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早充观国宾”当为开元十八、十九年前后
——由太学获监举参加科考事考辨

2019-11-12胡永杰

杜甫研究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太学国宾开元

胡永杰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云:“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由于“观国宾”有由乡贡参加科考的含义,且杜甫又云他曾“中岁贡旧乡”“忤下考功第”(《壮游》),表明他开元二十三年或二十四年曾由乡贡参加过进士考试,古今注者遂把“早充观国宾”释为“中岁贡旧乡”之事。

此说其实是存在不少疑点的,若作开元十三年至十九年之间入太学、由国子监举荐参加科考解,不仅更为合理,也可对杜甫早年的生平事迹有更为准确细致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对他的思想、诗歌有新的理解。

一、“早充观国宾”为开元二十三年前后预乡贡说的源流

《新唐书·杜甫传》载:“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这里把“李邕先往见之”置于“客吴越齐赵间”和“举进士不中第”之间,似乎已认为“李邕求识面”在开元二十三年前后举进士之时。至南宋黄鹤则明确提出“早充观国宾”乃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赴乡举之说。《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史诗》卷首《年谱辨疑》“开元二十二年”云: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是年先生自越归,赴乡举,故云:“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上韦左丞》诗云:“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是年方二十三岁,宜谓少年矣。

其卷一《奉赠韦左丞丈廿(二十)二韵》诗“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句下黄鹤注又云:

洙曰:贾谊洛阳年少。定功曰:沈休文《别范安成》云:“平生少年日。”赵曰:《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彦辅曰:“杜尝策名荐书也。”师曰:天宝十三载,甫献三赋,召试文章,故云。补注鹤曰:按公本传:“尝举进士不第。”故《壮游》诗云“中岁贡旧乡”“忤下考功第”。殆是公尝预京兆贡举,故云。……则公预举在二十四年之前,时方二十馀岁,宜自谓少年也。师云献三赋召试,则非。

从黄鹤所集诸家注的情况看,他见到的前人注解,唯师曰(即师尹,字民瞻)把此句释为天宝十三载献三赋之事,其他注者皆未作解释。黄鹤则主张是指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之间预乡贡之事。其实,校黄鹤稍早的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春二“早充观宾”句下往也云:“甫于开元二十五年尝预示兆荐贡。”应该说蔡梦弼和黄鹤都是此说的最早提出者,但对后世产生影响者却是黄鹤之说。其说提出后为后世所普遍接受,后人虽在细微之处稍有修正,如把预京兆府乡贡修正为预河南府乡贡,有论者把考进士由黄鹤的开元二十三年说调整为二十四年,但在总的看法上都是承袭黄鹤之说。

二、“早充观国宾”为开元二十三年前后预乡贡说的几个疑点

从黄鹤的注释看,他把“早充观国宾”释为开元二十二年或二十四年前预乡贡(即“中岁贡旧乡”)之事并无确切的依据,乃是臆测之说,所以他用了“殆是”一词。其实此说是存在不少疑点的。

(一)与“少年”之年不合

黄鹤释“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云“是年方二十三岁,宜谓少年矣”“时方二十馀岁,宜自谓少年也”,也未尝不可。但是,杜甫自云他由乡贡考进士之事则称“中岁贡旧乡”(《壮游》),从他自称“中岁”的习惯看,又把二十三岁左右年纪称为“少年”有嫌不妥。其实从杜甫“忤下考功第”之言看,他参加进士考试当在开元二十四年,则获乡贡应在二十三年冬。其时已二十五岁上下,很难称得上“早”。

(二)与“读书破万卷”之事不合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此句的上下文为: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从这段的整体意思看,“早充观国宾”后紧承的是读书作文之事,并没有提及预乡贡。虽然这里有可能是杜甫泛言十四五至三十馀岁间的经历,“早充观国宾”作预乡贡解亦通,但毕竟这只是多种可能性解释中的一种,并不能作为定论。

(三)与“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时间不合

杜甫提及“早充观国宾”时“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事,那么李邕、王翰何时可能在东都与杜甫相见?《旧唐书·王澣(翰)传》载:

张说镇并州,礼澣(翰)益至。会说复知政事,以澣(翰)为秘书正字,擢拜通事舍人,迁驾部员外。……说既罢相,出澣(翰)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至郡,日聚英豪,从禽击鼓,恣为欢赏。文士祖咏、杜华常在座。于是贬道州司马,卒。

我们再来看李邕开元间的行迹。《新唐书·李邕传》记载:

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张廷珪为黄门侍郎,而姜皎方幸,共援邕为御史中丞。姚崇疾邕险躁,左迁括州司马,起为陈州刺史。帝封泰山还,邕见帝汴州,诏献辞赋,帝悦。然矜肆,自谓且宰相。邕素轻张说,与相恶,会仇人告邕赃贷枉法,下狱当死。许昌男子孔璋上书天子曰:“……伏见陈州刺史邕……”疏奏,邕得减死,贬遵化尉,流璋岭南。邕妻温复为邕请戍边自赎,曰:“邕少习文章,疾恶如仇,不容于众,邪佞切齿,诸儒侧目。频谪远郡,削迹朝端,不啻十载。岁时叹恋,闻者伤怀。属国家有事泰山,法驾旋路,邕献牛酒,例蒙恩私。妾闻正人用则佞人忧,邕之祸端,故自此始。……妾愿使邕得充一卒,效力王事,膏涂朔边,骨粪沙壤,成邕夙心。”表入不省。

从李邕开元间的经历看,开元三年、四年至开元二十七年之间,他只有在汴州献辞赋、牛酒,“例蒙恩私”至下狱、被贬遵化尉,即开元十三年末至十四年这段时间在洛阳。而这时杜甫正值“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所以“李邕求识面”在开元十三年末至十四年下洛阳狱前最为可能。而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杜甫预乡贡,在东都参加进士考试时,李邕正在澧州司马和括州刺史任上,这时两人在东都相识几无可能。

这里还有必要谈论一下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对李邕的追述:

这段诗中可以说意在全面评述李邕的一生。杜甫重点谈了四件事:其一、武后朝时“面折二张势”,并因此得罪而被放逐;其二、开元十四年前后在洛阳下狱;其三、天宝四载杜甫在济南和他相会之事;其四、李邕在青州被李林甫派人杖杀之事。“面折二张势”乃李邕一生最堪敬仰、最能体现他刚正不阿风操之事,自应大书。被杖杀是他一生最悲惨,令人愤愤不平之事,显然不得不提。济南相会之事写得最细,显然是因杜甫亲身经历之故。而洛阳狱之事则算不上李邕一生的大事,而且其背后还牵涉着李邕和张说的矛盾问题,张说毕竟也是杜甫所尊敬的前辈。那么杜甫为什么要写及此事?笔者怀疑可能也是因为它为杜甫亲历之故,当时他毕竟就在洛阳“出游翰墨场”。从“重叙东都别”(在济南)之语看,杜甫和李邕可能一生仅有这两次深入交往,所以他记忆深刻,特别要写出。而且,这首诗没有提及“李邕求识面”之事,可能是因为它和“东都别”“洛阳狱”同时,杜甫把它们作同一事看待之故。如果这一推测成立,则可佐证,杜甫和李邕结识就是在开元十四年前后,也即“李邕求识面”和“洛阳狱”是同时之事。

(四)“早充观国宾”时杜甫声名显著的形势和“中岁贡旧乡”时与洛阳人事较为生疏的情形不合

(五)使杜甫的“同学”之说无法解释

这里有必要考察一下古代“同学”一词的义项,以便准确理解杜甫所云“同学”的含义。检文献所载,它主要有三个含义:

其一、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共同学习者。

从大量文献记载来看,古代学生在太学等各级学校共同学习者,是“同学”的最基本义项,如:

这类材料,文献记载甚多,能够看出在太学等各类学校中共同学习者是“同学”一词的主要含义。

其二、私门同师受学者

私门同师受学之义可能产生更早,因为毕竟汉代官学产生之前,私学是甚为盛行的。如:

其三、释道之士同师受学者。

如同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的神秀和慧能,同为慧能弟子的神会和惠明即被称为“同学”:

这样来看,杜甫所谓的“同学”也应作“同窗或同师受业”理解。那么他的同学从何而来?从杜甫一生行迹看,未见他有私淑受业的经历,二十岁(开元十九年)以后生活以漫游、求仕、为官、漂泊为主,已不是集中读书的时期。唯有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是他居住于洛阳的一段稳定时期,他的“同学”很可能产生于这一时期。

三、“观国宾”释义

但是,唐代文人获得贡举参加科考并非仅乡贡一条途经,他们还可以通过国子监举荐或两馆举荐。监举和馆举是否也可以称为“观国宾”?这里有必要对“观国光”和“观国宾”的含义做一些考察。

可见,“观国宾”之义有两个来源:一是“观国光”,义在接近君王,观瞻国家的礼仪等辉光。二是“宾”,义在饮酒礼仪上具有“宾”的身份。先秦时期学有所成的贤士被推荐到君王身边,君王可能也为他们有酒馔礼仪之设,《周易》爻辞云“观国之光”,又称他们为“宾”,可能即有这样的含义。所以笔者怀疑,从根本上言,“观国宾”乃是源自诸侯国向君王的贡士制度。学有所成的贤士是以君王的宾客的名义被举荐到朝廷,所以他们被称为“观国宾”。但由于文献所缺,具体情况已不可知。

汉代以后,在太学、国学中举行的礼敬先师的释奠礼成为“观国光”的主要内容,如西晋潘尼《释奠颂》云:

这里所述西晋释奠之礼,“学徒国子”是观礼者之一,且“我后皆延而与之燕”,似乎太学诸生也可以称为“观国宾”。但唐代之前未见有直接使用“观国宾”一词,尚不敢遽然断定。

“宾荐”之事是由吏部(或礼部)主管,这说明唐代继承古制,仅是把举荐到吏部(或礼部)参加省试的举子称为“宾”。如果具体一点说,“观国宾”一词的产生当在开元五年之后,这和这年开始举行的谒先师礼有关:

所以,“观国宾”一词很可能是在开元五年设立谒先师之礼后才产生并流行起来的一个术语。这之前,国子监、两馆举荐的举子只是在读书期间能参加释奠、束脩、皇帝皇子视学等礼,有观国光之事但没有“宾”的身份;乡贡举子在乡饮酒礼上为“宾”,但在京无观国之礼,也难称为“观国宾”。而从文献中对其使用情况看,唐代及其之前“观国宾”一词只有两处,一处即杜甫的“早充观国宾”,一处是中唐皎然《送穆寂赴举》诗所云“君抛青霞去,荣资观国宾”(《全唐诗》卷818),他们都在开元五年之后。

四、杜甫“早充观国宾”当为开元十八年由太学预监举之事

既然“观国宾”的含义可作预乡贡和预监举两种解释,而杜甫“早充观国宾”为开元二十二年或二十三年预乡贡说又存在诸多疑点,那么它作在太学预监举解是否可通?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也更合理。

(一)杜甫有入太学的资格

(二)杜甫的时代有重监举、轻乡贡的风气

从杜甫的就学条件看,他的曾祖父杜依艺曾迁居于河南府的巩县,所以杜甫当占籍在巩县或洛阳,居住生活地则主要在洛阳,他拥有在洛阳东监读太学最便利的条件。

在这样多方面的条件和环境下,杜甫入太学读书,走监举参加科考,可以说是势所必然之事。但是,他却曾“中岁贡旧乡”,通过乡贡之途参加过进士考试。在“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的风气下,他放弃势所必然的途经,而是在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去走乡贡之途,这显然不合乎常情。

(三)杜甫入太学当始于开元十三年,业成预监举当在开元十八年前后,明年初参加省试

在以上考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作出这样的一个推测,作为对以上诸多疑点的一个解释:杜甫“早充观国宾”当是指在太学预监举之事。但他这次考试没有及第,之后他便到郇瑕、吴越漫游了四五年。结束漫游后再想入仕,就只能“中岁贡旧乡”,走乡贡之途。在这一推测下我们来看杜甫“早充观国宾”前后的过程。

1.始入太学当在开元十三年(725)十四岁时。

2.完成学业预监举当在开元十八年(19岁)前后。

杜甫开元十三年十四岁时入太学,当在开元十八年十九岁时完成学业,通过国子监考试获得监举。

以此来看杜甫,他自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十分自信,当是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学业。从他十四岁(开元十三年)始入学算,当在开元十八年业成获监举,并于次年初参加吏部省试。此点从他稍后游郇瑕的时间也可得到印证(详下考)。

3.杜甫获监举后当于明年参加省试,但没有及第遂有邭瑕之游。

太学毕业获得国子监荐举后,杜甫无疑会参加明年初吏部举行的省试,从当时情形推测,他很可能会选择进士科。他参加省试当在开元十九年(20岁)。关于此,除从在太学的正常学习时间大致推算外,我们还可从他游郇瑕之事中窥得。

这样来看,“于今四十年”并不一定是约略之语,郇瑕之游的时间作二十岁(开元十九年)解更为合理。杜甫当于这年年初参加省试,没有及第,心情不佳,加之学生生涯结束,便走出去漫游了一趟,以为消遣散心。开元十九年十月玄宗始巡幸东都,吏部省试应在长安举行,杜甫可能是从长安返回洛阳途中、顺便赴邭瑕游览。这样,“凄怆”“差池”两词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这次失利对他影响并不大。郇瑕之游后,他随即又开始为期三四年左右的吴越之游,之后才再次参加科考。当时他“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自信满怀的气概丝毫未减。

总之,鉴于“早充观国宾”为开元二十三年前后预乡贡之说的诸多疑点,笔者认为作开元十八年前后预监举解释更为合理。这进而又牵涉到杜甫开元十三年起曾入太学,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二十三年或二十四年两次参加科考,游郇瑕的时间当在开元十九年(20岁)而非过去认为的开元十八年(19岁),郇瑕之游的原因当为科考失利而漫游散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学界的注意,共同努力,抑或能使杜甫生平的研究有较大推进。

注释:

①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卷2,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277页。

②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卷14,第4084页。

③《新唐书》卷201《杜甫传》,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5736页。

④(宋)黄希、黄鹤补注:《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山东博物馆藏明鲁荒王墓出土元至元二十四年詹光祖月崖书堂重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⑤(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清光绪十年黎庶昌《古逸丛书》刊本。

⑤参看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卷一,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一,杨伦《杜诗镜铨》卷一,以及洪业著,曾祥波译:《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7-28页;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卷二,第278页;谢思炜:《杜甫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页。

⑥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卷14,第4084页。

⑦杜甫由乡贡参加进士考试的时间,一般皆从黄鹤所提出的开元二十三年之说,但也有主张在开元二十四年者。参看洪业《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8页;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附《杜甫年谱简编》,第6514-6515页。

⑧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卷2,第277页。

⑨《旧唐书》卷190中《王澣(翰)传》,中华书局,1975点校本年,第5039页。

猜你喜欢

太学国宾开元
钓鱼台系列酒品鉴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嵇康·绝响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
论东汉前期太学衰微的原因
也说“开元”钱
“开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