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魏碑书法
2017-08-15一鸣
摘要:书法经过东晋的繁荣,进入一个新时期,依托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宗教信仰,在形式上产生了新的变化与发展,成为新时期的新的艺术风貌。如今我们提及最多的是魏碑、晋楷和唐楷,而魏碑作为过渡阶段则为晋楷、唐楷两者的辉煌景象做了不可或缺的酝酿和有力铺垫。本文即从其形色各异的书法风格成因,以及笔者对当代书法的思考试分析魏碑书法的魄力雄强与意态奇逸。
关键词:魏碑;佛学思想;风格;当代楷书
在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战乱频繁,统治者残酷压榨,百姓苦不堪言。但是这个变乱的时代却促进了同时期文化的兴盛与艺术的繁荣,最明显的莫过于北朝的刻石。在北魏的统治下,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大力吸收南方文化,较稳定的政治局面使得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得到大力发展。北朝时期,刻碑蔚然成风,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北朝刻石亦称北碑,由于北魏立国最久,书法也以魏碑最盛,所以,北碑又被称为魏碑。[1]
北朝刻石兴盛,原因很多,主要的莫过于(1)迁葬故土的意愿;(2)士大夫重功名,死后希望名传千古、树碑颂德的风气;(3)佛教信仰。“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总是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和一个名族的文化特征。艺术虽然是通过审美的活动把握对象,反映现实,尽管这种活动是以艺术的本性为主体,但不难看出艺术家通过形象的表现,呈现或暗示出某种思想。换言之,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是通过色彩、形状、线条表现出来的,在这些感性形式的内层包涵这思想内容。”[2]那么,该时期佛教的盛行对魏碑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北方,佛教自十六国以后得到迅速普及,尤其是禅宗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认为,只有完全出离三界,才能脱离生死,享受最为美好的“无上涅槃妙果”。禅宗思想具有大众化的倾向,容易为各阶层人士所接受,因而能深入人心,影响民众,成为北朝佛学主流。当时的人们将大量钱财用以建造寺院、石窟、雕造佛像,求佛主保佑消灾得福。[3]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像佛教一样,把现象世界、人、社会、自然合盘否定的纤毫不留。[4]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題记和刻石数量惊人,可见佛教思想对北朝刻石的极大影响。用笔方峻是魏碑书法的普遍特征,比如《元倪墓志》、《张猛龙》等。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风格,也不乏笔势圆畅、结构宽博的作品,比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石经》、《四川摩崖刻经》等,笔法圆厚处篆书,内涵筋骨,宽博疏放,雍容大度,震撼人心。似乎犹如刻意营造的菩萨意象,拙厚却不失奇趣。
康有为是近代书法艺术中难以有人与之抗衡的学者,《广艺舟双楫》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是中国近代书法艺术碑学大兴的一剂催化良药,更重要的是它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体系理论的空白。[6]康有为说,“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皆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由此可见,康有为以其极为敏锐的目光,提出尊碑的思想,将学书法的基础放于六朝碑刻。“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从此出……”魏碑书法南朝刻石不多,多数为北朝刻石。魏碑特色可用四个字概括,一曰“厚”,二曰“奇”,三曰“茂”,四曰“朴”。[3]最后的这个“朴”主要归结为用笔的隶意,介于隶楷之间交错变化,横画多带有隶书的上挑,但是没有隶书那么明显与夸张,较为含蓄;钩画、上挑等笔画也有隶书的依势而推的意味。魏碑的意趣不可忽略其很多用笔特征是由于刀刻效果影响,使得起笔或者转折处呈现方直用笔,有着较为特殊的结构方式。魏碑中的点画多呈三角形,主要出现在龙门造像题记、《张猛龙碑》等方整峻厉的作品中,如《元佑墓志》里的“辛”、“亥”,《孙秋生造像题记》中的“州”、“孙”。[5]
目前,尽管当代楷书届在创新的同时清晰地把握楷书发展脉络,在法度与情趣、形式与语言、材质与表现等方面都取得了广度的延展和深度的掘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更进一步的弱化了书法的实用性,书法逐渐成为纯粹的视觉艺术。[7]越来越多的书家,将创作源泉从唐楷转为魏碑,欣赏其浑然天成的意趣与大气磅礴,但是局限于其用笔的方折,或者故作姿态只模仿其用笔形态。魏碑的临摹越来越缺乏张力,线条软弱无力,除去方折与棱角,无法使观者揣摩出所临为何帖。如今会在很多展览中见到试图以魏碑为原型出现的新奇变体,用笔、结体、到章法形式上花样繁多,把刀砍斧剁金石味的方切用笔转化为自然的毛笔书写,但是在变化用笔的同时把线条的金石味洗刷的干干净净,再无筋骨可言。也许当代人的审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下,当代人不断重复模仿展厅里的获奖作品,或者机械的复制经典。没有个性,没有创新,没有史学根基充实自己,甚至没有新时期风格特点,怎么会进一步发展魏碑的创作呢?这个问题极大程度的启发我们从魏碑楷书中试图创新的同时也要取其精华,不要一味地埋头创新忽略根本,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不要被新颖的展览体迷失了习书方向。当然,魏碑只是魄力雄强的书法史上的一角,能够发现的问题和学习的内容远远不止本文所试论的这些内容。
参考文献:
[1]胡俊乐.北朝碑刻之风盛行原因考论.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5月
[2]王伟明,王德广.视觉艺术-东方文艺美学丛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3]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4]王海林.佛教美学.合肥:安徽艺术出版社,1992
[5]杨宏.试论魏碑楷书的字体特征.中州学刊.2004年11月第6期
[6]张建林.康有为的书法艺术思想.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7]刘宁.论魏碑对当代楷书发展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4月
作者简介:陈一鸣(1993-)女,江苏盐城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在读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