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魏碑书风特点及影响

2019-11-12刘宇宇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
关键词:魏碑

刘宇宇

摘要:北魏是中国书法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的发展走向一个独特的巅峰。魏碑是这一时期的楷书碑刻。其中墓志、造像题记、摩崖刻石等就是“魏碑”的典型代表,北朝造像题记作为魏体楷书的典型,其中以《龙门四品》最为著名,即体现了一种书法的创新之风--起笔一拓直下,结字属斜画紧结,宽画平结,又体现北魏楷书走向成熟,并代表楷书发展方向。这种书风特点的形成对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也为后来清代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魏碑;龙门四品;书风特点及影响

一、北魏时期的文化背景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文化落后,南方代表着当时先进的文化,胡人入主中原,学习中原文化,北魏沿袭了汉与晋的孝道,对厚葬风俗进行传承,使得刻石颂德风起云涌。到北魏时,佛教已经在北方十分盛行。对于寺院,石窟的大量造就,促进了造像题记、摩崖石刻的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墓志、抄经。在迁都后的二十年,人们对于魏体楷书的热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与北魏楷书一路上升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此时北方流行的铭石书法,而南方传承的二王流美风格,以手扎为主的新体。

二、龙门四品的特点

龙门四品是魏碑书法中方笔之极轨,给人一种坚定,信念的感觉,一笔一画中蕴含着庄严肃穆,整体来看端庄方劲,这恰恰与北魏龙门石窟作为祈福祈愿的作用相吻合。龙门四品在点画之间的组合更加突出了造像题记结体紧结,总体来看龙门四品体现了魏碑书法宽画平结,斜画紧结的一个特征[3]。造像题记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斜画紧结”,在空间布局上外疏内紧,这时的重心偏上,这与南朝崇尚二王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面就《龙门四品》单个的艺术风格来进行分析。

(一)《始平公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作为“龙门二十品”中最盛名的作品之一,它的书法几乎全用方笔,如同刀切一般,棱角分明,是方笔的典型之作;大胆的体现了龙门石刻中的方,也成为魏碑方笔的代表。始平公在碑刻书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传统的隶书笔法进行了突破,行笔露锋,改变了以往的柔美书风,进而转化为刚健有力的风格,在整体章法布局上看,宽大博厚,把端庄肃严的北朝碑刻书风写出端严飘逸的感觉,为北朝刻石增添了不一样的风采。

(二)《孙秋生造像记》

《孙秋生造像记》[5]此碑书犀利刚劲,宽博朴厚,较《始平公造像》笔法多变,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6]《孙秋生造像记》多以方笔为主,点画之间错落有致,刀味很浓,横画成一定的斜势,峭拔劲挺,给人一种雄强刚建的感觉。章法处理上行列也较为整齐。清代康有为在评魏碑书法时说:“结体之密,用笔之厚,最其显著。”[7]整体来看体势教为舒长,在包世臣、康有为的学术批评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龙门造像记的书法价值,对于拯救萎靡书风《孙秋生造像记》可以说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杨大眼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8]它的书风与《始平公》极为相似,用笔方峻,结体中敛而外张,康有为曾经称赞此碑“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9]可以说是方笔之极轨,中宫收紧,四周辐射,点画之间受刀刻的影响较为明显,基本上已经脱去了隶意,笔画之间轻重对比较为明显,部分字形呈现出倚侧之美,较为厚重,斜画紧。

(四)《魏灵藏造像记》

《魏灵藏造像记》多为方笔,行笔多露锋,点画顿挫有力,章法布局穿插错落,字与字之间有变化,形体各为不同。在结体方面,有的呈横势,有的呈纵势。整体来看,端庄肃穆。

龙门四品作为造像题记的代表之作,从他们各碑艺术风格的了解,可以对造像题记的整体艺术风格做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我们尽可能地对魏碑书风做出一个总结。

三、魏碑的书风特点及影响

对于北魏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呈现出百花绽放的特征。《龙门四品》所展现出的整体特征只能代表魏碑的其中一部分。本文就针对《龙门四品》所代表的魏碑的风格之一来进行分析,进而来谈及魏碑书风在书法史上所产生的影响。

(一)魏碑的书风特点

第一是方笔之极轨。在造像题记中,“方”给人一种坚定不移的力量感,同时也体现在魏碑书法中。龙门石窟作为礼佛祈愿的重要场合,在此时巧妙地运用了方笔,以及点画之间的提按轻重,章法之间的布局错落更加烘托出此时的端庄肃穆的氛围。同时,这种方笔把刊刻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通过点画展现和放大,逐渐形成北魏这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二就是魏碑在结体上大多运用斜画紧结,宽画平结之势,中宫紧收,四周外拓,使得魏碑的结构更加的明显,点画间的轻重变化,章法布局错落,每个字给人一种舞动之感,时而横势时而众势,时而倾斜时而端正,时而紧凑时而空旷,这与南朝书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风格逐渐成为魏体楷书的一种潮流,从而影响着当时的墓志刻石。

魏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书风特点,在结体上呈现出方扁状,在转折处巧妙地使用了侧锋,整体形成内圆外方,在行笔上快起快收,利落干脆。章法上布局错落有致,纵横倚斜,打破了以往的书法特色,别开新锋。魏碑与其他汉碑,唐碑也一样,各自体现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特征。

(二)魏碑书风的影响

魏碑字体丰富多彩,笔画中大多融入汉隶笔法,结体谨严,而笔画沉着,雄健挺拔,有很强的金石刀刚之气,成为独特的书体,被人们所愛戴。在沉寂千年后,魏碑重新走上舞台,去诠释它的魅力,这与此时碑学的兴起有很大的关系。

在乾嘉之前,人们学书偏向于二王笔法,形成一股潮流,使得北魏书法逐渐消失在书坛中,就连同金石家翁方纲也是跟随着潮流,在选碑时倾向于二王。在乾嘉之后,由于皇帝的喜爱,考据学也慢慢地兴起,而书法家也从之。此时书家逐渐发现“馆阁体”众多弊端,想要突破这种规规矩矩的束缚,到了嘉庆,道光年间,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开始重视魏碑书法,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极大的鼓吹碑学,形成了碑学与帖学抗衡的局面。许多的书家希望能够从魏碑书法中吸取较多的营养,渴望突破馆阁体的束缚,打破以往二王书风一览书坛的局面,魏碑又重新登上了书法史的舞台,开始绽放光芒。魏碑以其自身的碑刻书法特点来感染着书法家,振奋人心。所谓书,为心画也。从魏碑书法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在运笔,结体,章法上的花式变化,对于唐楷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书法史上的发展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笔。魏碑书法艺术风格的发展及影响在书法史上的作用是极其之大,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可以多练习魏碑,把魏碑当作一个范例,专研其运笔,结体,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巧妙地运用魏碑中的“方”。对于魏碑书法中“斜画紧结,宽画平结”这一特征可以与唐楷进行对比的学习,可以加快我们学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振濂著.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2]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3]钟明善.中国书法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4]黄惇著.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

[5]黄惇,庄希祖,刘诗编著.历代书法名作赏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

[6]黄惇,金丹,朱爱娣等著.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

[7]吕福隆著.南北朝楷书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11年.

[8]陈寅格著.金明馆馆丛稿初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9]陈振濂著.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猜你喜欢

魏碑
小学生魏碑书写技法与结构审美的教学初探
魏碑书法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近代碑派行书的母体
康有为“十美”审美观新解
试论魏碑书法
从《始平公造像记》看魏碑的风格
浅析《张猛龙碑》艺术特点及成因
奇正相生 清纯峻逸
打铁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