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

2019-11-15范秀娟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积极心理学高校辅导员

范秀娟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高校思政工作的一线人员,直接影响着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但因为面临工作内容繁杂、多角色冲突、发展前景不明等职业困境,辅导员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本文阐述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了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1.高校辅导员的基本情况及职业倦怠情况

据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会有不同的表现。如初级职业倦怠表现为辅导员对学生缺乏关心和责任心,对工作缺乏热情和耐心;中级职业倦怠表现为辅导员失去工作热情和信心,甚至排斥和厌烦工作,自我认同感低,常感到前途迷茫、悲观、失望;高级职业倦怠表现为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完全失去信心,不愿与他人交流,远离同事和学生,对学校环境和管理抱怨甚多。笔者通过对所在高校的36名专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3%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处于初级状态,86.1%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处于中度职业倦怠状态,高级职业倦怠辅导员所占比例为5.6%。

2.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心理情绪、社会行为、生理躯体三个方面。在心理情绪方面,产生职业倦怠的辅导员主要集中表现在情绪上,比如经常出现烦躁、焦虑、紧张和压抑等心理现象,没有工作热情,对学生缺乏耐心,经常处于精神疲惫的状态,因害怕突发事件而整天提心吊胆,神经高度紧张。在社会行为方面,产生职业倦怠的辅导员缺乏积极主动性,得过且过,对上级安排的工作消极怠工,不能结合实际情况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甚至有转岗的想法。在生理方面,产生职业倦怠的辅导员表现为容易产生疲劳,失眠,肌肉紧张,腰酸背痛,精力不集中,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下降,身体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职业倦怠是由多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1)工作超负荷,压力大

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照师生比例不低于1∶200,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实际上,很多辅导员所带人数远远超过200人,而且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大部分都是由辅导员完成的,除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学业指导、心理疏导、活动开展、资助帮扶、评奖评优、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党建团建等工作都需要辅导员一一落实。这样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辅导员必须做到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经常加班或在工作时间外处理一些事情和突发事件,时刻做好处理各项突发事件的准备,这使得辅导员私人时间被大大挤压,经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容易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倦。

(2)多重角色冲突,头绪多

高校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既要受学校工作部门领导,又要受所在院系的领导,还要承接来自学校教务、团委、财务、保卫等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除此之外,辅导员还扮演着家庭和自身的角色,他们在多种角色中不断转换,反复的角色迁移必然加剧辅导员对工作的困惑。

(3)生涯规划不明晰,职业声望低

高校辅导员兼顾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实际上他们的身份十分尴尬,几乎所有行政职能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摊派工作任务、发号施令。专任教师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无论什么专业背景和学历层次都可胜任。辅导员整天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常处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状态,难以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很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同时,大部分辅导员所学专业与工作内容难以对接,导致辅导员面对困境无所适从。辅导员高投入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支持,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地冲击,导致职业倦怠。

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辅导员的个人因素,这是职业倦怠产生的内部动力。由于辅导员工作繁杂,头绪多、要求高,因而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而在进行人才引进时,高校往往只通过简单的筛选、面试流程,没有建立心理测试机制,无法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抗压能力等心理特质。辅导员在沟通交往能力、应急应变能力、抗压能力等方面往往有所欠缺,在工作中常常疲于奔命,焦头烂额。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出现疲惫、焦虑,产生挫败感,形成职业倦怠。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1.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提升高校辅导员成就感

要想有效缓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还是要靠高校辅导员自身调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曾说过:“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面对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疑惑,辅导员需要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保持一份快乐的心情、一种平和的心态,投入学生工作,这样才能舒缓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要求辅导员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积极调整认知、控制情绪、释放压力,培养积极的态度,乐观主动地看待事务性工作,经常挖掘和发现辅导员工作的内涵和乐趣。同时,高校应该建立心理培训和心理支持系统,让辅导员获得更多的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主动学会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给辅导员创造情绪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辅导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消极心态,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2.构建积极向上的人格,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

美国最新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构建积极人格是改变一个人思维与行动方式最有效的方法,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广泛运用于预防人们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在缓解职业倦怠时,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构建与塑造积极人格。当面对由于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因素时,高校辅导员只有改善认知方式,及时调整心态,对所遭遇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和判断,才能坦然面对,悦纳自我,激发工作热情。要想构建积极的人格,首先,高校辅导员要树立职业自信,提升职业幸福指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高校辅导员处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一线,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是最直接、最经常、最全面、最丰富的,因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最广泛、最深刻、最久远,对校园安全文明建设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从事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属于复杂劳动,对工作能力和工作方式方法要求很高,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差事。其次,高校辅导员要合理调节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辅导员工作中的内涵和乐趣,高校辅导员工作虽然繁杂,但做的是影响人、改造人、发展人的工作,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况且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会遇到很多值得感慨和欣慰的事情,当学生取得成绩时,也会让高校辅导员觉得所有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最后,高校辅导员要提高岗位胜任力,增强自我效能感,加强与岗位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网络、写作应用技能,提升处理应急事件的反应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在工作中体验和实現自己的价值。

3.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提升高校辅导员归属感

首先,高校要增加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给予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他们融入学校,在融洽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中开展学生工作。其次,高校要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不断构建和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通过外出学习、实践调研、岗位流动,开阔辅导员的视野,培养辅导员多方面的工作能力。如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等团队,开展辅导员传帮带活动,创建学习型辅导员团队,促进辅导员的专业成长,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最后,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工作考评制度,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师德师风、科研成果等多个角度出发,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合理的量化和科学规范的考评,让辅导员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积极心理学高校辅导员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