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级分区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步救治时间及抢救效果的影响

2019-11-13孟艳婕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分区心电图分级

孟艳婕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四川 成都 610500)

分级分区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其认为急诊工作应按照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安排就诊顺序,对分诊护士的业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1]。分级分区护理已在急性胸痛、腹痛、胰腺炎等患者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2,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情发展快速,预后效果不佳,缩短患者就诊时间,保障其在时间窗内接受有效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唯一途径[4,5]。目前,关于分级分诊护理在急诊AMI患者中的相关报道较少,基于以上背景,我院开展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48例AMI患者,纳入标准: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确诊为AMI;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排除标准:排除已住院发生心肌梗死者;合并心功能不全未实施PCI治疗者;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语言表达障碍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256例(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与观察组392例(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对照组男191例,女65例,年龄23~94岁[(68.58±13.58)岁],心肌梗死部位:前壁133例,下壁70例,侧壁17例,下壁合并右室或(和)后壁36例,栓塞血管支数:单支129例,双支56例,多支71例,栓塞血管共454支;观察组男236例,女156例,年龄24~93岁[(67.25±12.05)岁],前壁178例,下壁113例,侧壁42例,下壁合并右室或(和)后壁59例;栓塞血管支数:单支201例,双支79例,多支112例,栓塞血管共695支。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 ①对院前急救怀疑为AMI患者快速转运回医院,提前联系院内做好接诊准备,回院后安排急诊科护士完成心电图与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诊断为AMI后同时心内科介入医生会诊,确诊后行紧急PCI手术,护士遵照医嘱进行抢救、治疗与护理;②急诊科接收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Ⅰ级与Ⅱ级,Ⅰ级患者立即进入抢救室,由抢救医生及护士完成心电图与心脏标志物的检查,Ⅱ级患者由急诊室医生完成心电图与心脏标志物检查,确诊后行药物或PCI治疗。

1.2.2观察组接受分级分区护理 ①选择5名急诊分诊护士进行护理培训,要求其掌握AMI患者临床病征、体征,能迅速识别AMI患者并判断其病情,依据患者病情将其分为Ⅰ~Ⅳ级。②分级分区:急诊区域分为红、黄、绿三大区,其中Ⅰ、Ⅱ级患者使用红色章,Ⅲ级患者使黄色章,Ⅳ级患者使用绿色章。Ⅰ级患者立即安排就诊,Ⅱ级患者10 min内就诊,Ⅲ级患者30 min内就诊,Ⅳ级患者按时间排队就诊。③分级标准:胸痛伴大汗淋漓者分为Ⅰ级,立即安排进入抢救室完成心电图检查与生命体征监测,确诊为AMI后,联合心内科介入医生会诊,行紧急PCI手术;胸痛、胸闷但未出现大汗淋漓者分为Ⅱ级,分诊护士在5 min内为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立即交与诊室医生;若诊断结果提示STEMI,则将其分Ⅲ级,则立即放入抢救室,若暂时无异常则安排至黄区,等待就诊。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救治流程时间:就诊至分诊评估时间、就诊至心电图时间、就诊至给药时间、就诊至备术完成时间。②两组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D2B)与总住院时间。③统计两组抢救效果:包括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存活率。④两组急诊护理满意度。⑤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流程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就诊至分诊评估时间、就诊至心电图时间、就诊至给药时间及就诊至备术完成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救治流程时间比较 (min)

2.2 两组D2B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D2B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及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D2B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比较

表3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

2.4 两组急诊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急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7,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急诊护理满意度比较 [n(%)]

2.5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统计随访6个月,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统计 [n(%)]

*连续矫正卡方检验

3 讨论

aMI是临床常见危重病,PCI冠状动脉再通率较高,能有效提高患者预后[6.7]。但PCI干预效果受时效性影响,积极缩短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保障在时间窗内得到相应治疗是抢救的关键[8,9]。我院研究发现,分级分诊护理能有效缩短AMI患者就诊流程中各环节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与存活率,减少后期心脏不良事件,优化患者预后。

有资料统计[10],AMI患者院内延迟主要归咎于院内护理管理不当,大型医院每日急诊患者数目庞大,而护士分诊能力不一,分诊效率低下,加上就诊流程缺乏规范性,延误了AMI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针对此积极开展分级分诊护理,提高分诊护士业务能力、简化并优化院内AMI患者救治流程,是提高时间窗内PCI救治率的有效方式[11]。

分级分区护理主要思想为:安排为危重患者优先就诊,保障其在短时间内得到抢救,并有效控制就诊秩序,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我院首先开展培训以提高急诊分诊护士业务能力,使其熟悉掌握AMI患者临床特征,迅速筛查出高危患者,并按照病情轻重缓急为标准,分配候诊区域,安排就诊次序,有效缩短高危患者就诊至确诊时间[12]。研究发现,分级分区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就诊至分诊评估时间、就诊至心电图时间、就诊至给药时间及就诊至备术完成时间,这与分级分区护理有效提高护士业务能力,优化就诊流程相关,与周浩等[13]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D2B时间控制在60 min左右,保证患者短时间内得到PCI治疗,以提高抢救效果,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疼痛,并提高其存活率,与李锦娇等[14]研究结果相似。随访6个月,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等心脏不良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抢救效果较好,患者预后更佳。

综上,分级分区护理能有效优化AMI患者就诊流程,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抢救效果,提高患者急诊就诊满意度与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分区心电图分级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思考心电图之176》
浪莎 分区而治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基于SAGA聚类分析的无功电压控制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