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2016-04-29孔令晶
摘 要:《春秋》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其延伸出的《春秋》笔法、“婉而成章”及“微而显”都成为诗歌批判领域的主要理念。杜甫多数诗歌中都蕴藏着含蓄的创作手法,并呈现出“意在言外”的审美特征与语境感受。本文立足于“春秋五例”的诗法理念,探究杜诗中的含蓄表达方法,解析诗歌里“言此意彼”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春秋五例;杜诗;含蓄;表现手法
作者简介:孔令晶(1984.3-),女,籍贯:湖北黄梅,本科,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前言: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文大家,细数其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名篇较多。这位诗人一生大约创作出1500多首作品。杜诗常以隐晦、抒情的方式描摹一些事物,而不用直接明说的表达方法,如此“假人之手”、“言此及彼”的创作手法恰好传达出更深层次的诗文内涵和个人情感。从语境审美的层面对杜诗展开探析,诗歌里蕴藏着多种含蓄而深情的表达手法,因此,后世人们研究杜诗时,要注重品位当中含蓄化的表达意境。
1.“沉郁顿挫”诗风传承于传统的含蓄表达手法
自《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诞生”起,“含蓄蕴藉、由此及彼”的语言抒情方法便获得了较高的文学理念地位。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性的东方朦胧美。我国文学史上提出“诗三体,赋比兴”的说法,当中,“赋”即陈述其事;“比”即比物起意;“兴”即起兴淋漓(也象征巧妙意会)[1]。一言以蔽之,即“言于此、意在彼”。从杜诗窥探杜甫的创作内容,其中很好地延续了传统审美理念,将“沉郁顿挫”发挥至淋漓尽致的诗学境界。此处“沉郁”表示的是, 深沉而带有苍凉之感的内心情感;“顿挫”表达的是,诗歌韵律具有张力,且诗中语言抑扬顿挫,彰显出错落曲折的内敛美感。含蓄手法的最高明处正是用隐晦而具有张力的语言表现苍凉而深沉的内心情感,进而建立起“言此旨彼”的诗文想象世界。“沉郁顿挫”这一创作论符合接受美学理论的相关内容,杜甫在其诗歌中融入“意在旨外”的接受思想,诗文载体即为婉转而含蓄的呈现手法。此外,诗人的个人经历、思维意识、价值观念等都影响到其含蓄式创作的抒情表达。
2.“春秋五例”对杜诗表达技法的相关影响
“春秋五例”中指出,诗文笔法一是“微而显”,其含义为:辞微且义显。诗文笔法二是“志而晦”,其含义为:史实且义深远。诗文笔法三是“婉而成章”,其含义为:曲盖其辞,有隐晦。诗文笔法四是“尽而不污”,其含义为:直书无曲污,不歪曲历史事实。诗文笔法五是“惩恶而劝善”,其含义为:正视善和恶,直抒胸臆[2]。由此可知,《诗经》里的“比兴”及相关笔法对春秋五例形成了很大影响,春秋五例在传承比兴手法的同时,还延伸出更具指导意义的相关内容,使内容更为细致、更易理解。
杜甫诗文中随处可见儒家思想的“印迹”,最为典型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因此,杜诗被人们尊称作“诗史”。春秋五例属于儒家文史支系中的重要部分,杜甫对当中笔法的沿用传承,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典型根据。总体来讲,杜甫在创作过程当中非常讲究“内敛蕴藉、委婉显晦”,并将春秋五例笔法的内容充分融合到诗文里,进而呈现为“沉郁顿挫”诗文风格。表达出沉郁的诗歌语言,实际是诗人情绪、思想压抑的最终呈现。这种抑制既源于诗人个人性格,也受到长期教育的密切影响。杜甫把自身深沉情感转为入世、仁爱情怀,这是受儒家理念影响的典型体现。经典的儒家作品讲求“以微言论诗”,春秋五例将“褒贬寓在实记”、“小言大义”等思想传于后世[3]。从这些经典之作中可窥探到,儒家思想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性仁爱理念,旨在让人们懂得保留一颗赤子之心,这种思想充分体现在杜诗独特的内涵意味当中。
3.杜诗含蓄手法的举例解析
3.1因主、客观因素难以言明意图
这一方面的诗文作品主要借助描摹眼前之事,隐晦传达诗人真实想法,当中略带暗示意味,让读者细致地进行赏析。例如《前出塞四》中有言:“路逢相识人……不复同苦辛”。单看字面意思,指的是把家属托付给其他人,但害怕远戍征人就此出逃。往深处想,不难看出诗人想要传达的真实想法是,远戍征人在路上悲愤苦闷的内心情感,同时暗示了征程漫长、征人被欺压的现象。《又呈吴郎》里写道:“即防远客虽多事……正思戎马泪沾巾。”这首诗记叙了诗人作为过路人不方便劝慰吴郎,因此,兜兜转转地从征求阐述至“戎马”之事,还说自己流下的眼泪实乃为了“戎马”。然而,杜甫内里用意在于说动吴郎,让吴郎不要过于抠门。普天下的穷困人多不胜数,当遇到孤儿、寡妇等人时,不要吝啬给出几颗枣子。此种“言此在彼”、“隔山打牛”的创作形式,委婉地实现了积极的友人劝慰,同时让读者看出诗人心中无比宽广、无比仁爱的心胸。诸如此类的诗歌还有《诸将五首》、《杜鹃》等,当中都借助描写看见之物、所见之人表现出一种深慨、内蕴的情感,类似于“褒贬寄于寓”的笔法[4]。
3.2直抒胸臆地表达过于平淡
这种现象通常为,诗人本来可以直接言明,但因为直接表达显得过于平淡,则选择含蓄地创作诗文。例如在《捣衣》当中有言:“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这一诗中用带有夸张的方法写出“捣衣”声已经响彻天空,深刻理解可以知道,这首诗实际传达了思妇内心的凄苦及思念。《狂夫》里写到:“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此处“厚”、“故”、“稚”等字都是经过诗人斟酌、锤炼后的表达。表面是写稚子和故友,但实际表示新交友人、全家可知等意思。还有像《客至》、《渼陂行》、《后游》等诗中同样出现了类似的表现技巧[5]。
3.3假借别人之口进行答问表达
在叙事当中,杜甫常因不便直言而假借别人之口进行叙述,多见形式为客主间“一问一答”,如此可用娓娓道来、曲折起伏的形式展现出语言审美的快感。例如,在《兵车行》中,诗人借助路人之口说到征戍的苦楚。《石壕吏》里借着老妇致词说出文中主旨。《新安吏》也使用了一人问一人答的方法……这一类诗歌都符合含蓄表达的具体原则,独特地表达出诗人心中“穷年忧黎元”的深刻情感。
此外,杜甫的很多咏物诗里都带有含蓄技法,例如在《缚鸡行》中写到:“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这里从鸡虫之事悟出“得失之道”,以暗喻天下大事都蕴含于造物得失的规律之中。一旦领悟到这一内涵意义,人们就可以顺势理解人生之事都存在“得失规律”,近似于“楚人失弓”的深刻道理。在诗中结尾处,诗人依然未写出最终结论,仅用“寓情至景”方法传达一种开阔、明朗的意境,将读者视野拉到广博的哲学领域,体悟更深况味[6]。
4.结束语
杜诗中典型的语言风格便是“沉郁顿挫”,这种诗歌风格秉持“写实”态度,将作者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事物融入诗文创作当中,使作品带有较深的社会性和隐喻性。杜甫在创作诗歌的过程里,善于使用含蓄方式传达“弦外之音”,把诗文的言外之情隐晦地写在内容当中,让读者对诗歌进行再三玩味,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此外,杜甫的诗歌表达风格受到自身矛盾心理、复杂思虑的影响,使诗文表达呈现出一种另类、特别的境界美感。鉴于此,后世人们对杜诗展开探索时,要充分探讨当中隐含着的内敛表达技法,并结合“春秋五例”的笔法形式更好地理解、鉴赏杜诗。
参考文献:
[1]殷晓燕.经典变异:文化过滤下的文本细读——以宇文所安对经典诗人杜甫的解读为例 [J].当代文坛,2014,15(6):172-175.
[2]孙绍振.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和意脉——评袁行霈古典诗学观念和文本解读[J].文艺争鸣,2015,29(5):24-35.
[3]王绍语.简论中国古代诗歌在西方的接受——以杜甫、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为例[J].艺术科技,2015,30(7):77-79.
[4]张珊.金圣叹文学评点背后的经学思维探析——以评点词“春秋笔法”[J].明清小说研究,2014,112(2):54-62.
[5]高文强.中国文论形式研究的进一步推进——评《<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J]. 西部学刊,2014,11(6):74-76.
[6]文军.汉语古诗英译的描写模式研究——以杜甫诗歌英译的个案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36(5):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