状,应使此项活动多样化、定期化、实效化,将校内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专题研究与实践考察结合起来,打破时间、地域上的差异,每学期至少开展特定数量的教研活动,在此基础上,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等专题讨论。另外,还要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水平,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走出去”便是尽量多的为教师提供进修与深造的机会,使其可以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教研室工作变得科学高效;而“引进来”则是吸引更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专题讲座,促进教研室的现代化建设,使其在校系二级管理模型下实现健康高效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研室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大地位。同时,在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需要高校对此加强重视,明确教研室负责人的责权利、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使教研室作用与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院整体办学水平,获取更多的办学效益。

猜你喜欢

教研室负责人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走进大山里》
社区银行管理思维探索与思考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激励机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院项目管理负责人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