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昌硕篆书艺术风格研究

2019-11-12孙政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
关键词:篆书吴昌硕风格

孙政

摘要: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在诗书画三方面皆能不落前人之窼臼。篆书在吴昌硕艺术生涯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他的篆书以遒劲老辣的线条,错落狭长的结体所见长。他的篆书对清代篆书的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试从吴昌硕的个人经历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吴昌硕的篆书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他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启示。

关键词:吴昌硕;篆书;风格;成因

一、引言

吴昌硕是晚清时期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的大家,他在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篆刻以及大写意绘画等诸多方面都有广泛涉猎。在这其中首屈一指的莫过于吴氏对于篆书的认识。吴昌硕的篆书在清代的篆书发展史上,一改前人以李斯和李阳冰为主,讲求线条匀称,结构工整风格的篆书作品,大胆的引入了草書符号在日常的篆书书写创作中。不但打破了有清以来固守前规、不善于出新的篆书创作的僵局,而且合理的将其篆书中的多种元素引入到篆刻、绘画作品之中。通过对于吴昌硕篆书艺术风格成因的研究,能够使后人更佳清楚地理解其艺术发展形成的过程。

二、吴昌硕个人经历及艺术生涯

(一)吴昌硕的早年生活

吴昌硕出身于书香气息浓厚的家庭,八岁就能作骈句,十岁就可以在其父亲的参与指导下拿着刀刻石,少时的吴昌硕十分酷爱读书。十七岁那年,太平军与清兵战于浙西,百姓不堪忍受,妻离子散,亡者甚多。他一个人四处漂泊,在别人家做短工,有时候吃草皮树根度日,后来历经千辛万苦回到自己的家乡。家庭的没落也让吴昌硕更加奋笔疾书终于考有所成,考中了秀才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功名利禄,潜心艺事。

(二)吴昌硕的游学历程

一八六九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吴昌硕离开了自己的故土,他来到杭州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游学之路由于吴昌硕胸襟豁达,又善于待人接物,所以在这期间结识了很多挚友。这期间就学于“诂经精舍”,跟随俞樾学习训诂之学,编成《朴巢印存》。一八七三年,吴昌硕赴杭后经引见拜入潘芝畦门下学习画梅。一八七九年,吴昌硕集拓做成《篆云轩印存》,携往杭州向俞曲园求教,俞樾对其赞赏有加并题词。后来辗转到苏州多次问学于杨邈翁门下学习书法和辞章,由于吴昌硕对艺术的孜孜不倦,以及自身的好客性格,当时的江浙名家都乐于与之交往。吴昌硕还从这些名家手中见到了各个朝代的彝器文物,这些经历使得吴昌硕的视野变的更加广阔,所以他的艺术生涯出现了崭新的一面。

(三)吴昌硕的艺术巅峰

吴昌硕到六十岁,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形式。这个时候的吴昌硕无论是在对石鼓文的临摹还是创作上都拥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触。在这个时期及以后的创作中,逐渐可以发现,其书法作品在线条、速度、匀称、笔锋变化上都体现了强大的功底和强势的韵味。张弛有度,遒劲有力。在其六十七岁时,所做《修震泽许塘记》则是他一生成就高峰中的精品,整篇作品笔法豪迈,婉转有度,完全是信手拈来之作。总之,在这一时期的吴昌硕,已经达到他自己的艺术巅峰,也是其一生无数成就的集中点。

三、吴昌硕篆书艺术风格特色

(一)遒劲老辣的线条

吴昌硕的篆书,用笔古朴沉稳,寓圆于方,行笔力量充实,收笔有时戛然而止有时轻顿缓提,线条富有粗细的变化,丰富了视觉效果。以遒劲的笔力,浓墨裹锋一拓而下,古朴苍茫,金石味十足,和传统的小篆线条特色大不一样。吴昌硕擅用浓墨,使得起笔处墨色浓厚饱满,因为行笔速度快和力量的运用,挺拔而结实,线条尾端有时因墨的稀少而出现渴笔效果,使线条出现浓、淡和干湿的墨色变化,形成了笔墨交融,筋、骨、血、肉丰富的独特个性。

(二)错落狭长的结体

吴昌硕篆书的结字有两个特点一是左低右高,多呈斜势。这种特殊的结字方式,突破了古人书写篆书时一味追求平正工整的束缚,从而拓宽了篆书在书写时的表现方式。二是结字收放自如,在吴昌硕的一生中,他以学习石鼓文书法为主,早中晚时期的结字不一,早期追求形似,风格质朴。中期渐渐开始确立风格,融入了小篆上收下展的结字特点,同时又加入了疏密对比大大地提升了结字的艺术表现效果。晚期则融入金文使吴昌硕的篆书既古朴厚重,又极富韵味。

(三)疏密有致的章法

吴昌硕不走寻常路,巧妙地利用书法整体效果来安排章法。晚年时《临石鼓文轴》的篆书作品,行笔节奏感极强,观察作品点画的交结处,具有竹枝吐节的感觉,有一种“灵”性表现在其中。书写时随势就体,通篇自然,字与字之间相映顾盼,穿插避让,给人一种不施粉黛,自然之美,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在这幅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吴昌硕在题款上也进行了创新,在晚年日常书写中出现了一张纸上书写单个字的大量作品。如其耄耋之年所写的《寿》字,此作品不难看出吴昌硕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在这幅作品中,整张宣纸上,最吸引人的是大“寿”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全幅有大片空白,吴昌硕在处理作品的艺术效果上可见花了很大的心思。第一,由于通篇正文就一个大字,而作者奇思妙想为避免作品的单一,在作品左侧小款一直题到左部最下边,以印结尾。这种奇特的安排,使得作品整体看上去左边低右边高,形成了高度上的一个对比,让作品增添了一种动态美,恰当地运用动静结合,极具韵味,给人一种简单而不简陋,稀疏但不空洞的艺术美感。第二,题款的小字字间距很小,字与字之间相互穿插,紧紧相依,这种紧密的效果和大片留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观赏者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整幅作品构图奇特,不落俗套。题款到左部最下边,以印结尾。这种奇特的安排,使得作品整体看上去左边低右边高,形成了高度上的一个对比,让作品增添了一种动态美,恰当地运用动静结合,极具韵味,给人一种简单而不简陋,稀疏但不空洞的艺术美感。第二,题款的小字字间距很小,字与字之间相互穿插,紧紧相依,这种紧密的效果和大片留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观赏者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整幅作品构图奇特,不落俗套。

四、吴昌硕篆书风格成因

(一)碑学书风的影响

清代前期,古代金石碑版等文字资料越来越受到重视和研究。在清初学术界,金石考据之学复兴的影响下,书法家在摹拓、收藏碑版石刻的风气也十分浓厚。清代中期,尤其是在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特别重视文化,受此影响清代的帖学书法发展到高潮,涌现出张照、刘墉、王文治等一批书法大家。但是由于中期大兴文字狱,使得书家文人不敢在文字上有所建树,逃避现实,转而研究经史考证上,于是帖学由盛转衰,与此同时朴学兴盛起来了。清朝后期内忧外患,列强侵略不断,国力衰微,碑学取代了帖学,而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的理论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再加上安阳殷墟甲骨文和汉简的发现,更加引起许多书家的兴趣,拓展了篆隶研究领域,从而涉及到了石鼓文、铜器铭文等多方面。这一时期吴昌硕篆书他选择临写与自己的性情相近的汉代《祀三公山碑》,晚年颇爱临《散氏盘铭文》,吴昌硕的临摹不拘泥于篆书的藏锋护尾,时时出己意,敢于创新,将篆书融入金石味,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散氏盘》。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石鼓文》则是他一生临写借鉴的对象,并从未放弃。

(二)邓石如“以隶入篆”书学思想的影响

邓石如不断学习、临摹秦汉以来各书家的作品,他的篆书既借鉴了秦汉篆书的特色,又从汉碑额篆书中吸取了自然灵动的趣味,再加上邓石如又把隶书笔意渗入到篆书中。邓石如的篆书整体的字形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其用笔给人一种灵活自然的感觉,但同时又显得稳重挺健,他的用笔也显得坚韧挺拔,从传统上打破了当时篆书呆板、细弱、单调的僵局。邓石如这种在篆书方面的创新——以隶入篆,可以说他是清代碑学运动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等都是对邓石如的一脉相承都重在表现古朴浑厚、线条流动的书写意味。吴昌硕更是继承了邓石如的以隶入篆的书学思想,再加上吴昌硕擅用浓墨及行笔的速度之快,使篆书的艺术效果更加独特,更富有表现力。正是受到邓石如的影响,到了他晚年时候,所书写的隶书和篆书的风格已经有所转变,此时他已经将篆书与隶书有所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三)長期临摹石鼓文的影响

《石鼓文》的字里行间是一种抽象的线条符号,具有古朴雄厚的笔法特征,呈现出艺术的独特美感。吴昌硕临习《石鼓文》七十余载,废寝忘食,终成一派。从吴昌硕早期临写的《石鼓文》看,则受阮元本《石鼓文》的影响最大,行笔有中间粗两头细、中间细两头粗,前粗后细,粗细相等;收笔有剑尾、圆尾、尖尾等,线条变化丰富。吴昌硕学古人,绝非固守前规地临摹,而是在自己的理念上不断实践,加以创新。他在自己的书法基础上,借鉴前人书法中的精髓,从而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五、结语

吴昌硕引领了时代的新风,一九一四年被推举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的成就及艺术形式对我国近现代艺术发展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举足轻重的。吴昌硕的篆书结合了小篆的温柔婉转,隶书的深沉厚博,金文的放荡拙行,并在石鼓文的基础上融合了绘画艺术,最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书学体系。特别是吴昌硕主张“与古为徒”和“古人为宾我为主”,都体现出了他以古为本源时刻不忘创新治学态度。

参考文献:

[1]桑椹.昌古硕今 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特展综述[J].收藏家,2014(07):17-26.

[2]荣钢.吴昌硕篆书风格成因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小坂克子.基于统计分析的对吴昌硕篆刻的考察[D].中国美术学院,2009.

[5]罗红胜.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

[6]刘莹.对清代碑兴帖衰的溯源究因[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72-75.

[7]马国俊,白玲.汉末魏晋前书法艺术生成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06):130-135.

[8]聂颖.清末民初海派书家结社活动对书法艺术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宋海涛.清末民初书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篆书吴昌硕风格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用劲刻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