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免疫学检验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2019-11-11汤智慧杨青青莫莎刘茜
汤智慧 杨青青 莫莎 刘茜
【摘 要】本文旨在阐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免疫学检验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从课程设置理念、教学内容选择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与实践,证明此方法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与岗位对接方面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验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31-02
免疫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能帮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并指导治疗,是一门应用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融合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免疫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各类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信息[1]。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职业技能,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及综合分析能力[2]。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临床中免疫学检验技术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而医院中对检验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方面,应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局面,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掌握实验知识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学生学习到真正的专业技能。
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一系列关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践,保证在免疫学检验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做”同步提升,实现就业岗位零距离衔接。
一、课程设置理念
本课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免疫学检验项目情境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做”上,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本课程在教学中除了讲授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相关临床知识外,重在启发,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经典的免疫学实验(设计思想、实验思路、解答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根据免疫学基本概念、名词、内容较多,理论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本课程在教学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免疫学基础和免疫学技术;由免疫学基础理论引申出免疫学技术,重点讲授免疫学技术。讲课时注意讲授基本概念,基本机制及与免疫学技术的相关联系,并通过介绍免疫学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了解现代免疫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使学生概念清晰,机制明了,对现代免疫学理论和检验技术基本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其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课程标准的制定
选用林逢春、石艳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免疫学检验》为主教材,总学时51学时,在第三学期开设。实训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临床检验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免疫学检验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和编排,以期更好地与临床岗位相衔接。
其中学习目标分为三大块,包括(1)能力目标:认知与思维能力;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免疫学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免疫学检验中的仪器基本操作和结构。(2)知识目标:掌握免疫学基础理论、掌握经典免疫学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熟悉现代免疫学检验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标记免疫技术的原理和设计方法、了解细胞免疫的测定原理和思路。(3)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遵纪守法等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等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学习内容的主要内容包括:免疫学的诞生、抗原与抗体、补体系统、免疫系统、诱导抑制排斥反应的MHC、免疫应答、抗原抗体反应、抗体的制备、经典免疫实验、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检测技术、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胶体金与免疫金制备以及发光与化学发光剂。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倡导理论知识适用、够用,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行动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体现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摒弃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强制灌输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法,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和习得相应工作岗位的知识和能力。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14个情境,如表1所示:
〖XC7.JPG;%25%23〗
三、實验实训教材的开发
为了更好地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我们配套编写了《临床免疫学实验指导》,在强调医学检验专业基本实验技术和操作的基础上重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实验指导》共分基本实验技术及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篇。通过基本实验技术和经典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可以达到验证理论和培养学生的基本免疫学实验技能的目的。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组织和驾驭大型综合实验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临床实验室使用的仪器和开展的实验项目,为临床实习和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打下基础。创新性实验设计可为医学检验学生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教材共包含30个实验项目,不仅包含免疫学中经典、传统的实验内容(如凝集反应玻片法、试管法、微量板法),而且还对新应用的技术、方法、仪器详细介绍。同一检测项目介绍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如ASO的检测既可采用胶乳凝集试验定性、也可采用免疫胶乳比浊法定量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检测既可用ELISA实验、也可以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不同检测项目也可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法(如ASO、RF的定性检测)以便比较学习。为适应免疫检验技术的新发展,单设模块对发展较快的免疫检验仪器分析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检验仪器的结构性能、基本操作、注意事项、维护保养等。各实验项目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注意事项、目标测试等,方便学生学习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首先要转变固有的教學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1.增加实训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加“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步骤为: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检验技术知识(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课上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学。理论教学学时占据了课程总学时的大半壁江山,枯燥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往往没有方向感、没有目标感。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我们提高了实验实训(或课堂讨论)环节的比例,本课程共计51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其中包括理论26学时,实验25学时,几乎是对半分配,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在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中,如抗原与抗体章节的讲解过程中,晦涩的理论知识比较多,我们加入了案例讨论环节。本章节共3个学时,理论学习占2学时,包括抗原的免疫原性;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分类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和免疫佐剂;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抗体的生物学作用;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生物合成。增加了1学时的课堂互动与病例讨论:听说过中国首例换脸手术吗?2004年10月的一天,云南丽江的一个小伙子在山上为了救黑熊嘴中自家的绵羊,被熊攻击致伤以后,整个右半边脸就被毁掉了,面部面积缺损比较大:整个鼻子基本上没有了,只有两个黑洞,看上去很恐怖的感觉,上唇没有了,上面牙齿全露出来,颧骨还有上颌骨也缺损。为了能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第四军医大学医学专家们大胆地采用了换脸的方法,即把别人的脸移植过来。问题:(1)供体和患者的血型是否要求一致?(2)是否要做组织配型?(3)面部移植后会不会发生排斥反应?为什么?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互动度,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提升基本实验技能,加强实训考核。
抗原抗体检测贯穿免疫学检验绝大多数项目,免疫血清制备、免疫沉淀技术、免疫凝集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是免疫学检验基础实验,是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必须熟练掌握和操作的实验技能,在实验实训课程中,我们在具体的实验项目中多次安排相关临床检测项目,使学生通过学会操作——掌握操作——熟练掌握操作——熟练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基本实验技能。
五、小结
经过实践验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产生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被动机械的惯性学习,使缺乏实践性、积极主动性,讨论时不加以配合、不发言、不思考的填鸭模式发生转变。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为了什么”、“怎样学”。在提升高职高专医学检验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近年来,实习生、毕业生在岗位得到了用人单位较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胡荣,黄金香.免疫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01):170-172.
[2]张伟,凌芸.免疫学检验实习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意识培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04):5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