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科书解读的中学历史教学
2019-11-12陈洁平
陈洁平
[摘 要]教科书是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依托的文本。中学历史教师宜通过主题式、逻辑性和聚焦式等方法解读教科书,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构建知识框架、强化育人功能。对教科书的解读应服务于历史教学,更应指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教科书解读;中学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5-0064-03
教科书是中学历史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所依托的重要文本,教科书中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首先要解读教科书,厘清教科书各部分内容的关联,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梳理教科书结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科书文本进行针对性解读。
一、主题式解读,宏观把握课文要旨
“主题”的本意是指文艺作品或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这里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是指课文的标题。高中人教版教科书是按照专题史编写的,课文标题的拟定、课文内容的选择、辅助材料的选用都是历史专家们精心完成的,可以说,标题就是课文的“眼睛”,透过标题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课文内容、要旨、核心,从微观上分析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正确认识该事件。因此,主题式解读就是要从解读课文标题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并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自主探究、深刻理解,进而把握本课核心,理解课文的深层次内涵。
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为例,从题目解读来看,首先要正确理解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这三个概念。正確解读专业名词,恰恰也体现了历史解释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次要正确分析中国为何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理解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和艰辛历程。最后要在整体史观视野下对比分析东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异同。基于精准解读基础上的历史教学必然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是指课文的中心。教学主题亦可以称为教学立意、主题立意。教科书是专家们根据一定的主题或专题的思路进行编写的,是历史专家们对历史的解读,而作为一线历史教师也应有自己对历史的解读。主题式解读就是要以教科书为核心,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围绕教学内容,紧扣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整合等角度确立教学主题,按一定主题串联各知识点,准确把握课文中心。
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为例,可在整体史观视域下重整知识点: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并进一步加强对外侵略。中国再次沦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侵略的斗争中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基于此,确立了本课的主题就是“刺激—反应”式:
刺激: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反应:随着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人民的斗争、探索围绕着“挽救民族危亡,寻求民族独立、富强之路”这个核心而展开。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兴起了戊戌变法;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革命党人宣传革命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农民阶级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兴起反帝爱国性质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刺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严重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列强为维护在华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清朝统治者沦为西方列强的统治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应:清统治者实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以自救;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统治。
基于精致理解、深刻领会课文中心基础上的历史教学必能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历史思维品质。
二、逻辑性解读,精准指向学科教学
在精准解读课文标题、精致把握课文中心的基础上,该如何有效组织教学,就需要教师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进行逻辑性解读。
1.立足学生学习逻辑,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学生的学习逻辑是一个对知识的掌握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过程,是一种学习规律,也是一种发展规律。叶澜教授曾说,为发挥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的知识重点与难点。这实际上让教师明白,在教学设计时,应坚持从学生的学习逻辑起点出发,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
以《鸦片战争》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了解、掌握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如果在高一年级仍然按照“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阐述战争经过、分析战争结果和影响”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笔者以生为本,从学生视角出发,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逻辑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立足全球史观,站在中国的角度上,将两次鸦片战争置于全球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设计本课知识框架(下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历史教学中就需要通过教师来影响这个领域,把学生现在的发展水准提升、拓展到潜在的发展水准。
2.定位学科体系逻辑,宏观把握历史发展
教科书是历史学家用一定的理论方法把历史学科中有关知识点组织起来而形成的线索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定位学科体系逻辑,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以理解教材、把握历史发展特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双向的互动作用而实现的,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接收的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借助教师或同伴的帮助,利用所提供的材料,通过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双向互动,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以《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为例,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可采用表格形式(下表)加以归纳概括。并选用邓小平三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作为学习情境材料(下图)。
第一张图片刊登的时间为1979年1月1日。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被评为“年度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二张图片刊登的时间为1985年9月23日。探究:封面上指说“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此说法对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张图片刊登的时间为1997年3月3日。思考:“下一个中国”,邓小平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
图像是“可视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精神在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它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采用图片创设一定学习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研究问题、突破重难点,可以提升学生能力,让学生根据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烦琐零碎、孤立无序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并形成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的知识框架,以更好地把握阶段性历史发展。
三、聚焦式解读,回归历史学科本质
胡哲敷说:“历史学的精神……是要使历史的事实,化为有用,化为生发,使与人生日用平常,有密切的关系,这便是历史学科在教育上的价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功能,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聚焦式解读就是要聚焦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聚焦于课堂教学中能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知识点、环节。
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为例,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选取了中、日两国在教科书上的表述: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可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日本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原因的表述:“清(政府)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基本上是着眼于国土的防卫,并非早就准备对大陆采取攻势。”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为何中日两国的教科书上会有截然不同的表述?是立场不同还是何种原因?哪一种才接近真相?……同时引入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及理论奠基者吉田松阴的言论及日本颁布的《清国征讨方略》: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北海道),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 割南满(辽东半岛)之地,收台湾、吕宋(菲律宾),占领整个中国, 君临印度。
——吉田松阴(1855年)
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
——1887年《清国征讨方略》
结合以上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中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究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通过对史料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辩证思考,在基础知识点落实、重难点知识突破上找到清晰的落脚点与着力点,以达到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基于教科书文本解读的中学历史教学,应从解读教科书出发,解读历史人物活动、历史事件、历史材料。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正确解读历史,是历史教学的本意,亦是人生成长之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陈营.磨刀不误砍柴工 求真务实辟新径:浅谈“解读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1):78-79.
[2] 胡哲敷.历史教学法[M].北京:中华书局,1932.
[3]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
[4] 林森.初中科学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6):48-50.
[5] 支玉良.如何提升教学立意[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2):25-28.
[6] 袁永平.教学目标面面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7):54-55.
[7] 黃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J].历史教学,2003(6):9-14.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