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碑派行书的母体

2019-05-08李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魏碑

李琳

摘 要:《石门铭》作为龙门十三品中的一个代表,历来被书法家所推崇,这不仅仅因为其独特的书法格调,更源于《石门铭》刻石中所蕴含的行书因素。文章从《石门铭》在魏碑中的地位、《石门铭》中包含的行书因素以及其所涵养的碑派行书大家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让观者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石门铭》。

关键词:《石门铭》;魏碑;行书因素

出土于汉中褒斜谷后的《石门铭》,现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笔者由于实地考察,有幸去到了陕西汉中博物馆见到了鼎鼎大名的汉魏十三品,其中摩崖石刻《石门铭》就在其中。《石门铭》,为北魏摩崖石刻,全碑共二十八行,满行为二十二个字,碑后有七行题记,每行约十字左右。王远为其书丹。此碑开张大气,舒展有度,自然豪放,在魏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单字的形态和章法布局上有许多行书的因素。

一、《石门铭》在魏碑中的地位

《石门铭》在魏碑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历来不乏书法家、批评家对其赞誉。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论道:“《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于右任对《石门铭》评论道:“下笔简纯,自然优雅。”除此之外,杨守敬等人也对其有过评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述论述都集中在《石门铭》的书法风貌的品评上,最甚者如康有为将其定为《神品》,可见《石门铭》书法格调之高,但皆未能注意到《石门铭》中所蕴含的行书因素。自清代重视碑学以来,以“碑法”作行书,视为难事,邓石如、赵之谦诸位前辈多融碑学于一身,而付诸于书法,后近世康有为、于右任,自《石门铭》出,成为碑派行书的大成者。《石门铭》虽为魏碑楷体,但又不同于一般法度严谨的魏楷作品,其字形、章法中蕴含了大量的行书因素,当为碑派行书创作中的重要营养来源。

二、《石门铭》中包含的行书因素

《石门铭》所具备的行书韵味主要集中在字法和章法中。由于《石门铭》属于摩崖书法,石质较为粗糙,刊刻艰难,所以笔法上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将《石门铭》的行书笔法剔除在外,仅就其字法及章法上的行书韵味进行研究。

(一)单字姿态

细观《石门铭》,单字的姿态异常丰富,颇有行书的韵味。左右偏旁的字如“始”(图1)字,女字旁长撇画的拉长削弱右半部分“台”字的比例,并与右半部分构成向左下角倾斜的姿态。这种姿态与晋代王珣的《伯远帖》中的“始”(图2)字和同时期王羲之的《二谢书帖》中的“始”(图3)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左右偏旁的字中,除“始”字之外,“难”“骈”“深”等字也具有此种姿态。单字结构如“氏”(图4)字,左部竖勾的向左倾斜与右部的折勾的拉伸形成鲜明的呼应,这种呼应与宋代张即之的行书代表作《汪氏报本庵记》中的“氏”(图5)字不谋而合。单字结构中,除“氏”字之外,“此”“之”等字也都有行书的韵味。上下结构字的如“崩”(图6)字,“崩”字下半部分“朋”字整体往左下角倾斜,这种姿态与晋代王羲之的《得长风帖》中的“崩”字与唐代李世民的《晋祠铭》颇为类似。上下结构字中,除“崩”字之外,“晋”“岸”等字也具有行书韵味。

(二)章法布局上的契合

笔画的延展与倾斜造就了单字的姿态,字与字之间的穿插、倚让便使整体的章法达到和谐。《石门铭》中便有较多上下字组与左右字穿插的章法。如《石门铭》中“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图7)这一部分,右边“郡王远书”四字中,“郡王”两字一组,“远”与“书”各自一组,“郡”字左半部分“君”字撇画与右半部分右耳朵竖画拉长,留出“口”字,与下面的“王”字呼应,形成“郡王”兩字的字组。左边“石师河南郡”五字中,“石师”两字为一组,“河南郡”三字为一组。在两字字组“石师”中,“石”字撇画与口字底之间的空隙与下部的“师”字相互呼应,形成字组。在三字字组“河南郡”中,“河”字左半部分三点水收缩,与右半部分“可”字形成空隙,此空隙与下面的“南”字上面的竖画相互穿插,而“南”字的最后一笔的竖画与“郡”字左右两部分的空隙形成穿插,“河南郡”构成三字字组。在章法布局中,除有上下字字组的穿插,还有左右的呼应。在“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这一部分中,“郡”字左半部分“君”字的撇画与两字字组“石师”形成呼应,同样的,“远”字走之底的拉长也与“河南”两字形成呼应。这种章法上的契合在《石门铭》中比比皆是。又如亦是魏碑作品的《郑文公碑》,与《石门铭》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章法上却字字独立,少有穿插顾盼,仅作为魏楷临摹参考之碑帖,难以孕育出碑派行书作品。

三、《石门铭》所涵养的碑派行书大家

《石门铭》中行书意味极强,其涵养了诸如康有为、于右任等碑派行书大家。自碑派书法占据书坛主要地位以来,以“碑法”作行书便成为重要的难题,这源自于碑刻行书作品极其少见,大多数帖学行草书碑刻难以满足碑派书家对金石器的喜好。早期碑派书法家在对待行书创作时,多用融冶一路的方法,典型的代表便是赵之谦,书坛难以见到从“一碑”而化出的碑派行书书家。《石门铭》被康有为推举为“神品”以来,康氏一族对其极为重视,多方吸取,最后全力从《石门铭》出,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碑派行书风貌。步其后尘者如于右任,亦从《石门铭》出,成为近世碑学大家。《石门铭》所蕴含的行书营养已逐渐被书家认识,其在碑派行书中的地位如同“右军圣教”。

(一)康有为

康有为,字广夏,号长素,常被世人称为康南海,晚年居住于青岛。康有为的书法常被后人称为“康体”。康氏是清代碑学的重要人物,其对《石门铭》推崇有加,有不少对《石门铭》的赞誉。钟明善曾在其所著《中国书法史》一本书中提到:“《石门铭》的书法,康有为有极高的评价,他说‘远书石门铭,飞逸奇姿,分行疏宕,翩翩欲仙……不食人间烟火,可无传嗣。‘石门铭钟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为飞逸浑穆之宗。《石门铭》正则端严,斜则奇骏;笔含篆隶,作真如草;疏处不离,密处不犯,疏宕飘洒,率直自然。康有为的书法就是从《石门铭》得其奥旨的。”康有为将《石门铭》推为“神品”,康氏碑派行书作品即取法于《石门铭》,如在其作品“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图8)中出现的“开”“道”“如”等字无论在姿势还是结体上都出自《石门铭》。由此可见,《石门铭》对康有为的书法影响极大,以至于康氏子孙也对其顶礼膜拜。

(二)于右任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晚年又号“太平老人”。于右任对魏碑也是推崇有加,也曾花重金收藏、研究魏碑。《石门铭》对其书风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钟明善在《中国书法史》一书中也提到于右任与《石门铭》的缘分:“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有一首诗,说他自己:‘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于右任的众多魏碑作品中,也出现不少《石门铭》字法章法上的原貌。

四、结语

《石门铭》作为龙门十三品中的一个代表,历来被书法家所推崇,这不仅仅因为其独特的书法格调,更源于《石门铭》刻石中所蕴含的行书因素。在碑派行书发展的今天,《石门铭》独特的价值,将进一步提升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将引导一大批碑派书家转向碑派行书的创作。当今书坛碑派书法依旧盛行,然而,多以赵之谦、何绍基为仿创对象,少有能以碑以帖而出的书家。赵、何二人书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贯融合,单单追仿此二人风格,终究难成大家。无数的先贤书家向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学书只可师其法,不可师其貌。碑派行书的创作中,《石门铭》便是典型的“法”,在未来的碑派行书创作中,相信《石门铭》一定会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2]方爱龙.北魏楷书仙品石门铭[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2006.

[3]钟明善.中国书法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魏碑
小学生魏碑书写技法与结构审美的教学初探
魏碑书法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康有为“十美”审美观新解
魏碑书法学习之我见
试论魏碑书法
从《始平公造像记》看魏碑的风格
浅析《张猛龙碑》艺术特点及成因
打铁老太
北魏碑志书法兴起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