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高校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2019-11-13徐慧卿
徐慧卿
摘要:随着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我国高等教育在产学融合模式发展方面提出迫切需求,尤其是在服务当地经济和产业带动发展方面。通过研究我国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内涵,分析产教融合模式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内在关联,再结合德州市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专业建设方向、师资队伍转变、课程建设与实施等发展途径策略。
关键词: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046—02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发布国发办95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高校在产学融合方面已达到一个新高度。该文件体现了国家对于新时代国家经济形势与教育发展的高度关联的重视,同时也是政府教育强国战略的宏观设计。文件既表达了对产教融合的经验模式的肯定,也提出迫切提高的需求,推进和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产教融合领域的实践经验,确定了产教融合将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大方向。
一、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理念的提出和发展
1.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扩招,在不断学习和自我探索中,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规模呈几何系数提升,教学资源越发丰富并呈现多元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又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
在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也衍生出许多问题。一是前期发展在数量上增速过快,但是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培养的目标也同样应该体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差别,高速的发展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理念落后。二是高校是社会型人才的直接输出端,故而人才培养上的滞后直接导致社会各行业、单位、企业在人才选拔上的资源匮乏。三是学生就业与学生能力的矛盾,体现为企业往往追求的是短期的、快速的经济利益,而高校培养人才更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虽然目前高等教育也开始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的比例分配,但并不能马上起到实质性作用以解决该矛盾,最终从企业角度评价毕业生多为实际工作能力不足。
2.“产教融合”培养理念
产教融合培养的说法最早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该理念是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矛盾的产物。该理念出现之前,还有其他相近的理念提出,比如产学研、产学结合等。该理念的核心是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就业单位)、政府机关、高校等各方都参与进来,以推动社会发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当前地方产教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产教融合模式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产学融合与当地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为当地经济贡献度低,问题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模式中的参与度高低,是否起到导向引领作用,是否有地方政策上的偏向和资金支持,是否在校方和企业之间搞好协调。
产教融合模式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教育成本不均衡。当前的合作模式中,高校培养人才的成本与企业方付出的成本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分配失当。
产教融合模式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中,依旧理论偏重、教学浮于表面,产教融合收效较差。
二、德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
1.山东省产业结构发展
与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相符,山东省在漫长的第一产业发展中,逐步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调整,近几年持续呈现比重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人才需求发生转变,对于现代化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对知识型、技术型、高素质的高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2.德州市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作为鲁西北的历史名城、“九達天衢”的德州,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市。德州市以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制造、农业相关现代化产业,已逐步形成规模体系。从德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资料来看,德州市2018年的第三产业占GDP的42.8%,较上年增长7.6个百分点,增值达到1447.38亿元,总体呈现降一、平二、升三的良好发展态势。
从规模上来看,德州市的现代服务业以农副产品为中心辐射,根据2018年的统计,相关企业共计1539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占54.6%,休闲娱乐型企业(含个体)占45.4%。同时,德州市现代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发展门类逐步齐全,如表1所示。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利益相关者分析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者范围较广,与校企双方、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甚至社会媒体、地方经济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
1.校企双方和地方政府是紧密相关者
对高校来说,产教融合符合我国提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为高校进行产学研究、理实结合、服务地方经济提供广阔的资源。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人力资源,普通高等人才与产教融合下输出的高等人才对企业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企业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故地方政府一方面是产学融合模式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产学融合深度发展的保障者和指引者。
2.师生个体与行业协会是密切关联者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中心。教师包括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专职教师偏重于专业领域和教学方法、前沿科学技术的研究;企业指导教师偏重于实践中具体工作和问题的总结反馈,在理论、实验、实践的基础上增加经验感、阅历感,将所学知识变得有立体感,将校内所学与社会所需通过实际指导和训练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和协会则是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中介”,提供信息沟通平台,进行组织协调。
四、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发展策略
1.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
校企双方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适应区域产业升级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链(群)的对接。政府协调下,德州的企业要本着核心人才的培养与德州学院、山东华宇工学院等当地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本着当地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当地经济的原则,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师资队伍向“双师”转型
一是高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打造。由政府牵头为高校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同时教师考取专业技能证书,两者结合打造校内“双师”。二是积极引进企业导师,包括企业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工作经验丰富,要着重提高教学能力。政府对为高校提供实践指导的企业技术骨干应予以鼓励和发放补贴。
3.课程建设与实施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相符;二是通过打造仿真场景,开展项目化教学,将实际工作融入教学;三是通过规划学生职业生涯,让学生对专业、行业有系统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提高学习能力,实现终身学习。
五、结语
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没有固定的成功之道,所以各地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让合作中的相关者切实受益,最终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地方性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模式。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