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导学:发展学生数学学习力
2019-11-08曹晓丹
曹晓丹
【摘要】“大问题”就是“不完全结构问题”,是触及数学学科本质,切入学生数学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设计“大问题”,应用延展“大问题”。通过“大问题”,促进学生的“学力提升”和“素养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大问题”导学 数学学力
数学学力是学生学习动机、思维、能力等的“合晶体”,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最强音。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课改,必须从改课开始。”数学教学改革有诸多路径,但可以肯定地说,“大问题”导学,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发生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一、“大问题”的提炼与设计
所谓“大问题”,也就是“不完全结构问题”,是触及数学学科本质,切入学生数学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因此,“大问题”是“主问题”,是“核心问题”,是“本原性问题”,是“原生态问题”,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了“大问题”,也就相当于牵住了“牛鼻子”。所谓“纲举目张”,在“大问题”的导引下,数学教学能“彰脉络”“显要点”。
1.聚焦“学科本质”,提炼设计“大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数学知识,聚焦“学科本质”,提炼、设计“大问题”,“大问题”具有“精”“实”“活”等特质。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为了引导学生猜测想象、操作验证,笔者确立的“大问题”是:圆柱的体积怎样转化成长方体?这个大问题贯穿于学生推导的始终。学生在“大问题”的导引下,能进行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聚焦学科本质,要求教师用“高观点”统摄数学知识,用“大思想”驾驭数学知识,用“结构化”关联数学知识。
2.切入“最近发展区”,提炼设计“大问题”
“大问题”是联结学生已有认知与未知、新知的桥梁、纽带,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迁移。比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围绕学生已有认知,教师可以提炼设计出这样的“大问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据此,学生能联想到“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能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去移动小数点,等等。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师能把握學生具体学情,了解学生的“前拥”“已有”,进而进行有效“预设”。
3.关照“学习场域”,提炼设计“大问题”
学生数学学习是一种探险,一种对未知的探险,因而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变动不居”的,不可能被教师完全预约。由于“大问题”具有派生性、弹性,因而能较好地调节学生的数学学习。如《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内容繁杂,教学中容易节外生枝。但运用“大问题”,就能让教学始终围绕轴心转。笔者在教学中,提炼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什么是百分数?为什么学习了分数之后还要学习百分数?这两个问题既联结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又体现了百分数学习的意义、作用。尽管课堂复杂,但有了大问题,课堂万变而不离其宗。
二、“大问题”的应用与拓展
“大问题”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统领性的问题,因而能关照教学全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大问题”,拓展“大问题”,充分发挥“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大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大问题”的导引下,从“学会”走向“会学”“慧学”。
1.用“大问题”布局,盘活学生数学思考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运用“大问题”布局,让学生在“大问题”的框架内进行学习研讨,这样能避免学生的自主学习误入歧途,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高效。过去,有教师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往往充当“甩手掌柜”,结果学生往往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自主沦落为自流。而运用“大问题”布局,就能有效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样态。
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折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笔者运用这样的大问题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一些商品销售是怎样打折的?你理解它们的意思吗?在这个“大问题”的布局下,学生展开自由研讨。有学生提出直接打折,如“九折”“七五折”等;有学生提出间接打折,如买四赠一、买三赠一活动,如每满一百元减二十元、每满二百元减四十元;等等。这里,学生在“大问题”的整体格局下,生发出系列“小问题”,如“买四赠一”“每满一百元减二十元”是否就是“打折”?有学生认为,这些做法不是打折,因为打折是连续性的,是每一个价格都会减免,而这些做法却是非连续的,等等。
用“大问题”整体布局,用“小问题”自然链接,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偏离方向,能凸显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而有效地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态。通过“大问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活化学生的数学学习。
2.用“大问题”启动,助推学生数学探究
“大问题”是助推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卷入数学探究之中。在“大问题”中,教师只需要做一个煽风者,就能助推学生的数学探究。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爬坡、不断进阶。
如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圆的认识》时,设置了这样的大问题:窨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应该说,这样一个大问题涉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因而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学生猜想窨井盖做成圆形是因为美观;有学生猜想窨井盖做成圆形是为了节省材料;有学生认为,窨井盖做成圆形是为了让窨井盖不掉下去;等等。那么,为什么圆是最美的图形呢?为什么窨井盖做成圆形不容易掉下去呢?学生展开深度探寻。在探究中,有学生还做起了模拟实验,认为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以不会掉下去。据此,学生对圆的特征展开深度探究。运用大问题,启动学生的数学探究。这里,没有琐碎的问答,有的是学生围绕大问题而展开的连贯的、完整的、有深度的交流。
3.用“大问题”延展,引领学生反思
“大问题”不仅可以布局、启动,而且可以延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问题”才呈现出一种扩展性。作为教师,要运用“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将学生零碎的、感性的、孤立的经验向系统的、理性的、结构化的经验提升。延展“大问题”,促进学生数学反思,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正如著名科学家冯·诺依曼所说:“在距离经验本源很远的地方,或在多次‘抽象的近亲繁殖之后,一门数学学科就有退化的危险……这时唯一的药方就是返本求源:重新注入来自经验的思想。”
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大问题: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怎样验证?在验证过程中,有学生采用举例法,有学生通过对百数图的观察,有学生通过计数器等验证出“3的倍数的特征”后,围绕“大问题”,有学生自行反思、追问:为什么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由此,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向纵深推进。当笔者引导学生将“一个数的十位改成几个九加上几”“一个数的百位改写成几个九十九加几”后,学生恍然大悟。有学生惊叹:“数学世界真奇妙,判定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除去几个九、几个九十九、几个九百九十九……后,剩下的数竟然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围绕大问题,有学生积极联想:还有没有哪些数的倍数的特征也是看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呢?“大问题”的延展,将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探究引向课外。
“大问题”是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借助“大问题”,学生展开深度的数学思考、数学探究。大问题,不仅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支撑,而且提供了动力。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大问题”,应用延展“大问题”,努力促进学生数学生命的成长。在“大问题”的助推下,学生能获得“学力提升”和“素养生成”。
【参考文献】
[1]董雪云.“大问题”驱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J].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8(5).
[2]黄爱华.一“问”能抵许多问——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师,2014(12).