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翻译中接受理论的多元应用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

2019-11-14何凯琦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政治国

何凯琦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0 引言

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由中文翻译成外文”。因此,在一般文本翻译原则的基础上,外宣翻译更需要译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作为外宣翻译的重要作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治国理政》)英译本体现了对接受理论中受众主动性的重视,得到国外读者的积极响应与认同,取得了近年来我国政治类图书在海外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进一步推动外宣翻译走向成熟。

1 外宣翻译中的受众意识

接受理论,即接受美学,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首倡者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这一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上世纪80年代,英国翻译家纽马克将所有文本按其功能分为三大类别,其中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均强调目的语读者的主体地位,应使用符合目的语规范的形式来表达原文意义。上述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研究的文本中心范式,引导译者更多地关注读者的需求。可见,外宣翻译的受众意识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

在严肃的外宣翻译作品上,要想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的政治与文化体制,首先就要让受众能理解、欣赏和接受中国文化和表达方式。文字转换只是表象层面,这些文字是否能够有效影响受众,产生预期效果,才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和付诸实践的。换言之,对外宣传翻译要真正做到文化自觉,体现文化自信,必须具备充分的受众意识。因此,在外宣翻译中,需要不断探索语言技巧,关注话语对象是不同意识形态下成长的个体,最大程度的谋求中国声音和“中国关键词”在世界平台上被理解和尊重。

2 《治国理政》的译者思考

外文出版社原总编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审定稿专家徐明强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与翻译”讲座中,分享了该书翻译工作的实践经验。首先他提到的就是:外宣受众有何特点?——“外宣对象多为普通读者,常用词汇量在2000词左右,针对这些特点,外宣书刊尽量选用简单易懂和读者熟悉的词,少用自创词汇和具有强烈中国特色或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汇,这样才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3 接受理论在《治国理政》中的应用

3.1 译语的准确表达

所谓准确性,是指翻译要充分理解原文文本,巧妙处理从而合理传达原作用意,确保事实以及语言的准确性,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从接受理论出发,外宣翻译中准确地表达原作信息和用意,才能使读者有机会真正了解中国特色,正确看待中国文化。

例1:

原文:了解中国要切记盲人摸象。

译文:One needs to guard against drawing conclusions based on partial information.

分析:这句话中,译者将“盲人摸象”进行了释义。因为大部分受众也不理解这个四字成语的含义,直译反而容易令人产生误解。

因此,译文准确性不能以完全直译或意译的手段简单处理。接受理论和读者反映批评的理论家们认为,在对待作品批评理论的态度上,需要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把握的意识。同样地,译者、文本、读者之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能动地作用于文本,才能使得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在读者那里得到实现。

3.2 文化的异质性

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过分削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一味委曲求全去满足读者的文化价值观念。强调读者认知心理固然重要,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对外宣传的重要一部分。因此,读者主体性与文化异质并不矛盾,若在翻译中舍弃过多中国文化特色,很有可能也丧失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例2: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文:Governing a Big country Is as Delicate as Frying a Small Fish.

分析:这句话的翻译并未舍弃原文中蕴含的治理国家就像烹饪一道美味珍馐的含义,巧妙翻译了“若烹小鲜”这个谚语,即诠释了原文含义,又彰显了谚语中的深意。类似于谚语、寓言等中国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的鲜明标志,对众多国外读者有着巨大吸引力。因此,在进行汉语特有表达的翻译时,直译似乎较之意译更生动直接,传情达意。

简言之,译者在处理中国特定文化元素的时候需要仔细斟酌衡量,在保证受众可以理解的情况下,直译不失为体现文化独特风格的一种手段。这并不与接受理论相悖,相反,运用得当的直译更为读者感受源语文化魅力助力!

3.3 译语的读者取向

在《治国理政》英译本中,从接受理论出发,译者在很多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上,采取了“向读者靠拢”的归化翻译策略。对于译文中大量对读者认知心理的关照,也有许多质疑的声音。为此,资深外宣翻译工作者黄友义指出,我们就不能像过去给少数专家翻译那么简单。我们的译文要让他们看懂,这是当今,也就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之后中译外的一种新趋势。有的人说得让译文完整充分地保持中国文化元素,这个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和语言翻译是两码事,我们翻译的第一个目的是要让别人看的明白。

例3:

原文: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译文:neighbors wish each other well, just as family members do.

分析:这是习近平2014年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发言中的一句引用,体现了中国领导人朴实亲近的语言风格,也凸显了中国友好的邦交政策。而译者的处理方式简洁明了,以朗朗上口的方式,清晰传递了中国与邻为善的形象,口语化的语言也在无形间扩大了中国风格的受众范围。

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外宣翻译不同与文化翻译,表达与传递尽可能多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是根本目的。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为了传播中国话语,译者必须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翻译作品的受众和销量,也就必须对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直译有所舍弃,通过转换、删减等,解释出源语信息。

4 结语

外宣翻译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必然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在当前国际合作交流多元化,“中国声音”越来越被世界所聆听,因此外宣翻译更要注重读者接受程度和心理预期。《治国理政》英译本是当代外宣翻译的权威著作,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因此,针对翻译过程中的不同文化内涵与信息功能,译者以多元方式应用接受理论,引起读者共鸣,讲述中国故事,也为今后的外宣翻译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灯塔颂歌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露胎印花罐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基于大国视角的中国治理问题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论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