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改善胃脘痛患者临床症状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9-11-12张玥
张玥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方案对胃脘痛患者改善症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130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護理方案。对比2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中医护理方案可有效促进胃脘痛患者症状改善,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临床症状;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2
引言
胃痛是一种中医内科常见病,主要是由于寒邪犯胃,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脾胃虚弱等原因所致。上述原因均可引起患者胃气失和,肝气郁积,从使胃失濡,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引发胃痛。肝胃郁热型胃痛是胃痛的常见类型,该病症主要与脾、肝、胃等脏腑不调有关,其中大怒伤肝,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不通则痛而成胃痛,治则应以疏肝调肝,和胃止痛为主。本文就肝胃郁热症型胃脘痛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30例胃脘痛患者,患者均符合胃脘痛诊断标准,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35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44.13±3.95)岁,病程1年-5年,平均(2.47±0.72)年;对照组中男29例,女36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44.08±3.23)岁,病程1年-6年,平均(2.54±0.69)年。2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护理、生活起居护理、饮食调护及情志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医护理方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证候施护,主要包括:①胃脘疼痛:通过检查诊断,确定患者疼痛部位、性质、程度、诱发因素等。按照证型实施合理的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定时定量,避免食用辛辣、肥甘、煎炸食物,注意戒烟戒酒。可通过情志转移法对患者精神状态进行调整,应因人、因时、因地,运用开导式、情胜式、转移式等方法对其实施情志护理。按照医嘱选取穴位进行贴敷,常用有中脘穴、胃腧穴、足三里穴、神阙穴等。遵医嘱每次20min,每日1次,一般10d为1个疗程。按照医嘱选取穴位进行贴压(耳穴埋豆),按照病情所需,可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每次一般贴压5-7穴,每日按压3-5次,每次轻轻揉按1min-2min,隔3d-5d换1次,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②胃脘胀满:通过检查诊断,确定患者胀满性质、程度、诱发因素等。患者饭后应合理运动,除了散步以外,可选择做些简单的体操,以促进胃动力,缓解胃胀。按照食滞程度合理控制饮食,预防过饱,米汤及大麦粥对缓解胀气、排气及胃灼热等有效。避免食用易产气食品,如豆类和薯类。调整心情,预防情志刺激。③嗳气反酸:明确患者嗳气反酸频率、程度、与饮食关系等。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忌餐后剧烈运动,饭后不宜马上平卧。睡前不进食,夜间反流者,睡眠时应抬高床头约15cm-20cm。避免生冷饮食,少食用甜、酸之物,戒烟戒酒。指导患者保持良好起居习惯,注意保暖,保持良好心理情绪,疏导恼怒及抑郁情绪。按照医嘱进行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穴、内关穴。按照医嘱进行穴位按摩,取足三里穴、合谷穴、中脘穴等。④纳呆:注意患者饮食、口腔气味、感觉、舌质舌苔等情况,免肥甘厚味、煎炸食物。按照医嘱进行穴位按摩,取足三里穴、内关穴、中脘穴等。按照医嘱进行耳穴贴压,按照病情选取脾、胃、肝等合理穴位。
1.3 观察指标 按照《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对胃脘痛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消除或基本消除,疗效指数≥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疗效指数70%-94%;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一定改善,疗效指数30%-69%;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改善,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不满意:<60分,一般满意:60-85分,意:>85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胃脘痛多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脾胃气虚型引起,主要症状是疲乏无力、胃脘隐痛、食欲不振等。中医认为,胃院痛通常因外感寒邪、情志不畅、起居饮食不当而造成的,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予以辨证施护具有重要作用,可明显缓解因胃脘痛而造成的不适。肝胃郁热型是一种胃痛中常见的症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灼热疼痛,患者多痛势急切,同时伴有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泛酸嘈杂,脉弦或数,舌红苔黄等症状,其病机在于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横逆犯胃,不通则痛,进而引起胃痛。肝胃郁热型胃痛的临床治疗及护理主要以疏肝解郁为主。中医护理通过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调整饮食等方法,内外兼治,促进了胃肠蠕动,改善脾胃虚寒症状,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大大节约了治疗成本。中医护理方案可有效避免传统护理的缺陷,优化护理流程,使得护理工作更为具体,具有较高的人性化,更符合患者需求。经本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患者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方案对胃脘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辨证护理,可使护理工作的开展更符合患者病情需要,能有效促进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王小,赵艳.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2):96-97.
贺倩倩.胃脘痛患者应用中医情志护理对负性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4):256-257.
张萍.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6,31(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