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千帆《杜诗镜铨批钞》发微

2019-11-12冷浪涛

杜甫研究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程先生杜诗评点

冷浪涛

程千帆先生的《杜诗镜铨批钞》(以下简称《批钞》)最初刊载于《草堂》1984年第1期上,后收入莫砺锋编《程千帆全集》第九卷《被开拓的诗世界 杜镜铨批钞》一书中,《批钞》就是程先生对杨伦《杜诗镜铨》所作批点的汇集。“批”作为评点的一种,他所侧重的内容和一般的诗文评点有所不同,陈永正《诗注要义》说:“古人读书尤好眉批,在书页上端空白处以蝇头小楷作出批语,内容或注音,或校勘,或注释,而以评论较为多见。”《批钞》的形式其实是模仿黄侃的《文选平点》,对此程先生在前言中先有交待:“昔先师蕲春黄君之批萧《选》,不事繁辞,或仅缀片言,或但注一字,而其义自出。高山仰止,用是步趋。”而黄侃《文选平点》的形式和内容,黄延祖说得很清楚:“先君(黄侃)平点《文选》,本为讲授而作的札记,后人整理成书,为的是使读《文选》的有所参考。”程先生也说自己平时对《杜诗镜铨》是“隅照所及,书之简端。”这就明确了本书的性质和内容,它与一般的评点本侧重于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自有不同,而近于读书札记。

对杜诗进行专门的评点始于南宋的刘辰翁,他的评点对后人影响较大,不过,后人的评价近乎毁誉参半,《四库提要》的评论最具代表性:“辰翁论诗,以幽隽为宗,逗后来竟陵弊体,所评杜诗,每舍其大而求其细。王士祯顾极称之,好恶之偏,殆不可解。”在刘辰翁之后,又出现了较多的杜诗评点本,著名的有王士禛的《带经堂评杜》、金圣叹的《唱经堂杜诗解》等等,这些评点主要集中在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方面。还有一些评点本是以通行的注本为底本,这些文献留存较多,其中还包括大部分未刊的本子,比如陈訏手批《杜诗详注》、赵熙手批《读杜心解》、莫友芝手批《杜诗镜铨》等。他们的评点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原文的欣赏批评,还包括了对底本注释内容、书中所录评语的批点等,可以说后面这些杜诗批点算是程先生《批钞》的先声了。

自从《批钞》面世以来,对于它的研究和关注都不多,只有一些研究程千帆诗学的文章和专著零散的提及此书。另外,在现有的杜诗学目录中,对于此书的介绍也比较零碎,比如张忠纲等主编的《杜集叙录》,只在所著录的《被开拓的诗世界》后作了几句零星的介绍:“另有《杜诗镜铨批钞》20卷,选录了程教授对《杜诗镜铨》所作的精辟批语”,这显然未能充分地把《批钞》的价值和内涵揭示出来。为了充分客观认识此书,本文拟先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再探究本书所展现的研究方法和特点,进而揭示此书在当代杜诗学研究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一、《批钞》内容述要

杨伦的《杜诗镜铨》在清代诸家注本中较为简明,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释,这些注释有的采自此前诸家的注本,同时又有杨伦自己加入的新注;二是评论,主要搜集刘辰翁及其以后评点家的评语附于每诗之后或简端。杨伦在注释和评论上的去取都甚有见地,郭绍虞《杜诗镜铨序》评价此书为:“不穿凿,不附会,不矜奇,不逞博,而平正通达,自使少陵精神跃然纸上”,可算比较客观。但该书并不是没有可指摘的地方,《批钞》对该书每一卷都有批点,涉及到的杜诗数量较大,这些内容也可以大致区分为注释、评论两个方面。注释的部分一方面包括对杨伦原书注释的批点;一方面又有程先生自己做的新注释。同样,评论方面也是,包括了对原书评论的批点和程先生个人对杜诗所做的新评论。以下就对两部分内容做一简述,并在每项内容后略举数例以说明。

(一)注释方面

杨伦的注释因为追求简明,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字词训释错误、典故失注、章句意义不够显明、结构不够明确等问题。所以,对于其错误处,当进行纠正;对于其阙漏处,当进行补苴;而对于其不明处,当进行揭示。整个一部《批钞》在注释方面也占去了较大的篇幅。

首先是字词。对字词的准确理解是理解诗歌的先决条件,正如戴震所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也”,同样,诗歌的理解也和经的理解一样,需要先对字词进行准确的把握。程先生在批点中,时时注意到杨伦在字词方面解释的错误,或对一些疏漏而需要说明的地方予以补充。如《泥功山》“哀猿透却坠”一句,批云:“《说文》新附:透,跳也,过也”,“透”在此处不易理解,属于常见字的生僻义,而将其生僻义揭出,诗句意思便自然贯通了。如《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一首“饭抄云子白”,杨伦引仇注云:“北人谓匕为抄”,程先生批云:“今吴语亦然”,这就为仇注加入了方言的例证,从而为仇注做了补证。另外,古人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俗语,自然不需出注,但今人已不常用,所以不易理解,这种情况就有必要做一番解释了。如《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多才依旧能潦倒”一句,“能”如果按平常的理解,则诗意未免奇怪,这里程先生引了夏承焘的《杜诗札丛》说:“今苏浙方言‘能’字读阴平声,作‘如此’、‘这样’解,如‘能好’、‘能大’,殆即今‘恁’字。”这样一番解释,则整句诗的理解变得顺畅了。

其次是典故。诗歌中用典比较常见,又比较复杂。有的典故看似与诗的语句相关,但并非诗人所本,这就容易导致误注;有的典故用得生僻,注家读书少,则无法正确注出;有的用典是“合用”,若只注部分,就不易理解诗歌的深蕴;有的用典是所谓的“今典”,索解难度较大;此外,还有“暗用”的情况,有的诗人用典让人不易察觉,一般人滑眼看过,便不能体会诗人的匠心。因为用典的复杂性,所以注家在这些地方存在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程先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比如《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一首“不谓生戎马”一句,原书注云:“谓当此戎马而犹得生存也”,程先生批云:“此用《老子》四十六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这就补出了诗歌的用典,还纠正了原书注释对诗意的误解。如《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程先生批云:《汉书·朱买臣传》:“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接着又说“二句即用此事,此真沈隐侯所谓使人不觉也”,这里将注家忽略的用事注了出来,既展现了杜诗高超的用事技巧,也说明了注释的不易。又如《南池》一首“美利戒止足”,程先生批云:“《老子》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注家失注的地方做了补注。

(二)评论方面

对于前人的评论,程先生有揭示其穿凿的,如《春日忆李白》“重与细论文”一句,蒋弱六评云“细字对三四句看,自有微意。”程先生批云“此评穿凿,白年长于甫。甫从游时,白负大名久矣,岂有于赠诗中微文刺讥之理?”有的是就现有的评语做进一步的发挥,如《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两句,杨伦原书录《芥隐笔记》云:“荆公诗‘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本于杜句。”程先生批云“然荆公更自凝炼,荆公字意皆炼,东坡多炼意耳”,这就对《芥隐笔记》的说法做了进一步延伸发挥。

在评论方面,除了一些主要针对书中所录的前人评语而发外,还有一些是程先生个人对杜诗所作的评语。这些评语或有关句式、或有关诗旨、或有关形式、或有关技巧,不一而足。如《复阴》一首评云:“此首八句三易韵,前四仄,中二亦仄,后二平。公自始即从事诗形变化之探索,创体之尤善者,《八仙歌》、《曲江三章章五句》是也。观此数首,知其革新诗体之意,投老不衰。”这从观察杜诗的形式出发,并延伸及于杜诗的创造性上,可谓独具只眼。如《次晚洲》一首评云“湖南纪行亦不及陇蜀纪行两组之整饬,古律皆然,盖随事成咏,非胸中先有一定布局,如《发同谷》、《发秦州》诸作比也。”这着眼于题材,观察前后期的不同,也比较前后期艺术成就的高下。又如《瞿塘怀古》一首评云“同一景物,必能以不同笔墨写之,乃极其变化,此诗法也。”这又从诗法上作阐发,说明写诗当有变化。总之,程先生个人对杜诗所作的评语较多,精义纷纭,此在后文继续阐发。此外,《批钞》中还有一些零星的内容涉及到校勘、编年等,这里不再详说。

二、《批钞》研究方法和特点

(一)以杜证杜

如果说前代注家或杜诗研究只是部分运用到了这一方法的话,那么程先生在本书中可以说是对这一方法大为发挥,据笔者统计,在本书中涉及到“以杜证杜”方法的地方就达30余条,数量不可谓不多。程先生自己也表现出了对此法的推崇,如《昔游》一首所录朱鹤龄的评语,程先生批云“朱氏此注,以杜证杜,细入毫芒,深为可法”。而程先生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也在前人的基础上大为开拓,将“以杜证杜”的内容向解释字词、明确句意、探求用事、解析写法、分析名物等方面推进。

(二)同中见异

同样的,在杜诗研究中,程先生也注意到了这种方法的运用,而且“同中见异”的关注点非常多元,细到字词运用、句子的承接,大到主题、结构、情感等都有涉及。如《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绝域惟高枕”一句,批云:“公用高枕字或形容其乐,或形容其忧。此与《游何将军山林》之‘高枕乃吾声’异,而与《返照》之‘衰年病肺惟高枕’同,当分别观之也。”这说明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句里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而一个字词的意义也往往需要放入具体的语境之中才能确定。如《白丝行》一首,批云:“为乐天《缭绫》诸篇所自出,而别有寄托,又与白之直赋其事者不同。”这就对相同内容的不同写法作了比较。

程先生也关注到杜甫的组诗的变化,如《前出塞·其六》批云:“太冲《咏史》,突出荆轲;公《游何将军山林》,独咏戎王子,与此篇同一机杼。而出之以议论,又于同中见异。”这关注到了组诗中写法的安排,杜诗的组诗常常如此,除了上举的内容之外,程先生还发现了秦州到同谷的纪行组诗中,《凤凰台》一首的安排是“十一首皆即景为之,独此《凤凰台》一篇,别出寓言,无正面写景之笔”;又说《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一组诗中第六首为别调,都与左思《咏史》组诗的安排相似。但他又进一步得出了杜甫《前出塞·其六》和《游何将军山林》中咏戎王子一篇,都是以议论的方式出现,又与左思的写法不同,可知在组诗结构的安排上杜甫受到了左思的影响,但又有变化。此外,组诗一般需要避免各诗之间的词意重复,否则会影响整组诗的张力。如《洞房》以下八首组成的组诗,其中《历历》一首,程先生批云“此首之下半即《洞房》之下半首,要看其说法之不同,前首贴明皇说,本首贴自己说。”这样一番分析,就解决了组诗意思重复的问题了,分析可谓细入毫芒。

(三)推源溯流

首先是句法上的追溯,后人学杜,多在句法上进行模仿,如《三绝句·其二》“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两句,程先生批云:“简斋《望燕公楼下李花》‘燕公楼下繁华树,一日遥看一百回’,从杜出也。”此类的追溯又如《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两句,批云:“但言怀才不遇耳,而跌宕顿挫如此,妙绝。山谷《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即学此种,不易知也。”这便是追溯后人在句法上对杜甫的学习。

其次是写法上的追溯,杜甫说自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时常注重写法的创新,而这些创新的成果又往往成为后人效法的对象。程先生也时时做写法上的追溯,如《陪李金吾花下饮》“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两句,批云:“此类调侃,下开宋贤,东坡每效之。”这确实如此,如东坡《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一首,即用同姓人的典故来调侃徐、孟二人,其实就是效仿杜诗此类写法。又如《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四句批云:“荆公《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余作诗》云:‘濠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飘零作红雨。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以崔白陪惠崇,亦犹公之以韩干陪曹霸也。然又有同中之异者,杜简而王繁,杜于曹、韩有所优劣,而王则并崇、白付之一慨。”这里不仅对王安石的写法进行了追溯,又对王安石的变化予以了揭示,接着又说:“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可谓独具只眼。

再次是形式的追溯,杜甫对诗歌形式的探索至老未休,晚年仍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集中的《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章五句》《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缚鸡行》等等,无不是杜诗的创格,这些形式的创格多为后人仿效。程先生常注意及此,如《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一首批云:“此首共十句,前五句押四平韵,后五句押四仄韵,而以第五第十两句为单句,又是一格。山谷歌行,每学此种,得其神髓,非徒以炼字琢句为能。”这就先分析了杜诗的形式,同时又指出后人的取法,可算是对形式的追溯。此外,杜甫的诗里面也有一些写得不好的诗,或肤浅,或率意,或意俗,后人学习此种诗歌,难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程先生没有为杜甫回护,直接予以揭露。如《覃山人隐居》“予见乱离不得已,子知出处必须经”两句批云:“此联竟似清高宗、赵雪斋辈恶诗。公集中何所不有,异哉!”又如《柏学士茅屋》“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一句批云:“意俗,句亦俗,下开罗昭谏辈,昌黎《符读书城南》篇亦从此出。”

三、《批钞》的价值和意义

(一)贡献全新成果

(二)纠正旧有错误

(三)点出疑难问题

杜诗历来号为难注,虽然古来的杜集文献浩如烟海,如通行的杜诗学目录《杜集叙录》,收录的杜集文献已多达1261种,此外,还有一些未刊评点本未收录。但是杜诗中间还有一些疑难的问题悬而未决,还有待后人继续深入探讨,如今人莫砺锋先生就有一篇《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的文章,文中列举了九例具有代表性的有待解决的疑难问题。在学术研究之中,对于一些疑难问题的指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他启发我们应具有问题意识,提醒我们注意对于一些仍有问题的地方不能滑眼看过;另一方面,对于这些指出来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在其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而程先生也在《批钞》里面点出了部分疑难的问题,有待于后人去深入研究和思考,这些地方往往以“存疑”“不详”“晦句”等注明。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二句,批云“此游在夏,诸篇所写,皆夏景也。独此二句阑入春景,其故何哉?弟子质疑,竟莫能答,甚愧。”这不仅展现了程先生谦慎的风度,还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留待后人去研究。又如《遣兴二首》,批云“此二诗当有本事,所喻未详,朱长孺强为之说,似亦难通。”对前人的解说提出了质疑,而自己也表示未详何指。我们都可以在程先生的基础上再做思考。

(四)示范研究方法

注释:

①陈永正:《诗注要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407页。

②程千帆:《程千帆全集》卷九《被开拓的诗世界 杜诗镜铨批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按:下文凡引自本书的材料,均不再出注。

⑤周采泉《杜集书录》收录有关杜诗辑评考订类有3卷,可以参看。

⑥参看曾绍皇:《杜诗未刊评点的整理与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⑦张忠纲等:《杜集叙录》,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598页。

⑨戴震:《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0页。

猜你喜欢

程先生杜诗评点
程千帆先生为我改作业
程先生和鱼
探究《长恨歌》中作者巧设程先生痴迷照相的原因
贫困无田杜太守
论《长恨歌》王琦瑶四十年情爱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