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利针伞形刺加温针和齐刺温针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9-11-14王邦博罗和平王丽娟杨晓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伞形肩周炎肩关节

王邦博, 罗和平, 王丽娟, 杨晓倩

(海南省中医院针灸科,海南海口 570203)

肩周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SP)是以肩痛和关节局部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以肩关节囊、周围韧带、肌腱、滑囊为主要病灶的慢性特异性炎症[1]。肩周炎又可以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凝肩、五十肩等,该病对患者上肢功能影响明显,发病后若不能及时诊治,病情加重将导致肩关节发生广泛粘连,后期需要手术才能明显改善病情。随着人们肩部姿态长期劳累或运动过度,该病呈现出多发和低龄化的趋势[2,3]。目前肩周炎主要采用物理方法、局部封闭或非甾体药物进行治疗,不同文献报道中临床疗效差异较大,但均有较多患者出现病情反复或不能根治的情况。针刺或针灸作为一种物理性治疗手段,对肩痹和漏肩风等病症具有活血化瘀和行气止痛的功效[4-7]。但祖国医学中针刺类型较多,不同疗法适用疾病和适用条件均有一定差异,本研究探讨圆利针伞形刺加温针和齐刺温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南省中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180例明确诊断为粘连期肩周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4]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骨伤科学》[5],结合患者临床表现、X线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疾病分期为粘连期(中期),即患者自觉肩部严重酸痛,肩关节各方向活动范围均有严重缩小、受限。

1.3纳入标准

①年龄40~65岁;②肩关节处无严重创伤或手术史;③无凝血功能障碍或肿瘤疾病;④无骨质疏松等骨科疾病;⑤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颈椎病严重的患者;②肩部皮肤破溃的患者;③类风湿关节炎或因胆囊炎而引起肩部疼痛的患者;④有肌肉萎缩或痉挛的患者;⑤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⑥精神不正常或语言表达受限的患者。

1.5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3)、尼美舒利(广州真和新君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10358)治疗。

1.5.1 对照组 给予齐刺温针治疗。患者取坐位,暴露患肩。取一次性无菌平柄针灸的圆利针(乐灸牌,中德合资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4 mm×50 mm),先在病变部位正中和前后各直刺一针,三针齐下,针距2寸,深度直至病所,得气后留针,在留针过程中,将1 cm×2 cm温灸艾柱(汉医牌,中国南阳绿莹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插在针柄上,艾柱距皮肤约2 cm,再从下端点燃施灸。如若患者感觉灼烫难忍,可放置一张硬纸片在穴区,缓解热量和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每次每针用温灸艾柱灸2壮[8,9]。每周治疗5 d再休息2 d,4周后统计疗效。

1.5.2 观察组 给予伞形刺加温针治疗。患者取坐位,暴露患肩。取一次性无菌平柄针灸圆利针(乐灸牌,中德合资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4 mm×50 mm),在病变部位阿是穴正中直刺一针,先行前后上下苍龟探穴式的伞形刺,角度以45°角斜刺,再直刺得气后留针;然后在周围前后上下刺4针,每针都距中间圆利针2寸,且每针都行前后上下45°角斜刺的苍龟探穴式的伞形刺,再直刺得气留针,深度直至病所。得气后留针,在留针过程中,将1 cm×2 cm温灸艾柱(汉医牌,中国南阳绿莹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插在针柄上,艾柱距皮肤2 cm,再从下端点燃施灸。如若患者感觉灼烫难忍,可放置一张硬纸片在穴区,缓解热量和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每次每针用温灸艾柱灸2壮[10,11]。每周治疗5 d再休息2 d,4周后统计疗效。

1.6观察指标

1.6.1 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检查时由医师用大拇指按压患者肩关节病灶处,由患者感知疼痛严重程度,并当即在一张纸上对疼痛感进行评价。该纸为画有10 cm线段的评估工具,横线起始段标记0、末端标记10,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进行量化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剧烈[12]。

1.6.2 肩关节功能评分 嘱患者将手前屈和外展,根据前屈位置及外展范围进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手前屈评分方法:前屈到腰部(2分)、前屈到剑突(4分)、前屈到颈部(6分)、上抬到头顶部(8分)、举过头顶部(10分)。手外展评分方法:外展0~30°(0分)、31~60°(2分)、61~90°(4分)、91~120°(6分)、121~150°(8分)、151~180°(10分),总分区间2~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相对越好[13]。

1.6.3 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 要求患者根据医师的操作示范依次做前屈、外展、后伸、外旋、内旋5组动作。患者做上述动作时,要求其尽可能做到每个动作的极致,保持5 s而不出现剧烈疼痛感,调查人员及时记录患者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度[14]。

1.7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对肩周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疼痛完全消失;显效:肩关节活动尚未恢复完全正常,疼痛有明显减轻;有效:疼痛基本得到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得到一定改善;无效:经治疗后,疼痛和患者肩关节活动并无明显变化。

1.8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90例患者中,男47例,女43例;平均年龄(48.04±7.93)岁;病程(5.87±4.28)月。对照组90例患者中,男51例,女39例;平均年龄(46.52±7.86)岁;病程(5.45±3.91)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治疗后3.36±1.24①2.48±1.51①②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90 90治疗前5.61±1.79 5.65±1.82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he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s/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he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治疗后58.93±6.11①63.06±5.72①②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90 90治疗前40.43±6.75 40.38±6.90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的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的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activity of shoulder joi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N观察组内旋22.44±2.53 42.97±3.64①22.60±2.91 47.82±4.06①②90 90 90 9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前屈73.42±9.85 92.85±12.16①74.26±10.31 143.91±10.97①②外展53.67±9.19 139.86±6.70①53.93±9.57 148.78±6.96①②后伸15.27±2.93 34.12±6.47①14.98±2.67 35.74±7.04①外旋27.15±4.28 43.83±5.51①28.23±4.54 44.96±5.12①

2.5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4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92.2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n(p/%)

3 讨论

肩周炎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的常见病和慢性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部分人群由于肩部软组织病变萎缩、长期过度劳动、肩部急性挫伤,长此以往会导致肩关节发生病理性损伤,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影响人的正常生活[14]。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是由于肱二头肌出现腱鞘炎,随着病情的发展,炎症加重进而导致关节粘连,影响盂肱关节正常活动。而从中医角度来看,肩周炎属于一种痹病,寒与湿、劳损挫伤及气血不足与它的发生密切相关[15]。温针[16]包含的具体方法较多,圆利针伞形刺加温针和齐刺温针作为最常用的两种,其对软组织病变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不同疾病实践取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本研究发现,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说明齐刺温针或伞形刺加温针对肩周炎患者疼痛控制和功能恢复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针刺或温针治疗肩周炎的机制,西医认为可能与温针灸能够促进肩关节周边聚集的致痛物质快速被吸收有关,同时适当的刺激有助于改善肩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其新陈代谢,进而有效缓解患者肩部肌肉痉挛有关[16]。中医认为凝肩属于痹症范畴,多因寒湿痹阻经络或气滞血瘀或气血不足所致,温针针刺有助于温通经络,祛湿散寒以及行气活血,“通则不痛”,从而改善肩关节的疼痛与粘连。温针一名首见于《伤寒论》,明代兴盛,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而温针灸疗法,其机理是经灸针传导艾条燃烧时的热力至针灸的穴位,不断给予热力刺激,传输能量,能够温经通络、化瘀止痛、扶正祛邪,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有极其显著的效果[17-19]。齐刺法,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说明齐刺法是治疗病变范围小而深的痹症的针刺方法。病处一针,左右两旁各一针,三针齐下。伞形刺,以患者病变部位为中心,共五根毫针呈伞形刺于病患处,且每针都行苍龟探穴式的因其针刺如伞和其形如伞,故称为伞形刺[20]。张芷怡[20]以伞形刺加温针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8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22%,说明伞形刺加温针相比单纯温针更为有效,但是该疗效优势发挥的具体临床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同时,观察组患者有效率虽然达到85.56%,但是并无更高水平,可能与患者治疗周期仅有4周,而肩周炎疗效显现需要长期治疗有关。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肩关节的活动度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说明患者肩关节的整体活动能力均有积极提升。分析其原因,由于治疗后患者疼痛大大减轻,肩关节在进行运动时也能逐步增加运动幅度,久而久之其肩关节的功能也会恢复得更好。同时,圆利针呈伞形刺于患者病变部位,艾柱的热量也呈伞形散布其周围,从而更完全地扩张血管、加快其血液循环,同时加速炎症渗出物的吸收,能够起到消除粘连、消除炎症的作用,随着患者肩关节局部病灶组织逐步恢复正常,其功能恢复也将进一步加速[20]。但是本研究并未对患者肩关节组织或血清进行生化指标含量检测,因此,患者肩关节局部炎症状态或炎症指标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探究。结合本研究过程中总结的治疗经验,通常认为由于肩周炎患者病情发作期间,其疼痛难以忍受,不止痛情况下进行康复治疗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临床医师应在患者症状缓解期逐步开展温针治疗,同时根据患者预后情况而调整温针使用频率和时间。

综上所述,肩周炎作为中医“痹病”的一种,圆利针伞形刺加温针和齐刺温针对肩周炎患者关节疼痛缓解、活动能力的增强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圆利针伞形刺加温针法对粘连期肩周炎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相对更好。本研究为单中心临床研究,病例数、样本量均有一定局限性,且患者主要采用中医针灸方法进行治疗。为进一步改善患者长期疗效,可在后续研究中考虑联合多家医院进行更为长期的观察,并进行多中心、大样本比对的临床观察,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伞形肩周炎肩关节
阿魏提取物对伞形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伞形花内酯处理对采后徐香猕猴桃果实灰霉病抗的影响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福建省伞形科新记录属
———东俄芹属
伞形信托为什么被“打击”
肩关节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