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探析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
2019-11-14广西民族大学
■邹 萍/广西民族大学
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方式,它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岗位适应力和职业发展力。思政课应积极参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塑造培养,以应用型人才素质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供给侧改革创新。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这门课,探索如何构建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一、“原理”课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笔者所在的项目组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抽样调查,主要从用人单位和教师、学生群体中了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并分析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思政课教学任务目标的内在联系,特别是结合“原理”这门课程的任务要求、课程特点,凝练提取出适合在“原理”课中开展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将其明确为本门课的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同时探讨了一级子目标,拟定了更为具体的指标点,形成了“原理”课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指标表格。
“原理”课素质能力培养指标目录(素质能力目标与一级指标点):
1、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1)理解职业与自我发展的关系;(2)理解本专业要求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理解其中包含的特殊性及其原因;(3)理解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作用;(4)理解知与行的关系,树立践行意识。
2、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1)查找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2)整合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3)树立知识产权意识,规范意识和诚信精神;(4)运用基本的电脑软件编辑信息资料、运用多媒体呈现思想、观点、材料的能力。
3、分析能力
(1)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现象的能力;(2)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关联分析、推导分析、比较分析等);(3)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4)学会运用辨证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4、表达能力
(1)在他人面前表达观点的情绪训练(敢说、乐说);(2)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说);(3)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会写)。
5、团队合作意识(能力)
(1)承担团队任务的主动性;(2)完成团队任务;(3)倾听、吸收他人意见建议;(4)给他人意见建议。
6、调查研究能力
(1)制订调查方案;(2)制作调查问卷;(3)实施调查的执行力;(4)撰写调查报告。
素质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指标体系初步建立后还需修改完善,使之更为科学、明确,这是回答“原理”课能够或者适合突出学生什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以此为依据,任课教师就明确了所谓“素质能力”的具体内容,能够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过程中获得更为清晰的目标指向。
二、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原理”课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及指标体系建立后要根据“原理”课的教学要求贯穿到具体教学章节的实践教学当中,形成以素质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原理”课实践教学体系。六大素质能力培养目标要贯穿全书,每一章节的实践教学活动至少要涵盖2-3个素质能力培养目标。
将素质能力培养目标融入“原理”课实践教学环节不是任意的,每个章节选择哪些素质能力培养目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应坚持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则。合理性就是素质能力培养目标的选择要切合教学章节本身的教学要求,与章节教学内容匹配度高,相互联系不生硬。可操作性就是所选择的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及指标在教学章节中要有对应的具体教学内容支撑,能够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具体结合到章节当中时应转化为教学活动设计方案、配套组织方案和相应的实施保障机制。本文仅以”原理”课第三章为例进行简要的设计说明。在教学开展前要做好实践活动的选题设计、相应的要求、评分方案等。章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并非越多越好,应有一个凸显教学目标的主要活动,其他实践活动作为支撑性活动、局部活动来开展,这样能够增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原理,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群众史观;(4)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人物。
(二)本章素质能力培养目标(注:小标题序号与课程素质能力培养指标目录序号一致)
(1)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2)分析能力;(3)表达能力;(4)团队合作意识(能力)。
(三)本章主体实践教学活动
活动形式:小组研讨-分工合作-组内分享-班级ppt汇报。
1、学时:6学时
活动内容:搜集典型案例诠释原理,分析案例如何体现原理,并把自己的分析在组内和全班进行汇报。(本章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群众史观,每一小组对本章原理要全覆盖)
2、活动步骤与要求
(1)小组讨论分工,0.5学时(素质能力指标 5.1,5.2,5.3,5.4)。每个成员都承担任务,每人搜集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并对自己搜集的案例进行汇报,每个同学都要制作一部分ppt。(2)搜集资料、制作ppt,1.5学时(素质能力指标 2.1,2.2,2.4)。(3)组内分享,1 学时(素质能力指标 3.1,4.1,4.2,5.3,5.4)。以小组为单位,成员间分享自己所搜集的案例,用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每个同学都要发言,成员相互评分、提改进意见。(4)完成 ppt,大班汇报,3学时(素质能力指标 4.1,4.2,4.3,5.4)。
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进行汇报,小组成员结合ppt内容汇报自己所搜集的案例,用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Ppt要求图文并茂。由其他小组组长进行评分、提改进意见。
做好总体性的实践教学设计后,教师对本章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步骤、要求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教师将本章的主体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与理论教学相补充,既加深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强化了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又能引导学生培养应用性素质能力。各章的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及指标应向学生提前公布,提高学生认知的指向性和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度,也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学运行和保障体系的建立
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原理”课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并取得实效有赖于相应的教学组织运行和保障体系的建立,从教学组织管理、教师队伍、教学基地等几个方面给予保障。同时,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导向下的实践教学活动须在课堂内外空间实施开展,这要求“原理”课教学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学基地网络,加强对教学基地的利用,开展深度合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取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